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
2023(878)
2022(734)
2021(699)
2020(604)
2019(1315)
2018(1295)
2017(1989)
2016(1234)
2015(1373)
2014(1344)
2013(1368)
2012(1287)
2011(1228)
2010(1202)
2009(1063)
2008(1075)
2007(916)
2006(789)
2005(720)
作者
(5867)
(4986)
(4882)
(4650)
(3241)
(2570)
(2233)
(1986)
(1879)
(1841)
(1745)
(1722)
(1696)
(1628)
(1628)
(1561)
(1549)
(1518)
(1513)
(1441)
(1413)
(1336)
(1322)
(1208)
(1165)
(1125)
(1108)
(1096)
(1093)
(1087)
学科
(2593)
经济(2593)
(2241)
(1843)
(1678)
虫害(1495)
管理(1451)
病虫(1403)
病虫害(1403)
(1343)
(1226)
防治(1109)
(1107)
及其(1086)
方法(1009)
(987)
地方(964)
中国(926)
数学(889)
(883)
企业(883)
数学方法(862)
(852)
(737)
组织(716)
水产(715)
(662)
(653)
贸易(652)
病害(642)
机构
大学(18444)
学院(18239)
研究(10146)
(9328)
科学(8498)
农业(7664)
(6805)
研究所(6393)
中国(6180)
业大(6112)
(5164)
农业大学(4932)
(4826)
(4620)
实验(4540)
实验室(4392)
(4295)
(4194)
重点(4160)
中心(4076)
经济(3955)
管理(3906)
科学院(3810)
(3595)
(3424)
理学(3352)
技术(3327)
理学院(3246)
研究院(3023)
(2990)
基金
项目(14866)
(10643)
国家(10581)
科学(10304)
基金(10032)
科学基金(7855)
自然(6720)
研究(6680)
自然科(6573)
自然科学(6567)
(6484)
自然科学基金(6449)
(5614)
基金项目(5240)
科技(4922)
计划(4655)
资助(4329)
重点(3886)
专项(3738)
(3673)
科研(3324)
(3280)
(3234)
社会(3108)
(3038)
创新(2967)
社会科(2928)
社会科学(2928)
农业(2872)
教育(2756)
期刊
学报(9222)
(8711)
农业(6251)
大学(5966)
学学(5889)
科学(5818)
中国(5644)
(5224)
经济(5224)
业大(3635)
研究(3410)
农业大学(3220)
(3180)
中国农业(2078)
(2042)
自然(1921)
林业(1864)
自然科(1713)
自然科学(1713)
科技(1471)
(1327)
管理(1325)
(1280)
卫生(1280)
农林(1251)
(1251)
资源(1175)
西南(1167)
渔业(1132)
科技大(1124)
共检索到28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先琼  郭立中  张天晓  
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布朗李炭疽病在湖南的分布、危害、症状特点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布朗李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鉴定其有性世代为Glomerellacingulata ,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药效试验表明 ,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湘研植病灵WP、70 %甲基硫菌灵WP、5 0 %多菌灵WP、扑菌特WP、4 0 %菌克星WP、5 0 %退菌特WP、6 0 %炭必灵WP、70 %红杀WP以及 1∶1∶10 0波尔多液 ;抑制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 70 %代森锰锌WP、扑菌持WP、70 %甲基硫菌灵W...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雄  王琳莹  肖千文  蒲光兰  何汶椿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_(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敏  李庆萌  周陈平  邝瑞彬  杨护  黄炳雄  魏岳荣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μm×5.1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_(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友联  刘永翔  刘作易  
为弄清导致柑橘、西柚、葡萄、枇杷、芒果、香蕉和杨桃等常见水果采收后腐烂的炭疽病病原,采用单胞分离法,从具有病斑或腐烂的果实上分离得到21株炭疽菌属真菌,通过显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柑橘和西柚采后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葡萄、枇杷、芒果、香蕉和杨桃采后炭疽病的病原分别为葡萄炭疽菌(C.viniferum)、荷花炭疽菌(C.nymphaeae)、亚洲炭疽菌(C.asianum)、香蕉炭疽菌(C.musae)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子骞  李敏  高兆银  王义  洪小雨  李春霞  胡美姣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江紫薇   陈选鹏   马恩耀   周劲松   冯冲   陈玉娥   周淑瑶   黄海波  
【目的】明确黑老虎炭疽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为黑老虎炭疽病的识别和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广东省云浮市黑老虎炭疽病原菌进行分离,基于科赫法则确定其致病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生物学测定及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检测。【结果】通过对病叶分离纯化共获得6种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菌株A1进行形态鉴定以及ITS序列分析,确定黑老虎炭疽病原菌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通过对菌株A1进行生物学测定,明确其以PDA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以28 ℃为最适生长温度,以53 ℃水浴处理10 min为菌株致死条件,以pH 6.0为菌丝最适宜生长pH,以连续黑暗(暗24 h)为最适光照条件,以麦芽糖和酵母粉分别为最佳碳、氮源。同时,在福美双、溴菌腈、多菌灵和嘧菌酯4种供试药剂中,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佳,EC_(50)值为0.14 μg/mL;其次是福美双和溴菌腈,EC_(50)值分别为55.26和55.32 μg/mL,抑菌效果较好;嘧菌酯的EC_(50)值为791.95 μg/mL,EC_(50)值在100~1000 μg/mL,抑菌效果不明显。【结论】广东省云浮市黑老虎炭疽病原菌为炭疽菌属。多菌灵、福美双及溴菌腈对黑老虎炭疽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黑老虎炭疽病的候选田间防治药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荣  王素芳  崔静秋  孙广宇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 J.H.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伟  王彬  彭丽娟  李兴忠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振玲  金航  张金渝  张智慧  杨美权  杨维泽  
对栽培滇龙胆炭疽病的病害症状、病菌形态、病菌培养性状、致病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症状的2种滇龙胆炭疽病分别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的2个种(分化型)侵染所致,2种胶孢炭疽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附着孢形状等方面有差异,且有性阶段的子囊、子囊孢子也有一定差异。病菌有性阶段为小丛壳菌属(Glomerella Spauldinget Schrenk)。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