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70)
2023(13480)
2022(11548)
2021(11343)
2020(9171)
2019(21735)
2018(21977)
2017(40045)
2016(23144)
2015(26367)
2014(26696)
2013(25263)
2012(23698)
2011(21430)
2010(21824)
2009(19391)
2008(19427)
2007(17032)
2006(15075)
2005(13319)
作者
(65763)
(54410)
(54276)
(51801)
(35059)
(26131)
(24755)
(21574)
(20988)
(19832)
(18933)
(18277)
(17241)
(17214)
(16972)
(16915)
(16564)
(16223)
(15701)
(15675)
(13897)
(13610)
(13278)
(12573)
(12333)
(12270)
(12164)
(12105)
(11017)
(11013)
学科
(81076)
经济(80966)
管理(59859)
(54109)
(46152)
企业(46152)
方法(38416)
数学(31973)
数学方法(31430)
中国(26204)
教育(23999)
(23599)
(21440)
理论(21191)
(19703)
业经(18416)
地方(15808)
(14489)
(14240)
农业(14220)
(13751)
贸易(13740)
技术(13625)
(13269)
教学(13251)
(12296)
环境(12283)
财务(12227)
财务管理(12201)
(12008)
机构
大学(325690)
学院(318772)
管理(118862)
(111327)
研究(109858)
经济(108337)
理学(102905)
理学院(101573)
管理学(99276)
管理学院(98688)
中国(76046)
(72293)
科学(71291)
(56331)
(53155)
师范(52718)
(52003)
研究所(51720)
(50654)
中心(48532)
(48294)
业大(47899)
北京(46602)
师范大学(43099)
教育(41900)
财经(41739)
农业(39765)
(39760)
(39510)
技术(39145)
基金
项目(215522)
科学(168480)
研究(161956)
基金(151361)
(132073)
国家(130839)
科学基金(110636)
社会(95998)
社会科(90417)
社会科学(90394)
(85248)
教育(81459)
基金项目(79892)
(73958)
自然(72407)
自然科(70657)
自然科学(70638)
自然科学基金(69330)
编号(68669)
资助(62669)
成果(59197)
课题(50408)
重点(49642)
(48220)
(45716)
(44410)
项目编号(42079)
教育部(41368)
(41129)
创新(41110)
期刊
(123469)
经济(123469)
研究(99937)
教育(68997)
中国(68781)
学报(53868)
科学(48369)
(45760)
管理(43304)
大学(41173)
(38700)
学学(37036)
技术(32495)
农业(32421)
(22300)
金融(22300)
图书(20389)
财经(19943)
业经(18802)
经济研究(18250)
职业(17568)
(16977)
(16768)
(15894)
问题(15567)
理论(15317)
科技(15030)
(14520)
论坛(14520)
实践(14237)
共检索到474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廖青  黄绮妮  
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倾向系统。惯习是结构的产物,并且生成和统筹行动主体的实践行为,使其朝着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惯习的应用往往面临研究情境的不当甚至错误的化约,且开放性特质易被忽视。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平等研究无法仅从持续性特质应用惯习概念。近年来,一些研究着重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行动主体的情感体验,因其扣连了社会结构和行动主体的心理结构,在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惯习的可转换性如何发生的过程中具备较大潜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骆徽  刘雪飞  
本文借鉴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中的惯习(habits)和场域(fields)概念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再生产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两大"误识"的分析,提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的均等,而要关注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等级秩序的这一功能,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成就动机,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高等教育系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以场域为核心、以学校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模式。这一理论揭示了权力与资本在学校场域中通过国家意识和个体惯习的符号化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其观点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虚无主义的特征。布氏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背景有着重要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雷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教育公平、文化再生产、文化资本、习性(场域与惯习)、学校教育功能的系统论述对社会群体与教育公平分析、现实教育场域问题关注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布尔迪厄教育平等的思考与对社会分层机制的分析,引出布尔迪厄对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视角解读,以此进一步深化对布尔迪厄教育思想的逻辑梳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克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以其独特的生成结构主义开辟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评价。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瑞  郭兴举  
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通过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继承性的最佳的隐蔽方式,是一种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意义的教育投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所获得的学术收益,极大地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教育制度通过承认文化资本的世袭性传递而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资本方面的差异,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对既存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过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海刚  
布迪厄的文化权力理论试图揭示文化在维持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他利用"惯习"和"场域"的概念来分析大学作为文化符号的生产者在社会分层与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从竞争性的入学考试到学生离开大学进入就业市场,文化资本的差异导致的不公平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教师教育研究要面对实践形态的教师教育,要将一种实践状态的教师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去寻找实践的轨迹,解释实践的逻辑。用实践的理论来分析,用实践的逻辑来思考,用实践的话语来表达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正是其实践意蕴之所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戴玉  蔡仲  
引力波探测成功,是大科学时代典型的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事件表明,科学事实之所以得到确立,除了科学家的纯科学资本作为基础外,还要具备以基金资助为符号的经济资本,以社会声望、头衔等为符号的社会资本。当这些非认知性质的资本介入科学研究,就会铸造出一种确定性的象征资本,从而有效推动科学事实的确立,推动科学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蔡文伯  徐玮嘉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尝试从微观层面切入,力图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遭遇的具体情况和真实心态进行追溯。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市场环境及机制、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家庭环境、个人选择与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而最终的抉择结果是基于多项意愿的博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宜峰  芮旸  杨坤  杨钰华  沈文成  
引入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构建多重资本概念模型;以西安市秦岭北麓S村为例,对其在不同类型资本综合影响下的空间生产与收缩过程及机制进行质性研究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资本的三级循环推动S村物质空间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商户金融资本的差异造成村内经济阶层分化与空间分异,外来经济资本的进入则易诱致社会风险。(2)新生的业缘关系与亲缘、地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社会网络等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变化,引致S村社会空间的混杂和地方认同的分化;社会信任等认知性社会资本的下降造成村民交往空间的内移,并促成新的空间治理秩序。(3)商户个人品味等身体化文化资本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空间,政府赋予村庄的集体称号等制度化文化资本推动形成农家乐专业村品牌。(4)元资本主导下,村内三大旅游项目被拆除,S村由空间持续再生产转向空间收缩。(5)自然垄断地租、小规模集体行动优势、元资本的间接调控与直接影响以及双重锁定效应,共同构成S村空间生产与收缩的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远雄  陈文江  
农民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民必须合作才有出路"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农民合作是否现实可能却存在"善分"和"善合"的争论。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农民合作是实践活动,存在时空性、紧迫性和特有的运作逻辑。分化的农民在不同合作场域中的关系系统、相对位置和资本具有差异,加上对农民合作惯习的认识、判断、体会、策略不一,农民合作在实践的不同层面、领域和环节就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实践理论可以给农民合作的相关政策一定理论支撑,确立农民合作相对的独立性,提升农民合作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董婷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等各方面人才助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因素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农村教育发展存在资源开发不到位、教育基础薄弱等问题,教育资源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间不均衡特征,进而导致城乡发展速度差异越来越越大,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是培育农村人才基础、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关键策略,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建设的关键措施。新时期应充分利用好现代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师资培育、远程教育、集团化教学等措施改善和丰富农村教育基础及教育形式,消除城乡间教育的不平衡,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着理论对实践的把握,使得将实践活动纳入"理论话语"时面临着可能"失真"的危险。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实践逻辑"并将其视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对于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实践逻辑"是在实践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中"生成"的逻辑。深入了解教育实践,摆脱"经院认识论"的羁绊,考察纯粹认识论赖以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有可能在理论上重建各种具体教育活动的实践逻辑,并且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修订和完善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