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8)
- 2023(9675)
- 2022(7431)
- 2021(6671)
- 2020(5349)
- 2019(12054)
- 2018(11823)
- 2017(22753)
- 2016(12618)
- 2015(13837)
- 2014(13921)
- 2013(13292)
- 2012(12266)
- 2011(10787)
- 2010(10979)
- 2009(9778)
- 2008(9778)
- 2007(9051)
- 2006(8027)
- 2005(7090)
- 学科
- 济(51670)
- 经济(51616)
- 管理(33894)
- 业(27943)
- 企(21336)
- 企业(21336)
- 中国(19768)
- 方法(18482)
- 数学(16055)
- 数学方法(15921)
- 财(15188)
- 农(14675)
- 地方(14490)
- 贸(13257)
- 贸易(13253)
- 易(12987)
- 出(12689)
- 业经(11670)
- 学(9910)
- 制(9775)
- 农业(9577)
- 发(8450)
- 城市(8131)
- 财政(8031)
- 口(8028)
- 出口(8022)
- 出口贸易(8022)
- 融(7929)
- 金融(7929)
- 银(7860)
- 机构
- 大学(171057)
- 学院(170233)
- 济(71223)
- 经济(69591)
- 研究(61315)
- 管理(61035)
- 理学(51992)
- 理学院(51332)
- 管理学(50419)
- 管理学院(50084)
- 中国(45269)
- 京(36963)
- 科学(36852)
- 财(35902)
- 所(30065)
- 中心(28026)
- 农(28024)
- 财经(27555)
- 研究所(27070)
- 江(26669)
- 经(25322)
- 业大(24098)
- 经济学(23970)
- 范(23487)
- 师范(23253)
- 院(22916)
- 北京(22729)
- 农业(21815)
- 经济学院(21770)
- 州(21278)
- 基金
- 项目(116623)
- 科学(92505)
- 研究(85470)
- 基金(85440)
- 家(74856)
- 国家(74280)
- 科学基金(63699)
- 社会(56741)
- 社会科(53899)
- 社会科学(53887)
- 基金项目(45004)
- 省(44840)
- 自然(39541)
- 教育(39025)
- 自然科(38683)
- 自然科学(38675)
- 自然科学基金(37983)
- 划(37942)
- 资助(33821)
- 编号(33006)
- 成果(27599)
- 重点(26716)
- 部(25963)
- 发(25901)
- 国家社会(24605)
- 课题(24202)
- 创(23548)
- 性(23080)
- 教育部(22409)
- 创新(22221)
共检索到262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陈 陈庆海
城市化失衡主要指土地城市化速度与人口城市化速度的不协调,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土地城市化原因在于,政府能够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巨额利益来缓解其财政压力。从2005年-2014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当前不合理的市政建设支出加剧了城市化失衡,而地方政府优越性的提升可以明显缓和城市化失衡。同时也揭露了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最后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不协调的财税体系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措施。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陈 陈庆海
城市化失衡主要指土地城市化速度与人口城市化速度的不协调,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土地城市化原因在于,政府能够从土地出让中获取巨额利益来缓解其财政压力。从2005年-2014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当前不合理的市政建设支出加剧了城市化失衡,而地方政府优越性的提升可以明显缓和城市化失衡。同时也揭露了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最后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不协调的财税体系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从产业结构失衡和财政支出偏向两个角度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和相对竞争均会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偏向第二产业,并进一步引致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虽然对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财政支出偏向并不是政府竞争影响城市化失衡的中间机制。分等级城市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大城市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失衡程度越高,而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与省内行政等级相同的其他城市竞争流动性资源,其相对竞争程度越高,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失衡程度越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从产业结构失衡和财政支出偏向两个角度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和相对竞争均会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偏向第二产业,并进一步引致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虽然对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财政支出偏向并不是政府竞争影响城市化失衡的中间机制。分等级城市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大城市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失衡程度越高,而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与省内行政等级相同的其他城市竞争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冬水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文甫 王德新 岳超云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视角下困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现实问题,根据1993—2012年的中国省际年度数据,借鉴Bernanke等(1999)和Fernández-VillaVerde(2010)的分析思路,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结构失衡1与由地方政府支出有偏性引起的政府投资增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1)伴随着经济增长,东、中、西部的社会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地提高,而居民消费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与由地方政府支出有偏性引起的政府投资增加是共存的。(2)通过对大企业模型、中小企业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进行的模拟比较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树鑫 杨森平
当前地方财政的"增收减支"难度加大,识别财政纵向失衡与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确切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将财政纵向失衡与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纳入同一理论分析框架,推演出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存在推高和拉低的作用机理。经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财政纵向失衡总体上会推高地方政府支出效率;虽然存在中央转移支付机制,但财政纵向失衡仍然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强化对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推高效应;该效应的强弱程度还因财政支出功能属性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表现为科学、教育等兼具一定生产属性的支出效率易受影响,而几近纯粹福利属性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却不受显著影响。因此,在合理校正财政纵向失衡体制的改革进程中,还应注意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合理完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制度,切实优化中央转移支付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余华义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化及其不同路径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本文证明城市化率、城市密度和人口大城市化率提高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正向推动作用,且人口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高于单纯的城市化。产出大城市化率变动对地方政府规模有U型影响。中国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膨胀实现的,产出大城市化率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受人口大城市化率的影响。本文用中国199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高度吻合,且结果是稳健的。在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本文为中央政府通过优化城市的布局和形态,从而实现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控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英东 刘涛
鉴于21个大中型城市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静态OLS和动态GMM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中的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度显著提高了半城市化率,偏向生产的公共支出结构不利于城市福利性公共支出的增加,增大了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公共福利体系的难度;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半城市化率;人均财政收支缺口的增加则倾向于提高半城市化率。缓解当前城市中的半城市化现象,需要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入手,通过完善财税体制和地方官员晋升制度,激励地方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福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英东 刘涛
鉴于21个大中型城市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静态OLS和动态GMM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中的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度显著提高了半城市化率,偏向生产的公共支出结构不利于城市福利性公共支出的增加,增大了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公共福利体系的难度;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半城市化率;人均财政收支缺口的增加则倾向于提高半城市化率。缓解当前城市中的半城市化现象,需要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入手,通过完善财税体制和地方官员晋升制度,激励地方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福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英东 刘涛
鉴于21个大中型城市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静态OLS和动态GMM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中的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度显著提高了半城市化率,偏向生产的公共支出结构不利于城市福利性公共支出的增加,增大了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公共福利体系的难度;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半城市化率;人均财政收支缺口的增加则倾向于提高半城市化率。缓解当前城市中的半城市化现象,需要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入手,通过完善财税体制和地方官员晋升制度,激励地方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福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简新华 向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首先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是在如何更好地实现工业化问题上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特别需要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和优越性。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伟凤 田新民
本文构建研发增长模型分析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之后利用中国284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能够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在支出后的第3期才会有所表现。(2)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主要通过增加科技知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促进技术进步,而教育支出主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提高技术效率。(3)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全要素生产率介于0.916 2和1.083 4之间时,地方政府科技支出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至1.083 4时,提升作用将发生跳跃式上升;教育支出具有相似的门槛效应特征,相应的门槛值分别为0.931 7和1.232 0。(4)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教育支出规模作为基础,当教育支出规模高于178599.295 0万元时,科技支出才会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云刚 殷冠文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有别于西方,主要特色在于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色和多种地域类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中央政府推动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80年代之后,全球化和地方力量影响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等多种类型的区域城市化迅速推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相对于沿海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规模集聚、改善居住需求引发的内城更新和对外扩张而言,内陆地区的城市化则更多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强行实施,其中地方政府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探讨了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过程,实证了在征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企业吸引等多个环节中的地方政府作用。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及其意义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或许这将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城市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