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98)
- 2023(19546)
- 2022(16507)
- 2021(15397)
- 2020(12844)
- 2019(29352)
- 2018(28753)
- 2017(55028)
- 2016(30037)
- 2015(33495)
- 2014(33151)
- 2013(32789)
- 2012(30097)
- 2011(27350)
- 2010(27027)
- 2009(25223)
- 2008(24962)
- 2007(21876)
- 2006(19321)
- 2005(17422)
- 学科
- 济(118696)
- 经济(118532)
- 管理(89435)
- 业(83112)
- 企(69033)
- 企业(69033)
- 方法(52143)
- 数学(45198)
- 数学方法(44753)
- 中国(34004)
- 财(33970)
- 农(32677)
- 制(27513)
- 学(27406)
- 业经(26944)
- 贸(23860)
- 贸易(23845)
- 易(23227)
- 环境(21634)
- 地方(21168)
- 农业(20922)
- 务(20585)
- 财务(20513)
- 财务管理(20474)
- 银(20202)
- 银行(20125)
- 融(19593)
- 金融(19590)
- 企业财务(19489)
- 体(19415)
- 机构
- 大学(433718)
- 学院(428351)
- 济(176437)
- 经济(172891)
- 管理(165023)
- 研究(153117)
- 理学(142517)
- 理学院(140883)
- 管理学(138556)
- 管理学院(137792)
- 中国(115312)
- 科学(94230)
- 京(93475)
- 财(82694)
- 所(77914)
- 农(76624)
- 研究所(71172)
- 中心(67719)
- 业大(67161)
- 财经(65950)
- 江(62015)
- 农业(60306)
- 经(60108)
- 北京(59435)
- 院(55280)
- 范(54829)
- 经济学(54292)
- 师范(54181)
- 财经大学(49188)
- 州(49099)
- 基金
- 项目(294088)
- 科学(230375)
- 基金(215381)
- 研究(209285)
- 家(191563)
- 国家(189836)
- 科学基金(160630)
- 社会(134244)
- 社会科(127212)
- 社会科学(127175)
- 基金项目(113449)
- 省(111745)
- 自然(105152)
- 自然科(102642)
- 自然科学(102606)
- 自然科学基金(100812)
- 划(95851)
- 教育(94903)
- 资助(88788)
- 编号(81992)
- 成果(67160)
- 重点(66715)
- 部(65601)
- 发(62208)
- 创(60779)
- 课题(57219)
- 创新(57005)
- 科研(56555)
- 国家社会(56399)
- 教育部(55808)
- 期刊
- 济(192441)
- 经济(192441)
- 研究(128634)
- 中国(83986)
- 学报(76663)
- 农(69491)
- 科学(67963)
- 财(63432)
- 管理(60994)
- 大学(57466)
- 学学(54469)
- 农业(47220)
- 教育(42067)
- 融(39092)
- 金融(39092)
- 财经(33262)
- 技术(33107)
- 经济研究(31593)
- 业经(29454)
- 经(28524)
- 业(25253)
- 问题(25228)
- 版(21942)
- 贸(21339)
- 科技(21328)
- 理论(19884)
- 业大(19882)
- 图书(19766)
- 技术经济(19753)
- 世界(19402)
共检索到63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旭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节能减排任务均远未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目标,特别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本文在分析了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分配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市场转型对中国环境治理结构的影响。中国的市场转型可以抽象为以"分权让利"、"市场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演进过程。文中提出,中国市场转型过程对环境治理结构造成了重大影响,而环境治理的各项措施反过来也应与市场转型相适应。当前中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没有实现达标的重要原因是国家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分配机制无法适应我国市场转型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分配机制的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严静 程从坤 张红梅
我国污染物减排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企业在污染物减排实施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地位角色一直缺失。要建立长效的企业污染物减排实施机制需要实现企业主体"还位"。通过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行为的博弈分析,探讨我国企业减排动力不足的内因和外因;并提出引入污染物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减排监管力度,从外力驱动企业减排;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倒逼作用从内力驱动企业减排;并基于"双力"驱动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动力机制进行设计,实现激发企业主动减排的目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夏炎 吴洁
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引起产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跨地区的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在地理位置上分离,因此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可以根据产品贸易进行转移,这就意味着不同碳排放责任下的核算,以及基于此制定的省级减排目标(如碳强度和碳生产率目标)的分配将对各省产生不同成本效益和环境责任。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多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我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并与目标优化方法相结合,估计各省在不同环境责任下的减排成本和减排目标调整。结果表明,消费者责任核算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将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排放责任适当的分配到最终消费的较发达的消费地区,有利于减少区域间碳泄漏,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碳生产率目标强调在能源效率方面重新规划减排目标,并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效率。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能源效率和单位减排成本来分配和增加投资,并随之提高减排效率。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环境责任 隐含碳 投入产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海红
文章以推进机制基本原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运用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苏州市污染物排放及其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构建了包括驱动系统、内在动力、外在压力的苏州市污染物减排推进机制,提出了完善分层次、有梯度、可持续的苏州市污染物减排引导性政策体系,以及地方与国家奖惩结合、物质与精神奖惩结合、激励与约束奖惩结合的奖惩政策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污染物减排 推进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志华 吴建南
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跨区域特征明显,协同治理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5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法(DDD)研究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从全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而此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子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显著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但对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城市在促进不同污染物减排时存在差异,减排难度较低的污染物往往被优先完成。从时间效应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且这种时滞性在不同污染物减排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协同治理 政策效果 三重差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勇 刘厚莲
减少污染排放是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和基本目的,本文分别从工业结构和行业内两个层面考察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本态势。应用Sun(1998)的完全分解方法,将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分解为规模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表明:行业内的绿色转型是减少污染排放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工业结构转型的贡献较小,但是工业结构绿色转型对于减少废气排放的作用相对更加明显。本文进一步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检验了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清洁生产投资以及"三同时"投资三种模式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冲击作用,发现清洁生产投资和"三同时"投资更有助于行业内的绿色转型,而三种污染治理模式对工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度污染行业产...
关键词:
工业绿色转型 减排 污染治理 面板VAR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政 郭雨蕙 吴瀚然
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是我国工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手工搜集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构建政策变量,利用2001—2014年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差异化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标准提升显著降低了以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企业水污染排放,基于多种方法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机制分析显示,企业减排没有以减产停产为代价,而是通过前端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去除的方式共同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在制定出台地方标准、标准提升幅度适中、企业达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此,应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排放标准的覆盖、优化和更新,对不同水平企业分层分级设定排放限值,促使污染企业“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晓楠 郭鹏 郭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了向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策略支持,对污染物减排监管机制优化问题展开研究。针对区域性企业污染物减排与监管问题,考虑罚款和关停两种惩罚策略,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博弈论建立减排联盟网络上的演化博弈模型。基于有限理性假设,考虑企业异质风险偏好与监管者的有限监管能力,提出改进的监管机制,即智能监管机制。借助数值仿真方法,对比随机监管机制与智能监管机制,验证智能监管机制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惩罚策略影响企业的决策结果,例如若面临被关停的风险,企业表现出更强烈的合作意愿;在有限监管能力下,监管能力与减排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与随机监管机制比较,智能监管机制更能促进企业采取合作策略,达到更好的减排效果;增加白名单长度能够提升整体的合作水平;当白名单长度较小时,适当延长对企业的考察期能提升合作水平;当白名单长度较大时,适当缩短对企业的考察期能提升合作水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开军 原毅军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系统动态面板模型,从单位废水和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两个方面衡量环境规制的强度,并分别实证检验了它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环境规制越严厉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我们还发现单位废气治理费用的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边际效应要远大于单位废水治理费用增加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与解决产业结构矛盾的双重压力下,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尤其是加大废气治理力度对于当下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年磊 蒋洪强 卢亚灵 张静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桌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嫡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结果显示.COD和氨氮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削减目标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但削减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地以及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和青海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会新 王怡博 孙鑫涛 李中圆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了我国2005~2016年275个城市的政府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污染减排效应,为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量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非政府组织作为民间机构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方式,对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要好于政府单一的环境规制效果。因此,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方协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保宣传教育、环境信息公开、监督政府与企业行为方面的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崔成 丁丁 徐华清
200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08 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 必须加大力度、迎难而上,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2007 年前三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歆
我国政府已经把减少污染物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中,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减排政策是中国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总量管制的情况下,通过污染物排放权的分配,最终实现该区域总的排污量削减。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基础,并与行政强制性减排以及环境税减排进行了效率比较,结果表明排污权交易比单纯的行政强制性排污和环境税约束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以及灵活性,同时并不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污染物排放效果。此外,从市场势力的影响、市场信息的影响、交易规则的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年磊 蒋洪强 卢亚灵 张静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结果显示,COD和氨氮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削减目标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但削减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地以及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和青海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