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794)
2022(1503)
2021(1424)
2019(2671)
2018(2480)
2017(5255)
2016(2823)
2015(3348)
2014(3477)
2013(3445)
2012(3240)
2011(2939)
2010(3020)
2009(2881)
2008(2988)
2007(3008)
2006(2606)
2005(2457)
2004(2355)
2003(2146)
作者
(8998)
(7484)
(7370)
(7012)
(4833)
(3556)
(3307)
(2907)
(2796)
(2771)
(2602)
(2483)
(2470)
(2410)
(2390)
(2362)
(2267)
(2158)
(2119)
(1969)
(1907)
(1838)
(1795)
(1747)
(1716)
(1699)
(1691)
(1598)
(1518)
(1437)
学科
(15229)
经济(15217)
管理(9321)
(9041)
(7643)
企业(7643)
方法(7492)
数学(6883)
数学方法(6836)
(4511)
(3805)
金融(3804)
中国(3661)
(3640)
市场(3586)
(3366)
银行(3366)
(3242)
(3140)
(2971)
贸易(2967)
(2847)
(2785)
财务(2782)
财务管理(2773)
企业财务(2672)
业经(2254)
(2193)
(2178)
(1907)
机构
大学(46354)
学院(45328)
(22562)
经济(22119)
管理(18410)
研究(15917)
理学(15147)
理学院(15025)
管理学(14879)
中国(14792)
管理学院(14789)
(12169)
(10029)
财经(9345)
(8487)
(7923)
中心(7780)
科学(7502)
经济学(7491)
财经大学(7092)
(6982)
研究所(6782)
(6771)
经济学院(6718)
(6704)
金融(6683)
北京(6601)
(5966)
银行(5750)
(5450)
基金
项目(26073)
科学(20909)
基金(20111)
研究(18944)
(17199)
国家(17078)
科学基金(14918)
社会(12692)
社会科(12132)
社会科学(12127)
基金项目(10081)
自然(9642)
自然科(9436)
自然科学(9434)
资助(9292)
自然科学基金(9278)
(8956)
教育(8613)
(7928)
编号(7021)
(6426)
成果(6039)
重点(5723)
教育部(5719)
人文(5377)
国家社会(5364)
(5282)
(5142)
(5118)
大学(5090)
期刊
(26080)
经济(26080)
研究(17300)
(10303)
(9936)
金融(9936)
中国(9003)
管理(7490)
财经(5737)
科学(5656)
学报(5499)
(5419)
(4869)
经济研究(4624)
大学(4328)
学学(4154)
业经(3520)
技术(3456)
理论(3400)
(3348)
问题(3326)
统计(3256)
国际(3162)
农业(3128)
实践(2943)
(2943)
技术经济(2754)
(2672)
决策(2539)
世界(2523)
共检索到76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州市农行课题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关”的迫近,中外合资企业大量出现。美元、英磅、港元、马克等外资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我国经济金融领域,成为金融统计学研究的新课题,也使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分析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原来以人民币为主要测量资金供求平衡程度的综合统计指标进行反思,重构测量我国市场资金供需平衡程度的新指标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苏为华  
再谈测量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程度的统计指标苏为华笔者在《浅谈测量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程度的统计指标》一文(载《商业经济与管理》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浅谈》)中,提出了两套简易的衡量供需平衡程度的综合统计指标。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一)供需平...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苏为华  
市场是国民统济的“晴雨表”。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与否,对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和国家政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经济统计学要研究、分析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状况,首先必须设计出科学的测量供求平衡程度的综合统计指标。本文拟对这一指标的设计作些粗浅探讨。一、总供需比(差)率不能正确测定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综合程度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曼伊  
保险业是金融领域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利用市场机制,遵循供需平衡的经济规律,将作为保险市场重中之重的公众、保险人置于一个供需的天平之上,与再保险人、保险中介人和保险监管机构共同努力,齐心维护保险业的稳态,使保险业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贺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而传统的总供需比率和总供需差率已经不能准确衡量我国市场供需平衡程度。本文总结了总供需比率和总供需差率在测定市场供需平衡时存在指标单一、忽略市场结构等问题,基于总供需比率和总供需差率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了以市场供不应求率、供过于求率、供需不平衡率、市场平衡率为核心的市场供需平衡评价指标系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新生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日益发展,房地产价格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通过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发展现状,本文分别从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制度供给、政策执行力供给、金融市场供给和信息供给等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的制约因素。针对实际情况,政府应该标本兼治,疏堵并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量化考核指标,健全房地产法律法规,保障我国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董迎  张豫军  马淑萍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又是同时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重要商品。长期以来,棉花供需矛盾多次困扰我国,目前已上升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了积极寻求解决棉花问题的根本出路,有必要首先对我国棉花供需的总量状况做出基本的分析和判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棉花供需平衡的方式是“堵住两头”,即由政府直接控制生产和居民消费。同时生成了一套相当配套的体制以及能与之配合操作的政策措施,保证了从棉花生产到棉纺织品消费这一系统内的相对平衡与稳定。与此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产品长期短缺的代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原有封闭的棉花供需系统,由两端开始松动、开放,但在棉花流通方面,仍靠计划经济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198 0年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 ,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 ,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特别是 2 0 0 0— 2 0 0 3年间 ,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 ,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 ,2 0 0 4年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粮食总产量增长时期。中国未来粮食的总需求量是刚性的 ,到 2 0 2 0年大概需要近 6亿吨原粮 ,而国内生产量则是变量。在有利于粮食持续增产的政策引导下 ,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做到供需基本平衡。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今后基本上是粮食净进口格局 ,而且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如果适当增加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綦鲁明   张永军  
推进初级产品供需平衡对我国应对外部冲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提高国家发展规划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初级产品供需平衡取得诸多有益经验,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应坚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价值量平衡、供应与能力条件平衡的基本原则,通过提高自给率,强化生产消费节约,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保供,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形成我国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提升现代物流保障能力,提高初级产品供需平衡的创新性、协调性和安全性,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刊] 预测  [作者] 侯邦安  
1994─1995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平衡态势的分析与预测侯邦安(山西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030001)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资,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炭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正...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邓晶  鲁清  
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鉴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供求时间序列的整体角度来评价粮食安全。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供给和需求进行了测算,并根据粮食供求的增长趋势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高地  成升魁  肖玉  鲁春霞  刘晓洁  徐洁  
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新时期(2015—2050年)我国国内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正在面临重构。粮食安全在个人层面是营养安全,在国家层面是国家粮食的可获得能力,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进口能力,论文从个人营养安全和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视角,对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0.88%~117.49%,粮食具有保障平衡的基本能力,口粮安全保障程度为158.57%~168.02%,口粮具有保障充分平衡的能力,而饲料粮的保障程度只有79.41%~84.15%,保障程度不足。这一有所宽裕的粮食供需平衡态势为允许小幅度市场波动来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为国家粮食政策调整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为建立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建议:1)在资源端建立基本农田制度,维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2)在生产端逐步发展经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粮食生产实体;3)在流通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培育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融入国际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供应;4)在储备环节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高地  成升魁  肖玉  鲁春霞  刘晓洁  徐洁  
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新时期(2015—2050年)我国国内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正在面临重构。粮食安全在个人层面是营养安全,在国家层面是国家粮食的可获得能力,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进口能力,论文从个人营养安全和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视角,对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0.88%117.49%,粮食具有保障平衡的基本能力,口粮安全保障程度为15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