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7)
2023(3398)
2022(2832)
2021(2736)
2020(2102)
2019(4922)
2018(4410)
2017(9413)
2016(4979)
2015(5210)
2014(5130)
2013(4971)
2012(4646)
2011(4211)
2010(4319)
2009(4076)
2008(4210)
2007(3892)
2006(3464)
2005(3286)
作者
(14040)
(11679)
(11626)
(11120)
(7439)
(5611)
(5268)
(4574)
(4380)
(4164)
(4005)
(3965)
(3805)
(3800)
(3784)
(3692)
(3506)
(3486)
(3361)
(3090)
(2964)
(2940)
(2714)
(2706)
(2688)
(2659)
(2618)
(2429)
(2374)
(2321)
学科
(24020)
经济(24004)
管理(15251)
(14835)
(12841)
企业(12841)
方法(10975)
数学(9855)
数学方法(9823)
(7023)
(6895)
中国(6143)
(6141)
(5590)
结构(5221)
体制(4984)
(4961)
金融(4961)
(4774)
财务(4773)
财务管理(4765)
业经(4719)
企业财务(4674)
产业(4601)
(4451)
银行(4445)
(4301)
(4297)
(4029)
贸易(4024)
机构
大学(75335)
学院(73844)
(35519)
经济(34940)
管理(29233)
研究(26251)
理学(25157)
理学院(24906)
管理学(24609)
管理学院(24461)
中国(21640)
(17802)
(15426)
财经(14382)
(13152)
科学(13073)
(12614)
经济学(12233)
中心(11740)
研究所(11119)
经济学院(11020)
财经大学(10945)
(10624)
(10585)
北京(9743)
(9562)
业大(8948)
(8764)
金融(8635)
商学(8529)
基金
项目(47367)
科学(38744)
基金(37054)
研究(34436)
(32102)
国家(31864)
科学基金(27966)
社会(24367)
社会科(23228)
社会科学(23218)
基金项目(18997)
自然(17475)
自然科(17095)
自然科学(17092)
自然科学基金(16843)
(16662)
教育(15712)
资助(15375)
(14325)
编号(12591)
(11605)
重点(10892)
国家社会(10707)
教育部(10389)
成果(10379)
(9812)
人文(9700)
(9635)
(9530)
大学(9161)
期刊
(39889)
经济(39889)
研究(24809)
(14207)
中国(12935)
管理(11706)
科学(11014)
学报(10981)
(10877)
金融(10877)
(9570)
大学(8986)
学学(8680)
财经(8501)
(7381)
经济研究(6968)
农业(6075)
业经(5840)
问题(5449)
技术(4935)
(4391)
教育(4221)
理论(4054)
商业(3873)
技术经济(3832)
世界(3769)
国际(3767)
(3507)
现代(3452)
实践(3393)
共检索到112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朝阳  周念利  
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的企业动态性模型,发现当行业发展前景相对确定但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高效率企业为规避风险会谨慎投资,从而为大量低效率企业留下市场空间,市场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较低。而随着行业成熟和不确定性减少,优势企业会不断扩大规模,逐步淘汰劣势企业,最终形成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和产能利用率。因而,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大量企业涌入的现象,不应片面视为市场失灵,也不能一概归因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本文以我国家电和钢铁产业为例,说明治理产能分散和过剩问题,根本办法是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以扭曲去对付扭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  张占斌  张孝德  
(一)产能过剩原因与机理分析。1.产能过剩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原因:(1)产能过剩标志着中国第三个增长周期的结束。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看,2008年后出现的低增长,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调节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效应。目前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周期的因素,也有2008年以来刺激经济留下的后遗症。(2)产能过剩与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3)产能过剩与我国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有关。2.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过度使用政策杠杆,形成了政府大于市场的"政府价格信号"。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使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大幅降低了投资要素价格,政府创造的价格信号成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鞠蕾  高越青  王立国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在于实行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这种"重需求侧、轻供给侧"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却在供给侧积累了大量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而产能过剩矛盾即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具体表现之一。由此,从供给侧入手,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要素市场扭曲,是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本文选取要素供给作为从供给侧研究产能过剩问题的切入点,重点研究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投资决策和市场退出施加了扭曲激励,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及产能过剩固化的问题,并利用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1992—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国胜  刘政  
利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2005、2012),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结合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渠道考察了相关机理。研究发现:企业的属地经营加剧了产能过剩并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具有省级市场的属地特征,企业在省际之间的市场扩张能够抑制产能过剩。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中国在省级市场内部存在诱导企业过度进入并加剧投资的影响渠道,这使得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省际市场扩张能够强化企业竞争并影响其产能决策,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因而能够在全国发挥抑制产能过剩的作用。据此,通过以省级政府为重点完善顶层设计、鼓励企业在全国开展跨区经营、将全国性销售指标作为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振兵  
本文基于产能利用率在生产侧与消费侧进行分解,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工业部门产能过剩指数,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生产侧技术效率损失与消费侧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现象在中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两个因素导致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程度远低于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比重、创新投入比重的提升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现象;而地方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过度投资将恶化产能过剩现象。市场分割程度的上升将会弱化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因此治理产能过剩需要弱化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消除市场分割...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兵  
大量研究认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活动是产能过剩的成因之一,而市场化程度是否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客观现实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综合考虑了生产侧与消费侧两个层面的现实特征,对2001-2014年中国各省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与分析,并考察了各省的市场化进程对于产能利用率的间接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程度日趋严重,综合产能利用率的波动主要是由生产侧产能利用率变化引起的;各个省市之间的产能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的产能利用率略高;市场化进程并不能改善产能利用率水平,反而对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具有消极影响,这是由于政府对市场支配能力的降低反而加重投资的潮涌现象,并进一步降低了中国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因此,在中国目前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中,为了遏制日趋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政府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及时公布产业信息以防止过度投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永波  相加正  王杰  
金融发展与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力和目标函数,二者能否实现"珠联璧合"对于工业部门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假设和内生增长理论,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动态性模型,就市场结构动态变迁下金融发展对产能利用率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进而选取2005—2019年我国18个工业行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面临市场结构的双重门槛,即在市场结构变迁过程中,金融发展对产能利用率提升具有中度促增、低度促增和高度促增的阶段性特征;相较于轻工业部门,金融发展对重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更强,且分阶段促增趋势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提高是现阶段金融发展提升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关键渠道,技术效率提升则为重要的潜在路径。据此提出,破解"工业产能过剩"的困局,需要基于市场结构动态变迁的分析框架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工具在工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金牛  陈超  
在日益延展的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部分国企由于缺乏及时预见性,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淖而负重难行。而在市场机制进入高教行业的初期,扩招诱发的办学质量下降和就业难现象,使得公立高校面临着类似于国企的困境。研究发现,公立高校在教育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突出表现为高教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所产生的菱形困境。本文认为,化解公立高校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治理难题,需要立足系统观,采取以健全高教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助的治理举措。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新海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某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较长时间大于市场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失衡。产能过剩有适度和严重之分,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可以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民  
当前,学术界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视角和中观行业视角进行。然而,产能过剩首先是一个微观概念,通常是指某一企业能够提供的生产量大于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因此,上述研究并没有考虑影响行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因素——企业的管理与治理。文章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分解,对企业的资本引入战略、资源配置战略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归纳了企业产能过剩的主要财务表现,深入剖析了产能过剩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微观传导机理及其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针对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民  
当前,学术界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视角和中观行业视角进行。然而,产能过剩首先是一个微观概念,通常是指某一企业能够提供的生产量大于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因此,上述研究并没有考虑影响行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因素——企业的管理与治理。文章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分解,对企业的资本引入战略、资源配置战略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归纳了企业产能过剩的主要财务表现,深入剖析了产能过剩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微观传导机理及其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针对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齐鹰飞  张瑞  
提高市场集中度一直被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未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结论。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1年15个重工业行业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能利用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一结果对于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孙明扬  
以一个传统农业型村庄为个案,从治理的视角,讨论土地调整逻辑的变迁。20世纪80—90年代的土地调整主要通过具有村社理性的土地共识和组织基础实现村庄土地的动态流动,是村庄内生性的治理。税费改革后,以个体化、市场化为取向的三农政策的落地使得村庄内部土地利益分化,村庄治理失效,因而形成难以克服的调整困境。由于村庄难以实现土地利益平衡,村民通过事件化的策略行动向基层政府施压,基层政府不得不以事件治理的方式实现土地调整。事件治理型土地调整是基层政府治理资源和治理原则双重缺乏的权宜结果。土地调整的变迁显示了当下农村政策的推行中,如果只注重国家力量,而不充分考虑村庄内生的治理逻辑,将会导致层出不穷的基层治理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运来  
我国乡村治理将逐步由传统精英治理转变为村民自治,治理模式更替的过程中作为基础的内生变量是亿万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潜移默化的公民素养的培训完成。城市化进程就像一所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微观至劳动技术、中观至契约意识、宏观至民主精神与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培训的全民大学一般,实现了中国青壮年农民群体参与治理的意识与素质的整体飞跃。然而,这个过程曲折而具挑战性,因为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经受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宏观影响,同时还面临新产业工人阶层形成的社会风险与稳定压力。文章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实践历程,初步勾勒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转变的路线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奇  
通过对清末以来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脉络梳理与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缺乏大学治理理念支撑,以强制性变迁路径为主且缺乏一致目标,从而导致了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等问题。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本国实际和大学逻辑的大学治理结构,要求我们重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克服大学治理结构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并且注重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的适时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