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67)
- 2023(17184)
- 2022(14161)
- 2021(13043)
- 2020(10907)
- 2019(24724)
- 2018(24228)
- 2017(46136)
- 2016(24939)
- 2015(27688)
- 2014(27437)
- 2013(27262)
- 2012(25557)
- 2011(23144)
- 2010(23417)
- 2009(21960)
- 2008(22146)
- 2007(20202)
- 2006(18182)
- 2005(17337)
- 学科
- 济(118228)
- 经济(118076)
- 业(95013)
- 管理(87106)
- 企(84498)
- 企业(84498)
- 方法(45424)
- 数学(36173)
- 财(36113)
- 数学方法(35949)
- 中国(35214)
- 业经(34823)
- 农(34144)
- 制(28139)
- 地方(25076)
- 务(24040)
- 财务(24009)
- 财务管理(23968)
- 农业(23571)
- 企业财务(22802)
- 贸(21929)
- 贸易(21906)
- 易(21311)
- 技术(20770)
- 银(20566)
- 银行(20543)
- 体(20270)
- 融(20024)
- 金融(20022)
- 行(19892)
- 机构
- 学院(362340)
- 大学(360091)
- 济(164306)
- 经济(161349)
- 管理(141077)
- 研究(127191)
- 理学(119209)
- 理学院(117952)
- 管理学(116488)
- 管理学院(115771)
- 中国(103738)
- 财(79990)
- 京(77618)
- 科学(70700)
- 所(63623)
- 财经(61804)
- 中心(57854)
- 农(57549)
- 江(56821)
- 研究所(56444)
- 经(56160)
- 经济学(51229)
- 北京(49904)
- 业大(47406)
- 经济学院(46005)
- 院(45712)
- 财经大学(45566)
- 农业(44501)
- 州(44412)
- 范(44171)
- 基金
- 项目(227638)
- 科学(182466)
- 研究(170656)
- 基金(168400)
- 家(144989)
- 国家(143710)
- 科学基金(124959)
- 社会(113365)
- 社会科(107757)
- 社会科学(107734)
- 基金项目(87596)
- 省(86954)
- 自然(77003)
- 教育(76723)
- 自然科(75278)
- 自然科学(75258)
- 自然科学基金(74018)
- 划(72371)
- 资助(69111)
- 编号(67671)
- 成果(55476)
- 发(52990)
- 部(51948)
- 重点(51136)
- 创(49900)
- 国家社会(48270)
- 制(47055)
- 课题(46811)
- 创新(46012)
- 教育部(45360)
- 期刊
- 济(193846)
- 经济(193846)
- 研究(117432)
- 中国(79728)
- 财(65295)
- 管理(60035)
- 农(54510)
- 科学(49792)
- 学报(49347)
- 融(42384)
- 金融(42384)
- 大学(39432)
- 农业(36966)
- 学学(36953)
- 教育(34974)
- 财经(32610)
- 技术(32512)
- 业经(31889)
- 经济研究(31482)
- 经(28247)
- 问题(25292)
- 贸(22157)
- 业(22042)
- 技术经济(20461)
- 世界(20237)
- 国际(20089)
- 现代(17619)
- 商业(17289)
- 统计(16911)
- 理论(16540)
共检索到580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澎 叶正欣 陈羽
本文从内外资经济比较的视角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和"竞争"对外资来说是统一的,对创新投入具有正向作用;而受制度影响,内资企业研发投入主要受规模的正向作用。外资比重和国有比重的作用符合预期,前者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而对内资企业则有反向作用;后者对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反向作用,对内资企业则产生综合影响而显示为非显著的较低正向。
关键词:
市场结构 研发 内外资企业 实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王倩倩
利用2002~2010年的数据,运用DEA方法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内外资企业的研发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估算,并对效率较高的3个子行业内外资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比较及原因剖析,揭示了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结构和技术获得途径是影响内外资企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赵捧莲
本文借鉴Grossman﹠Krueger的污染分解模型,构建了包含有FDI、国内投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等自变量的计量模型,以比较FDI与国内投资对排放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资、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均对中国的排放产生正效应;相反,技术进步对排放产生具有负效应。
关键词:
东亚垂直专业化 FDI 国内投资 碳排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智楠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重点领域,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造业领域既往的对外开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局。基于1987-2016地区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在对外开放的几项指标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进口虽然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作用,但对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比为表征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未来的对外开放重点应该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的全面主动型对外开放,从侧重加工型制造业转向以创造型制造业为主,倾斜性引导外商投资流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加快推动"出口替代"战略及拓展中高端海外市场领域,推进"中国创造""智能制造"及"互联网+制造"战略的实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岿然 孙溢 李匡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然成为新时期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水平,分析数字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在经过剔除异常数据与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旧成立;选取技术创新和企业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分别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调节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监管对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韧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在数字金融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苗效东 吕明元 张旭东
从基础环境、技术支撑和工业应用三方面建立工业大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利用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近年来,工业大数据和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总体呈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工业大数据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工业大数据分指数中,工业应用指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大;产业结构优化是工业大数据影响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发展受工业大数据影响更大,可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石喜爱 季良玉 程中华
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量,识别其演化特点及内在机理,关系到制造业发展驱动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战略的实现。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参与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条件下,"互联网+"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转型升级;分区域比较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次之,
关键词:
互联网+ 转型升级 面板数据 区域比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保永文
本文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2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在不同层次创新成果间存在差异;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由于吸收能力差异,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只有以研发支出存量和人力资本衡量的吸收能力高于临界值的行业,技术引进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保永文
本文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2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在不同层次创新成果间存在差异;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由于吸收能力差异,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只有以研发支出存量和人力资本衡量的吸收能力高于临界值的行业,技术引进才能有效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自主研发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积累的重要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令 王亚飞 伍政兴
为探究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选取2012—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贸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供应链升级的中介作用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论证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过程中,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供应链升级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影响机制受市场需求的调节。同时数字贸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并受到供应链升级等变量约束。研究结论为揭示数字贸易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新安 李慧
制造业碳减排事关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我国2009—2018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碳排放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GMM动态面板模型对FDI引入、技术进步偏向与碳排放间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FDI通过技术溢出、技术进步偏向等影响制造业的碳排放;FDI引入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整体影响为负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相较制造业整体,其FDI引入和技术进步偏向的交互项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表明FDI通过要素积累效应使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二者的交互项系数并不显著;与常规认识不同的另一发现是,在样本期间,研发投入对制造业整体、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均表现出与碳排放正相关,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增加反而促进碳排放量更多。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应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渝琳 冯其云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表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就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由于技术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良好促进机制,而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技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各地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晓红
本文以内外资企业比较为视角,分别实证检验了内外资连锁零售行业的规模经济情况。结果显示,内外资连锁零售行业均表现为规模不经济特征,但外资连锁零售业短期内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内资连锁零售业与实现规模经济还存在一定距离。
关键词:
内资 外资 连锁零售业 规模经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沈扬扬
工资作为劳动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缩小企业间工资差距是从初次分配领域着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内外资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将FDI的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对东道国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纳入统一理论框架,从而得出若干可供检验的理论假说和推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资分解结果表明,水平溢出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对内外资企业间工资差距的作用均由扩大变成缩小,后向关联效应虽然对工资差距的贡献依旧为正,但贡献度已大幅下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FDI技术溢出有助于强化生产率对企业工资的提升作用,但来自非港澳台地区FDI后向关联效应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率水平进而提高内资企业工资水平的路径并不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如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有所启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郭东杰 邵琼燕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外贸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根据平滑调整假说(SAH),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会随着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基于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本文发现间隔3年的边际内产业指数最为有效,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劳动力市场调整具有滞后效应,但回归分析结果并不支持SAH。随着产业内贸易比例扩大,劳动力的产业间调整增加,而并非产业内的调整。此外,劳动生产率和国内显性需求对劳动力市场调整有很大影响,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行业内,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影响更加显著,而显性需求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作用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