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56)
- 2023(16496)
- 2022(13729)
- 2021(12429)
- 2020(10500)
- 2019(22919)
- 2018(22737)
- 2017(43384)
- 2016(23405)
- 2015(26221)
- 2014(26060)
- 2013(25538)
- 2012(23489)
- 2011(21312)
- 2010(21962)
- 2009(21245)
- 2008(20857)
- 2007(19414)
- 2006(17704)
- 2005(16412)
- 学科
- 济(117243)
- 经济(117084)
- 业(97045)
- 管理(82721)
- 企(79276)
- 企业(79276)
- 农(47668)
- 方法(40156)
- 业经(34329)
- 财(32592)
- 农业(31549)
- 数学(31326)
- 数学方法(31125)
- 中国(27592)
- 制(26629)
- 地方(23958)
- 务(22258)
- 财务(22219)
- 财务管理(22190)
- 企业财务(21032)
- 体(20922)
- 学(18731)
- 策(18661)
- 技术(18503)
- 理论(17980)
- 银(17802)
- 银行(17783)
- 融(17693)
- 金融(17685)
- 划(17272)
- 机构
- 学院(346656)
- 大学(337344)
- 济(156220)
- 经济(153240)
- 管理(134788)
- 研究(114759)
- 理学(114291)
- 理学院(113243)
- 管理学(111715)
- 管理学院(111089)
- 中国(93948)
- 财(74598)
- 京(69889)
- 农(65472)
- 科学(63496)
- 财经(57672)
- 所(57122)
- 江(55623)
- 中心(53645)
- 经(51986)
- 研究所(50485)
- 农业(50116)
- 业大(50009)
- 经济学(47816)
- 北京(43425)
- 州(43133)
- 经济学院(42705)
- 财经大学(41831)
- 范(40331)
- 院(40308)
- 基金
- 项目(215826)
- 科学(171958)
- 研究(163582)
- 基金(157591)
- 家(134601)
- 国家(133302)
- 科学基金(116384)
- 社会(107998)
- 社会科(102037)
- 社会科学(102013)
- 省(86095)
- 基金项目(82623)
- 教育(73843)
- 自然(71577)
- 自然科(69935)
- 自然科学(69918)
- 划(69307)
- 自然科学基金(68723)
- 编号(67053)
- 资助(63571)
- 成果(54019)
- 部(48355)
- 重点(47845)
- 发(47676)
- 创(47132)
- 课题(46038)
- 制(45953)
- 国家社会(44757)
- 业(43761)
- 创新(43413)
- 期刊
- 济(194208)
- 经济(194208)
- 研究(106958)
- 中国(73952)
- 农(66281)
- 财(61477)
- 管理(55356)
- 学报(46881)
- 科学(46208)
- 农业(44016)
- 融(40618)
- 金融(40618)
- 大学(37660)
- 学学(36306)
- 业经(34890)
- 技术(32003)
- 教育(31211)
- 财经(30563)
- 经济研究(29853)
- 经(26466)
- 问题(24637)
- 业(23198)
- 技术经济(19993)
- 世界(19408)
- 贸(17722)
- 商业(17130)
- 现代(16980)
- 版(16630)
- 经济问题(16397)
- 农村(16127)
共检索到546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和平 申曙光
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建立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使整个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新的农业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以控制农村社会总需求为核心,以经济计划作为依据,以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基础,以经济社会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以经济信息作为传递媒介,以法制和教育作为保证,建立包括决策控制、政策调节、信息反馈和监督保证等4个子系统的大系统。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新黄浦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思考新黄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者提出来的。根据笔者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的宏观调控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实践...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树德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外贸宏观调控具有间接性、统一性、公平性、国际性、法制性等特征,外贸宏观调控应着眼全局,抓住关键,选择好落脚点,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维护外贸经营秩序,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为外贸发展积蓄后劲;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经济手段的运用要协调统一,法律手段要配套,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公正有力,重视和强化信息的先导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吴英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财政的宏观调控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可华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实现市场公平竞争,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坚持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必须强化财政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途径主要是:优化财源结构,扩大财源建设的调节范围和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分配体系;强化财政管理,增强财政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强财政监督,保证调控功能的实现;理顺与财政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创造宏观调控的良好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姚凤民
中国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在改革中吸取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正反经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造就了基本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又一高潮的到来,市场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运行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政府转换职能,要求财政由直接调控经济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要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新黄浦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新黄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建立和完善这一体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要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拟从三方面...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干春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和范围干春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之所以成为必要,不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宏观调控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配置手段,而且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纯粹的市场具有某些缺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廷科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金融调控问题王廷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和社会资金筹集配置渠道的显著位移(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使得金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金融调控也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中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晷湘
对消费实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消费调控的新特点是:调控对象简单化,调控手段间接化.宏观消费调控的重点是:从过去的合理控制消费率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个人收入为主;从过去的合理控制工资外收入为主转变为严格控制非劳动收入为主;从过去的合理控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集团消费为主转变为严格控制企业的集团消费为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丁秀春 吕国胜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丁秀春,吕国胜《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将于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逐步健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季尚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守业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杨守业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大局。(一)充分认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以政府为调控主体,从...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毓圭
成本总是相对于特定的利益主体而言的,即利益主体为特定目的所发生的耗费。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而典型意义上的成本是企业成本,成本管理即指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现代经济活动已大大超出了企业的范围和层次,而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即成本行为和结果已远远不是企业的事。而是超出了企业范围,具有了社会意义。比如,企业的成本补偿标准就涉及到企业与包括国家在内的各方面分配关系;所有企业成本的总和,反映了全社会的耗费水平,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产生潜在影响。为此,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必然要参与成本管理,从而形成了宏观成本管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初步发挥基础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逐渐形成与完善,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