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8)
- 2023(11225)
- 2022(9424)
- 2021(8209)
- 2020(6733)
- 2019(15407)
- 2018(14619)
- 2017(28166)
- 2016(15276)
- 2015(17212)
- 2014(17277)
- 2013(17186)
- 2012(16360)
- 2011(15032)
- 2010(15322)
- 2009(14826)
- 2008(14386)
- 2007(13279)
- 2006(12154)
- 2005(11556)
- 学科
- 济(85320)
- 经济(85214)
- 管理(51562)
- 业(43410)
- 企(36720)
- 企业(36720)
- 方法(29067)
- 数学(25138)
- 数学方法(24933)
- 中国(19495)
- 财(19365)
- 地方(18920)
- 制(18075)
- 业经(16956)
- 农(16924)
- 学(16904)
- 体(13568)
- 融(13141)
- 金融(13139)
- 地方经济(13074)
- 银(12363)
- 银行(12325)
- 贸(11937)
- 贸易(11921)
- 行(11862)
- 易(11508)
- 环境(11322)
- 务(11277)
- 财务(11251)
- 财务管理(11226)
- 机构
- 大学(236576)
- 学院(233483)
- 济(110144)
- 经济(108129)
- 研究(87434)
- 管理(86229)
- 理学(72800)
- 理学院(71995)
- 管理学(70948)
- 管理学院(70516)
- 中国(68125)
- 财(53249)
- 京(50025)
- 科学(49249)
- 所(44842)
- 财经(40990)
- 研究所(39895)
- 农(38750)
- 中心(38569)
- 经(37110)
- 江(37033)
- 经济学(35894)
- 业大(32157)
- 北京(31843)
- 经济学院(31799)
- 院(31611)
- 财经大学(30426)
- 农业(30285)
- 州(28230)
- 范(27591)
- 基金
- 项目(147469)
- 科学(116804)
- 基金(109800)
- 研究(105310)
- 家(96605)
- 国家(95897)
- 科学基金(81772)
- 社会(70539)
- 社会科(67028)
- 社会科学(67008)
- 基金项目(56622)
- 省(55518)
- 自然(52036)
- 自然科(50839)
- 自然科学(50822)
- 自然科学基金(49959)
- 教育(47903)
- 划(47091)
- 资助(45811)
- 编号(39335)
- 重点(33955)
- 部(33711)
- 成果(33294)
- 发(32397)
- 制(31567)
- 国家社会(30355)
- 创(29993)
- 教育部(29208)
- 课题(28787)
- 创新(28384)
- 期刊
- 济(132704)
- 经济(132704)
- 研究(78543)
- 中国(51782)
- 财(42814)
- 学报(37144)
- 管理(37127)
- 农(35292)
- 科学(34643)
- 大学(28800)
- 学学(27519)
- 融(26919)
- 金融(26919)
- 农业(22950)
- 财经(22780)
- 经济研究(22361)
- 教育(19970)
- 经(19752)
- 技术(19597)
- 业经(17934)
- 问题(16800)
- 贸(13799)
- 技术经济(13014)
- 世界(12713)
- 国际(12707)
- 业(12072)
- 统计(11413)
- 理论(10807)
- 经济管理(10748)
- 现代(10525)
共检索到377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俊青 李鑫
国家制度安排的质量会影响微观的市场组织结构,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一个基于新古典的交易模型,讨论了市场组织和制度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为:在市场发展的早期,市场组织以关系型组织为主;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制度质量提高有助于市场组织形式从关系型组织向规则型组织转变。随后,本文结合93个国家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提高制度质量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文 朱富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根本上在于: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剖析和改造。但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分析主要停留在有关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而缺乏对微观制度的具体分析,这也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目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显然,在微观行为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实证方面,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了很大的发展;因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就要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具体微观问题的工具、模型以及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靳涛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直接推动经济体制转型深化的内在动力,而经济转型虽然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在制度与增长二者关系中,制度虽然是影响增长的长期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而恰恰相反,增长对制度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这说明制度创新在增长的大背景中更易达到,而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内在关系 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本文立足于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史研究中"大分流之谜"之中国版本"李约瑟之谜"。在一个周而复始的贫困陷阱中,必须具备形成临界最小物质资本积累的条件以及形成一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否则无法打破贫困均衡陷阱。因此,"李约瑟之谜"可以重新定义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未能形成打破马尔萨斯贫困陷阱所必需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并将其转化为科学技术创新,以致中国未能成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地,错失拥抱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本文揭示欧洲典型的封建制与中国的王朝帝国制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大相径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激励机制,尝试为理解"李约瑟之谜"提供了一个经济增长视角。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孝松 田思远
对外援助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双边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采用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援助的内生性及使用全球治理指数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和制度质量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基础设施援助能够有效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分样本回归显示,受援国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基础设施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效应在亚欧受援国表现明显;拓展分析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和OECD国家对外援助呈现出"1+1>2"的效果。为提升中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和质量,中国需要改进对外援助结构,加强对援助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减少受援国制度风险的影响。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 高楠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实证研究资源禀赋和制度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的格局;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双刃剑"效用,且制度质量是影响其双面效用的关键因素。即当制度"高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当制度"低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泉 何昌福
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双缺口理论不能很好地分析中国的外资问题,中国非缺口外资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制度根源。产权、交易费用等制度经济分析框架的引入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非缺口外资现象。本文分别从产权和交易费用两个方面对非缺口外资进行分析,认为一些制度性的因素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非缺口外资 产权 交易费用 内部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强 徐康宁
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重塑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2)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际开放则显著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出台鼓励我国区际间贸易的优惠政策,依托国内巨大市场规模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军 熊衍飞
本文使用44个国家和地区在1973~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对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影响呈倒U形;相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下,OECD国家解禁资本账户获得的经济增长红利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操作层面,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间接的,其作用力大小取决于一定的制度基础。中国目前应努力从国内金融改革、国际金融参与两个层面培植一个具备深度、流动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努力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投资者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笪凤媛 郑长德 涂裕春
笔者在Aghion等(1999)包含资本的多部门模型基础上扩展内生增长模型,尝试将制度、内生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检验制度质量、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长期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制度质量和技术创新,也取决于资本积累和家庭偏好。正增长率的长期稳态均衡只有当制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出现,且当均衡存在时,制度质量的改进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和垂直创新活动的期望收益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此外,政府的税收和补贴政策也能够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本文旨在为我国重启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度质量 资本积累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强 徐康宁
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重塑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2)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际开放则显著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出台鼓励我国区际间贸易的优惠政策,依托国内巨大市场规模发展我国区际间的贸易,进而实现我国外易和内贸的协同发展;(3)研究还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度质量和贸易开放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其中人力资本积累是其中重要的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盛斌 赵文涛
本文不仅考察了城市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还探究了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及内在"结构路径之谜"。研究发现:GVC嵌入可显著促使经济增长,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GVC嵌入通过促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偏离合理化,分别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作用,具有完全传导的中介效应。拓展性分析显示,GVC嵌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动态效应;此外,金融危机对GVC嵌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影响,是导致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该负向冲击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路径实现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宁
本文构建面板数据下的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从成本角度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动力。研究表明,在诱发企业成本变动的各种效应中,除规模扩大效应之外,技术进步效应最大,其次是要素价格调整效应,再次是效率提升效应。要素价格调整效应中以能源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波动有可能成为制约行业向资源节约增长转型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有利于降低成本的非效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