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69)
- 2023(7918)
- 2022(6473)
- 2021(6038)
- 2020(4832)
- 2019(11129)
- 2018(10646)
- 2017(20193)
- 2016(10237)
- 2015(11903)
- 2014(11900)
- 2013(12139)
- 2012(11685)
- 2011(11131)
- 2010(11206)
- 2009(10595)
- 2008(10279)
- 2007(9288)
- 2006(8590)
- 2005(8127)
- 学科
- 济(76948)
- 经济(76900)
- 管理(28258)
- 方法(26724)
- 业(25357)
- 数学(23997)
- 数学方法(23935)
- 企(19850)
- 企业(19850)
- 中国(19198)
- 地方(16623)
- 贸(13820)
- 贸易(13808)
- 易(13427)
- 农(13037)
- 业经(12960)
- 地方经济(12399)
- 制(11152)
- 学(11101)
- 融(10852)
- 金融(10852)
- 财(10333)
- 银(9925)
- 银行(9921)
- 行(9751)
- 环境(9545)
- 体(8796)
- 农业(8474)
- 发(8388)
- 和(8304)
- 机构
- 大学(170707)
- 学院(167472)
- 济(95274)
- 经济(93972)
- 研究(66241)
- 管理(62849)
- 中国(53808)
- 理学(53115)
- 理学院(52543)
- 管理学(52118)
- 管理学院(51775)
- 财(39801)
- 京(35889)
- 经济学(33075)
- 科学(32712)
- 所(32530)
- 财经(32033)
- 经济学院(29557)
- 经(29438)
- 研究所(29104)
- 中心(28353)
- 财经大学(23988)
- 北京(23717)
- 院(23049)
- 江(22916)
- 农(20665)
- 科学院(20171)
- 范(19523)
- 师范(19394)
- 社会(19220)
- 基金
- 项目(102322)
- 科学(82824)
- 基金(79682)
- 研究(76202)
- 家(68615)
- 国家(68177)
- 科学基金(58746)
- 社会(54791)
- 社会科(52370)
- 社会科学(52358)
- 基金项目(40354)
- 省(34211)
- 自然(34122)
- 资助(33764)
- 自然科(33400)
- 自然科学(33390)
- 教育(33225)
- 自然科学基金(32871)
- 划(29515)
- 编号(27189)
- 国家社会(25279)
- 部(25127)
- 中国(24176)
- 发(23526)
- 重点(22915)
- 教育部(22496)
- 成果(22387)
- 人文(21201)
- 济(20963)
- 经济(20793)
共检索到270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春鹏 徐璋勇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市场竞争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主要发挥"掠夺"效应,助推了中国企业的"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市场竞争通过增强企业跨市场套利动机,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而加剧。最后,考虑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中更明显;考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直接融资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较慢地区更突出。
关键词:
市场竞争 脱实向虚 套利动机 融资成本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佩娟 陈少凌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质疑不断,本文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板块数据,运用配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与GARCH-in-Mean模型,分析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间的收益溢出效应、风险传导机制与宏微观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有显著的收益传导及溢出效应,但实体部门对金融部门的反向影响较小;第二,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风险联动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传染,容易导致风险过度集聚并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会增强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的收益溢出效应;第四,企业采取扩张性的投融资决策会加剧实体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依赖程度,扩大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的收益和风险溢出效应。上述研究结果的启示:第一,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有效发挥活络经济的作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建立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的风险防火墙,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集聚和传染;第三,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第四,增加实体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引导实体企业聚焦主业、提高经营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睿智 寇祥增 王京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投资而产生的“脱实向虚”现象,使得实体企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抑制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趋势,引导企业“脱虚返实”、促进实体企业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金融化投资可能存在的抑制效用,并进一步探讨外部异质性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资与企业金融化水平显著负相关,即研发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脱实向虚”。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现金持有和提高市场势力是研发投资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两种中介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更低的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执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限制管理者权力的条件下,研发投资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伟 曹瑜强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已成为典型事实,大量实体公司积极投资金融资产,实体公司投资渠道与获利渠道日趋金融化。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A股制造业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机构投资者短视的视角研究我国实体公司金融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机构投资者持股驱动了实体公司金融化;(2)机构投资者具有异质性,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实体公司金融化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地驱动了实体公司金融化;(3)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公司金融化的驱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监管层合理引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引导金融业回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推动金融结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欣 张艺鹏
"脱实向虚"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内在机理,认为经济的"脱实向虚"是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为运行基础、由生产职能向非生产职能转化的资本的价值化积累路径;其次,通过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三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纯产品"原理,剥离了虚拟经济中的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虚拟经济;再次,运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实证检验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结论表明:(1)总体上,我国虚拟经济规模小于实体经济,但其自我循环规模的扩张速度高于实体经济;(2)趋势上,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正是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倾向的重要诱因和时间起点;(3)结构上,虚拟经济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第I类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趋弱,尤其是低端制造业;虚拟经济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Ⅱ类实体经济总体呈良性互动,说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呈现结构性特征;最后,提出了纠正"脱实向虚"不良倾向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基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脱实向虚”两大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显示:老龄化显著提高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重,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盈利能力较弱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大。进一步发现,实体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老龄化诱使企业将资金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脱实向虚” 企业金融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其文 郝文杰 承忠彬 岳文泽
在国内环境监管不断增强和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存在扩大金融性投资倾向并可能制约实体经济发展。以2014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采用PSM-DID方法考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尝试基于环境规制视角检验和解释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结果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长期金融投资的强化作用不明显,为“蓄水池”动机提供了证据,表明制造业企业没有“脱实向虚”的趋势。(2)碳交易政策通过内部的成本转嫁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及外部的融资约束效应影响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印证了“成本遵循”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蓄水池”的主导动机。(3)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差异化影响未必是因政策类型不同所致,可能受到政策的约束性强度和灵活性的作用。碳交易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企业股权、企业规模、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效应,而企业绿色转型积极性在异质性作用中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魏后凯
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 ,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逆集中化和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集中化两个阶段。这种演变过程是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依靠市场竞争形成的“优胜劣汰”机制 ,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中化过程。为提高中国产业的集中度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国家产业组织政策应改变过去那种过多采用行政干预的办法 ,逐步转变为以促进有效竞争为基本目标的竞争性政策为中心。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市场竞争 产业集中 竞争性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孟宪春 张屹山 李天宇
本文构建了一个刻画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内在形成机理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中央银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政策效果。经验研究发现:单一数量规则和利率规则分别在稳定物价和实体经济波动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混合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可促使二者优势互补强化,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最优调控;混合型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缓解经济脱实向虚背景下的政策调控矛盾,通过弱化抵押约束机制对经济周期的放大效应,抑制房价涨幅和信贷扩张行为,在平抑实体经济波动的同时发挥稳定金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为引导经济脱虚向实、促进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营造稳健适宜的金融货币环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洁 陈宝峰 吴莉昀
随着虚拟资产的膨胀化发展以及实体制造业的持续低迷,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愈发严重,各界对其"脱虚向实"充满期待。通过构建时变参数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分析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经济时期对宏观经济中的产出、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平稳时期对产出具有"挤出效应",其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膨胀化发展使虚、实经济逐渐"背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仍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平稳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抑制作用,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市场总需求以及货币流动性发生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均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冲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更加抑制了就业水平。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平稳期,经济"脱实向虚"对宏观经济各指标均产生不利影响,协调好虚、实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脱实向虚 脱虚向实 产出 通货膨胀 就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夏大慰 罗云辉
国有企业的产权特性、产品的非差异化、行政垄断、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和高交易费用是造成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过度竞争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水平 ,并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的过度竞争现象 ,应进行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放松行政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除此之外 ,还应制定一定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改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白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现阶段中国既要在中高档产品上与先发国家争夺,又要面对越来越多后发国家在中低档产品上的挑战。为了准确把握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策略,本文通过构建竞争优势模型,按照档次-要素成本曲线所描述的不同位置,相应确定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差别化的优势定位。
关键词:
国际市场竞争 竞争优势模型 优势定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申葆嘉
市场经济机制与旅游市场竞争□申葆嘉旅游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市场的竞争理应十分活跃而充满生命力,但是多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已经给我国旅游发展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很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谈俊
2016年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90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问题。演讲嘉宾对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实体经济回报率降低、虚拟经济回报率持续走高是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通过降低宏观税负、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工具、深化垄断领域改革等方法加以应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谈俊
2016年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90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问题。演讲嘉宾对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实体经济回报率降低、虚拟经济回报率持续走高是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通过降低宏观税负、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工具、深化垄断领域改革等方法加以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