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45)
- 2023(16013)
- 2022(13260)
- 2021(12201)
- 2020(10430)
- 2019(24175)
- 2018(23506)
- 2017(45897)
- 2016(24248)
- 2015(27365)
- 2014(27384)
- 2013(27123)
- 2012(24538)
- 2011(21701)
- 2010(21750)
- 2009(20800)
- 2008(20351)
- 2007(18317)
- 2006(15712)
- 2005(14256)
- 学科
- 济(105326)
- 经济(105213)
- 业(94854)
- 企(88674)
- 企业(88674)
- 管理(86064)
- 方法(52967)
- 数学(43775)
- 数学方法(43286)
- 财(35647)
- 业经(29633)
- 中国(29466)
- 融(28828)
- 金融(28825)
- 农(28014)
- 银(27333)
- 银行(27308)
- 行(26256)
- 务(26181)
- 财务(26128)
- 财务管理(26090)
- 企业财务(24844)
- 制(23971)
- 贸(21711)
- 贸易(21691)
- 易(21164)
- 理论(19352)
- 技术(18951)
- 地方(18829)
- 和(17905)
- 机构
- 学院(350685)
- 大学(346345)
- 济(151622)
- 经济(148706)
- 管理(144882)
- 理学(124736)
- 理学院(123612)
- 管理学(121773)
- 管理学院(121117)
- 研究(105433)
- 中国(90093)
- 财(72313)
- 京(70317)
- 科学(60177)
- 财经(58271)
- 中心(52958)
- 经(52776)
- 江(52250)
- 农(51250)
- 所(51166)
- 业大(47838)
- 经济学(47471)
- 研究所(45842)
- 北京(43468)
- 财经大学(43392)
- 经济学院(43101)
- 州(41760)
- 商学(40267)
- 农业(40210)
- 商学院(39918)
- 基金
- 项目(229851)
- 科学(183690)
- 基金(170603)
- 研究(168092)
- 家(146211)
- 国家(144950)
- 科学基金(128041)
- 社会(109548)
- 社会科(104207)
- 社会科学(104172)
- 基金项目(90326)
- 省(90044)
- 自然(83114)
- 自然科(81362)
- 自然科学(81338)
- 自然科学基金(79937)
- 教育(77599)
- 划(74439)
- 资助(70254)
- 编号(67651)
- 成果(52912)
- 部(51594)
- 重点(50909)
- 创(49735)
- 发(48333)
- 创新(46379)
- 国家社会(45561)
- 教育部(45336)
- 课题(45069)
- 人文(44811)
- 期刊
- 济(162320)
- 经济(162320)
- 研究(97255)
- 中国(63842)
- 财(61589)
- 管理(57292)
- 学报(46698)
- 科学(45713)
- 融(45374)
- 金融(45374)
- 农(44858)
- 大学(36735)
- 学学(35191)
- 技术(33051)
- 财经(30164)
- 农业(29414)
- 业经(27313)
- 教育(26224)
- 经(25913)
- 经济研究(25826)
- 问题(21212)
- 技术经济(19831)
- 财会(18618)
- 统计(18064)
- 贸(17864)
- 商业(17532)
- 理论(17522)
- 业(17510)
- 策(17013)
- 现代(16142)
共检索到516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伟光 李凯
理解工资差距的形成机制是在新时期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全相融合的视角,扩展了中国企业内部技能员工与非技能员工工资差距形成机制的研究,兼论消除竞争不完全的效率提高。基于中国企业数据并在统一的框架下构建市场竞争不完全的测算指标,本文发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完全的市场化改革形成的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全才是引发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当存在市场竞争不完全时,企业会将产品市场势力扩展到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全对工资差距的更大影响。这意味着单一的市场化改革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差距,只有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同步改革才能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在初次分配中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简泽 黎德福 沈筠彬 吕大国
劳动报酬偏离劳动在生产中的贡献是当前收入分配的一个突出问题。现有研究认为,企业内部权力分配的资本偏向是劳动收入份额偏低的根源。本文从企业外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理解劳动报酬偏离劳动贡献的新视角。研究发现,在中国工业部门的绝大多数产业里,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具有讨价还价的特征,作为雇主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在这种联合市场结构下,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产生了很高的垄断租金。由于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弱,所以,大部分的垄断租金转化为企业利润,从而造成了劳动报酬对劳动贡献的偏离。这些结果表明,在一个市场不完善的环境下,企业在产品市场和劳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玉海 黄超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同时测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2007-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直接测度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在劳动力雇佣市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买方势力,在此条件下其在钢铁产品市场上整体而言并不存在市场势力而是处于相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钢铁产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与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理应成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根本所在;分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具有更为明显的价格成本加成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玉海 黄超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同时测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2007-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直接测度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在劳动力雇佣市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买方势力,在此条件下其在钢铁产品市场上整体而言并不存在市场势力而是处于相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钢铁产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与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理应成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根本所在;分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相比于中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胜蓝 马慧
产业竞争环境是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出现的新特点,本文以中国上市企业2001~2011年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观层面产品市场竞争对微观层面企业劳动力成本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烈竞争的产品市场环境会使企业采取更具黏性的劳动力成本管理战略。而且,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普通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受到的影响较小。本文进一步考察微观层面企业特征对产业竞争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管理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竞争压力较大、市场地位较低的企业在劳动力成本管理决策中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反应更加明显,表现出更强的劳动力成本黏性。本文还发现非国有控股企业在激烈竞争的产品市场环境下表现出更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严伟涛 赵春明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2005年投资环境调查数据库、WTO关税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等数据,全面系统分析了进口竞争对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显著变化,进口竞争能够使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扩大,而中间品进口竞争则会缩小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同时,本文还发现,出口增加将促使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
进口竞争 企业内部工资差距 中间品贸易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史学军
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对策模型表明 ,由于监督的不完全性 ,企业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不可能由内部治理加以完全解决 ,而竞争恰可以发挥外部治理的功能 ,来解决企业内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这为两权分离企业的大量存在提供了一个说明 ;同时 ,本文也表明 ,竞争要想发挥治理功能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 ,否则 ,竞争将成为恶性竞争 ,并不能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 ,从而不能发挥治理功能。这样 ,本文同时也就为当前有关企业产权改革与创造竞争性市场的有关争论作了一个理论澄清。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明贵
日本经济具有高度对外依赖性的特点,因此,日本企业在推进国际化经营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但由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和管理内部化的问题,在企业经营彻底的开放性方面缩手缩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企业开始检讨过度内部化和封闭性的弊端,并推进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机制模式,在一些国际性企业内部出现了劳动力市场化的趋势。一、日本企业高管聘任趋向市场化2014年,多家日本知名企业从公司外部聘任社长、董事和CEO等高级职务,由此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深度融合,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作为关键要素,却出现了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存在随机匹配问题和不稳定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政府培训补贴能够有效提高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能力,增强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意愿,从而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在职培训对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显著,一定程度上会挤出其他创新投入,不稳定雇佣关系的加剧对企业技术创新会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为提升企业创新意愿,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培训的补贴力度,设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金,通过专项基金专项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培训进行成本补贴或成效奖励,帮助企业克服培训外部性,有效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以满足发展创新经济的需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鹏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主要是工资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在不同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工资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失序的原因有国家规制、非价格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如果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新的发展战略,重构劳动力市场改革,那么,将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改善,也有利于收入分配更为平等。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转型 工资差距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莫国莉 于学增 过一锋
民营中小企业截至2020年底已经贡献了占我国专利总量中近8成的专利,它们不仅是我国创新活动的主体,还提供了我国全部就业岗位中8成左右的就业岗位。然而它们在我国企业群体中也属于弱势群体,除了面临传统的融资难问题外,民营中小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也处于不利地位,过去三年的疫情恶化了这一问题。文章按地区加行业划分样本个体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专利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来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工资差距对民营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人才挤出、要素替代与创业活动等渠道发现这一工资差距扩大将削弱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异质性分析表明工资待遇更高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的创新活动受这一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因而工资待遇较高且与同行业国有企业有更为直接竞争关系的“专精特新”类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会遭受工资差距扩大带来的更多不利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中小企业更多的人才政策倾斜,在国企改革涉及收入分配时统筹这一因素,以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助力“中国制造2025”。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先波 刘建广 郑馨
本文构建了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情形下企业和求职者的双边搜寻均衡工资模型。最终实现工资由潜在工资水平和劳企双方的搜寻成本综合确定,它对潜在工资的偏离程度反映不完全信息给工资定价带来的效率损失。双边随机前沿分析表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搜寻成本可解释最终实现工资离散度的62%,农民工和企业综合搜寻成本使实现工资水平相对于潜在工资水平上升幅度达6.54%。这些印证了2008年前后珠三角地区"民工荒""招工难"等问题。
关键词:
不完全信息 搜寻成本 双边随机前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薛锐
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转移定价是企业界定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计量其绩效,为实施激励提供可靠依据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案例ZN公司,经历了从市场抢占型竞争,到市场垄断型竞争,再到市场拓展型竞争三个典型阶段,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相继进行了从以任务为中心的直线制组织结构,到以结果为中心的敏捷组织结构,再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平台制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优化,并在不同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内部转移定价方法,有效支撑了企业的组织核算和项目核算。文章丰富了不同竞争环境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演变及其对内部转移定价方法选择的研究,对企业如何选择内部转移定价方法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宁 姚延婷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迁移谜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必然存在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即使存在劳动力转移,也不能使工资差距收敛。这种制度性偏好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构建全国统一、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市场分割 劳动力转移 工资差距 制度偏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少晔 应瑞瑶
在将样本期1993-2008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贸易开放收入分配效应,并采用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贸易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整个时期内表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贸易开放显著缓解了工资不平等。
关键词:
贸易开放 工资差距 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