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85)
2023(20804)
2022(17611)
2021(16424)
2020(13754)
2019(31681)
2018(31150)
2017(59413)
2016(32139)
2015(35978)
2014(35646)
2013(35149)
2012(32090)
2011(28836)
2010(28712)
2009(26750)
2008(26528)
2007(23495)
2006(20717)
2005(18750)
作者
(90821)
(75774)
(74982)
(71696)
(48320)
(35971)
(34209)
(29481)
(28892)
(26844)
(25792)
(25761)
(24020)
(23969)
(23264)
(23096)
(22512)
(22133)
(21765)
(21655)
(18659)
(18376)
(18170)
(17329)
(16862)
(16848)
(16700)
(16521)
(15137)
(14814)
学科
(135254)
经济(135071)
(107516)
管理(104669)
(93843)
企业(93843)
方法(60109)
数学(49830)
数学方法(49223)
(40005)
(39162)
中国(37843)
业经(36348)
(29370)
(26843)
财务(26765)
财务管理(26720)
农业(26502)
企业财务(25354)
地方(24691)
(24512)
贸易(24492)
(24220)
(23804)
理论(22850)
(22676)
技术(22653)
(21341)
银行(21301)
(20927)
机构
大学(458454)
学院(457366)
(191859)
经济(187937)
管理(183473)
理学(157896)
理学院(156204)
管理学(153634)
研究(153271)
管理学院(152781)
中国(120275)
(98378)
科学(90978)
(90758)
(75291)
财经(72022)
(71705)
中心(69737)
研究所(67877)
(67125)
(65660)
业大(65094)
北京(62321)
经济学(58450)
(57604)
师范(57116)
(55987)
农业(55861)
(53592)
财经大学(53546)
基金
项目(306411)
科学(243616)
基金(225944)
研究(225297)
(195842)
国家(194237)
科学基金(168888)
社会(145169)
社会科(137756)
社会科学(137723)
基金项目(119236)
(116573)
自然(109059)
自然科(106610)
自然科学(106585)
自然科学基金(104677)
教育(102392)
(98182)
资助(92821)
编号(90605)
成果(73087)
(68373)
重点(67909)
(64653)
(64458)
课题(61498)
国家社会(60682)
创新(60002)
教育部(59289)
(58362)
期刊
(213226)
经济(213226)
研究(139161)
中国(87987)
(72314)
管理(71623)
学报(66640)
(65967)
科学(64415)
大学(52338)
学学(49260)
农业(45370)
教育(44635)
(43218)
金融(43218)
技术(40221)
财经(36179)
业经(34721)
经济研究(33732)
(31105)
问题(28912)
(25794)
技术经济(23410)
(22220)
现代(21887)
理论(21624)
图书(21121)
世界(21100)
科技(20687)
统计(20608)
共检索到685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修岩  殷醒民  贺小海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关于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然后使用中国1999~2004年210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地区市场潜能等因素与其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我们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了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婷  赵伟  
基于已有调研观察及案例分析文献,文章按照空间经济学规范范式理出了两个关于KIS集聚影响制造业创新的重要实证命题,并根据命题特性提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进而引入2005-2007年间中国283个城市KIS产业及工业企业数据,在考虑空间互动的基础上,对相关命题予以检验。研究显示:KIS空间集聚能够显著地改善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创新效率,以两类代表性KIS产业数据为例的回归分析表明,KIS产业集聚不仅对所在地区本土制造企业的创新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通过空间关联性,KIS集聚还能产生跨区域创新效应。进一步基于企业分组比对的检验揭示,KIS集聚-创新效应因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所在行业技术水平不同而异。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文武  梁琦  
文章基于劳动共享模型,采用城市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的劳动共享效应,并解释制造业集聚的变化。结果表明:劳动共享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劳动共享效应会提高地区的集聚水平;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有正的显著影响,本地市场效应在我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制造业集聚与工资溢价负相关,反映了现阶段制造业集聚与低劳动成本的糅合。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钊  张营营  高煜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军  从振楠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万平  吕政  刘丽萍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角度,分别应用SDM模型和GTWR模型,实证分析FDI、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FDI和交通基础条件对制造业集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在地区间有明显差异,FDI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较弱;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典型的空间非线性递减效应,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略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外资配套能力建设,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菲  李善同  
本文通过利用ArcGIS网络分析法构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公路交通网络所创造的时间距离矩阵来度量交通可达性,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可达性越差,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在一个或多个部门实现专业化的需求也远高于可达性高的区域。加强各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未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优化布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贺小海  殷醒民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关于地区工资差距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然后使用1998-2004年中国地级面板数据,主要着眼于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影响中国地区工资水平的新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对其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林  林琳  郝前进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果为不同区域的城市利用市场潜能的作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和完善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洞察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