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3)
- 2023(13327)
- 2022(11089)
- 2021(10093)
- 2020(8602)
- 2019(19531)
- 2018(19575)
- 2017(38432)
- 2016(20701)
- 2015(23308)
- 2014(23339)
- 2013(23284)
- 2012(21413)
- 2011(19008)
- 2010(19250)
- 2009(18565)
- 2008(18703)
- 2007(17219)
- 2006(15562)
- 2005(14409)
- 学科
- 济(90721)
- 经济(90582)
- 业(88907)
- 管理(79363)
- 企(79216)
- 企业(79216)
- 方法(38832)
- 财(32222)
- 农(31091)
- 数学(30512)
- 数学方法(30307)
- 业经(29949)
- 制(24564)
- 中国(23542)
- 务(22835)
- 财务(22813)
- 财务管理(22778)
- 企业财务(21425)
- 农业(21162)
- 技术(18296)
- 贸(17756)
- 贸易(17741)
- 体(17411)
- 易(17252)
- 划(16192)
- 银(15791)
- 银行(15767)
- 和(15708)
- 策(15486)
- 理论(15388)
- 机构
- 学院(307728)
- 大学(303851)
- 济(133221)
- 经济(130548)
- 管理(123992)
- 理学(105421)
- 理学院(104388)
- 管理学(103172)
- 管理学院(102576)
- 研究(96029)
- 中国(79643)
- 财(68092)
- 京(64145)
- 科学(53340)
- 财经(52822)
- 农(49244)
- 江(48278)
- 经(47671)
- 所(47044)
- 中心(44953)
- 业大(42068)
- 研究所(41318)
- 经济学(40376)
- 北京(40361)
- 财经大学(38825)
- 农业(38520)
- 州(37796)
- 经济学院(36509)
- 范(35832)
- 师范(35531)
- 基金
- 项目(190670)
- 科学(152404)
- 研究(143855)
- 基金(140275)
- 家(119424)
- 国家(118324)
- 科学基金(103882)
- 社会(93890)
- 社会科(89112)
- 社会科学(89089)
- 基金项目(74874)
- 省(74592)
- 自然(65428)
- 教育(65166)
- 自然科(63902)
- 自然科学(63888)
- 自然科学基金(62835)
- 划(61338)
- 编号(58571)
- 资助(56340)
- 成果(47207)
- 部(43275)
- 创(42439)
- 重点(41761)
- 制(41309)
- 发(40684)
- 业(39861)
- 课题(39530)
- 创新(38828)
- 国家社会(38698)
- 期刊
- 济(157885)
- 经济(157885)
- 研究(95478)
- 中国(60684)
- 财(57236)
- 管理(51190)
- 农(46339)
- 科学(39420)
- 学报(38826)
- 融(34303)
- 金融(34303)
- 农业(31428)
- 大学(31240)
- 学学(29410)
- 业经(27947)
- 技术(27622)
- 财经(27454)
- 教育(26402)
- 经济研究(24037)
- 经(23635)
- 问题(21331)
- 业(18486)
- 技术经济(17392)
- 贸(17144)
- 现代(16200)
- 商业(15846)
- 财会(15706)
- 理论(15194)
- 国际(14488)
- 世界(14236)
共检索到475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平 张会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但自2006年以来,出现了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为解释这种集聚与扩散现象,本文在建立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市场潜能和要素成本对产业集聚与扩散的作用,并利用2000~2010年全国43个城市面板数据和一阶差分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本地市场潜能、国外市场潜能对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具有正向作用,周边市场潜能对产业集聚作用不明显;劳动力成本、工业地价和住宅地价对产业集聚起到离心力作用。另外,分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工业地价和住宅地价的上升,中西部地区的周边市场潜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林 林琳 郝前进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秀玲 陈增进
本文根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首先设定一个产业集群演化周期的发展模型,进而通过产业组织模型对集群周期各个阶段的竞争机制进行推导和说明,然后联系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推导验证对比,从而得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属性和特点,最终提出产业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
集群 演进周期 竞争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信婧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制造业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溢出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对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对两类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多样化溢出对医药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表明,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和国家间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 知识溢出 创新绩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仲伟周 崔文殿
首先,通过选取与计算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了该行业的产业集群变动趋势与规律。接着,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样本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两个方面揭示了保持产业集群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增加产业资本、完善产业政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推动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勇强 孙林岩 赵丽
随着我国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逐渐丧失,寻求产业升级之路成为企业和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文章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现状和问题,并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投入要素和制度要素对产业成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及研发投入对该行业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同时,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出口为主,出口对该行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升级 协整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鲁成 张红彩 李晓英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严兵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产业整体的创新效率偏低,但呈现出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电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外资进入对该地区电子产业的创新效率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中部地区,外资并未对当地电子产业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国义 禹明明 陈晓华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加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常态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支持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政府研发补贴投入3个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4年15年的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创新性的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研究3种政策支持方式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国义 禹明明 陈晓华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加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常态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支持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政府研发补贴投入3个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4年15年的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创新性的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研究3种政策支持方式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
[期刊] 改革
[作者]
盖骁敏 高彦梅
采用行业集中度CRn、赫芬达尔指数H、区位基尼系数G和区位专业化指数(区位熵)等描述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现状,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转移的因素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集聚度变低,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度变高,即该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迹象;研发能力越强、企业数量多、职工年均人数多、劳动力成本较低、GDP较大、交通和区位条件较好、外向度越大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越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整合新经济地理学、现代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地方化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初始因素、增强因素和扩散因素在内的非均质空间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采用历史归纳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影响苏锡常地区制造业集聚、扩散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变化过程。认为,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的地方化因素、接近外部市场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初始向心力;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和网络效应成为外资快速集聚的增强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素价格上涨、区域开发重点转移导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微妙变化,导致近年来苏锡常地区部分产业呈现扩散趋势,并使得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重要阶段。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修岩 殷醒民 贺小海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关于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然后使用中国1999~2004年210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地区市场潜能等因素与其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我们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市场潜能 空间集聚 区位商 工具变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先勇
文章利用相关模型估算和评价了1997—2017年间我国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状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大规模利用外资以来我国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状态波动较大且长期低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并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自主创新力和利用外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美国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特征——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的尺度效应与政策启示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差异研究——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聚集视角
空间视角下要素市场扭曲与高技术产业TFP增长——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证检验
高技术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分析
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的二重性影响——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移测算研究
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基于知识链的产业协同演进实证研究——以我国通信制造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