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72)
- 2023(19225)
- 2022(16390)
- 2021(15267)
- 2020(12858)
- 2019(29652)
- 2018(28859)
- 2017(55017)
- 2016(29717)
- 2015(33168)
- 2014(32861)
- 2013(32411)
- 2012(29537)
- 2011(26421)
- 2010(26170)
- 2009(24495)
- 2008(24330)
- 2007(21291)
- 2006(18708)
- 2005(16642)
- 学科
- 济(126539)
- 经济(126376)
- 业(102986)
- 管理(96163)
- 企(90208)
- 企业(90208)
- 方法(59963)
- 数学(49314)
- 数学方法(48697)
- 农(37260)
- 财(36461)
- 业经(35069)
- 中国(31299)
- 农业(25656)
- 务(25307)
- 财务(25233)
- 财务管理(25192)
- 制(24432)
- 企业财务(23903)
- 地方(23165)
- 学(22885)
- 贸(22115)
- 贸易(22099)
- 理论(22087)
- 技术(21747)
- 易(21392)
- 和(20999)
- 划(19040)
- 融(18242)
- 金融(18239)
- 机构
- 学院(422682)
- 大学(421819)
- 济(173231)
- 管理(172751)
- 经济(169746)
- 理学(149096)
- 理学院(147527)
- 管理学(145051)
- 管理学院(144258)
- 研究(136518)
- 中国(106657)
- 京(89466)
- 科学(82847)
- 财(81653)
- 农(67140)
- 所(66751)
- 财经(65249)
- 中心(63508)
- 江(62061)
- 业大(61349)
- 研究所(60349)
- 经(59440)
- 北京(56283)
- 范(53658)
- 师范(53167)
- 农业(52381)
- 经济学(52061)
- 院(50208)
- 州(49918)
- 财经大学(48455)
- 基金
- 项目(286899)
- 科学(227686)
- 基金(210987)
- 研究(209473)
- 家(183037)
- 国家(181522)
- 科学基金(158273)
- 社会(134150)
- 社会科(127304)
- 社会科学(127274)
- 基金项目(112016)
- 省(110702)
- 自然(103387)
- 自然科(101058)
- 自然科学(101036)
- 自然科学基金(99243)
- 教育(95116)
- 划(92799)
- 资助(86998)
- 编号(84659)
- 成果(66884)
- 重点(63457)
- 部(63146)
- 创(60764)
- 发(60467)
- 课题(56787)
- 创新(56267)
- 国家社会(55721)
- 科研(54956)
- 教育部(54609)
- 期刊
- 济(190855)
- 经济(190855)
- 研究(123213)
- 中国(77319)
- 管理(66571)
- 财(64946)
- 学报(62442)
- 农(60991)
- 科学(59889)
- 大学(48621)
- 学学(45836)
- 农业(42169)
- 教育(39789)
- 融(38249)
- 金融(38249)
- 技术(37700)
- 业经(32957)
- 财经(32386)
- 经济研究(29672)
- 经(27740)
- 问题(24940)
- 业(23917)
- 技术经济(22025)
- 理论(20674)
- 图书(20382)
- 统计(19966)
- 现代(19849)
- 商业(19753)
- 贸(19367)
- 科技(19262)
共检索到624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聚集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造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本文使用2000-2009年间省际旅游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在考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构建了市场潜能和聚集密度变量,从市场潜能的角度解析了我国旅游产业聚集及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并从旅游经济活动密度角度考察了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企业发展的影响效应。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旅游市场潜能和产业聚集密度对旅游企业收入水平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并且,要素密度也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企业收入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也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勇
文章基于旅游产业的特点,借助2000-2009年间的有关旅游统计数据,构建了衡量旅游业聚集密度和多样化的指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聚集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结果发现,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聚集密度 多样化 动态面板模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勇
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本文首先构建了空间旅游业发展模型,然后在考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省域市场潜能、旅游业聚集密度与旅游业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和旅游业聚集密度对旅游业空间聚集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还进一步借助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验证了市场潜能、聚集密度对我国旅游业空间聚集的稳健性作用。
关键词:
市场潜能 聚集密度 旅游业空间聚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程玉 杨勇
互联网引发了旅游业聚集的深刻变革。旅游业聚集密度作为旅游业聚集规模扩张与产业空间分布的表征形式之一,其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基于经验证据的系统研究。文章采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等变量及设定计量模型,从全国、区域和企业不同层面探究互联网对旅游业聚集密度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明显推动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第二,互联网通过旅游业多样化间接促进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但是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第三,互联网对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具有动态、显著、积极的非线性影响,并未体现“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四,互联网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企业聚集密度具有异质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依托互联网推动旅游业聚集密度优化和提升旅游要素配置及聚合效能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彩红 咸鸣霞
以区位熵作为中国各省市制造业聚集指数测度指标,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Super-SBM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除西藏)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用200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对外开放程度和制度创新的条件下,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呈正向影响;并且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先递减、后渐增、再递减的发展态势,即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守超 陈斐
本文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基于2003~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区位熵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比较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意味着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本文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守超 陈斐
本文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基于2003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区位熵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比较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意味着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本文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技术创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芳 邓黎桥 董亮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金融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各省市金融人才聚集程度,并实证考察了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人才的省域分布不均衡,且金融人才聚集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邻接矩阵下,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人才聚集会对关联地区的金融人才聚集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人才资源的争夺;经济距离矩阵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金融关联性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基于此,建议我国在未来金融人才发展中,注重区域协调,在保证金融人才合理聚集的前提下,缓解金融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根据区域金融人才聚集空间溢出效应的不同制定差异化方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芳 邓黎桥 董亮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金融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各省市金融人才聚集程度,并实证考察了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人才的省域分布不均衡,且金融人才聚集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邻接矩阵下,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人才聚集会对关联地区的金融人才聚集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人才资源的争夺;经济距离矩阵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金融关联性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基于此,建议我国在未来金融人才发展中,注重区域协调,在保证金融人才合理聚集的前提下,缓解金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就业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方面;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聚集程度越高,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将不断扩大。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工业化 区域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军 王佳玮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等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产业聚集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劳动力流动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勇
地区间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集聚密度视为旅游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利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及相关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产业聚集密度对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结合组织生态学等理论对产业聚集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拓展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密度是影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凡登效应(Verdoorn Effect)"的存在。不过,本文计量结果也显示,各类型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是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要素,而整体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却对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类型旅游企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颖 屈国俊 李晟
通过选取中国2004-2014年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影响关系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对区域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有显著影响;考虑空间因素后,人口聚集对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影响的差异性更加显著;且该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大多数指标中都得以验证。实现中国人口聚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发展的全局观、合理制定人口及环境治理政策。
关键词:
人口聚集 环境污染 环境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空间依赖视角下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收入来源、结构演变与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基于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
市场专业化、经济规模化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省际森林公园的面板数据
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OECD国家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
密度、距离、分割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四川省2000年~2010年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旅游业收入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市场潜能、非农就业密度与区域工资差异
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