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9)
2023(7657)
2022(6183)
2021(5269)
2020(4155)
2019(9577)
2018(8908)
2017(17945)
2016(9034)
2015(10129)
2014(10007)
2013(10284)
2012(9826)
2011(9038)
2010(9271)
2009(8694)
2008(8187)
2007(7668)
2006(7012)
2005(6697)
作者
(27101)
(23041)
(22919)
(21871)
(14770)
(10952)
(10241)
(8718)
(8631)
(8104)
(8064)
(7504)
(7484)
(7447)
(7350)
(7212)
(6766)
(6656)
(6565)
(5919)
(5740)
(5469)
(5389)
(5388)
(5308)
(5168)
(4968)
(4677)
(4515)
(4411)
学科
(70816)
经济(70781)
管理(25769)
方法(23924)
(23036)
数学(22078)
数学方法(22003)
(16969)
企业(16969)
地方(16691)
(14857)
贸易(14849)
(14468)
中国(14160)
(13182)
地方经济(12443)
(12242)
(11788)
业经(11157)
(10251)
(9252)
金融(9252)
(8790)
农业(8429)
环境(8380)
(8351)
出口(8350)
出口贸易(8350)
经济学(7949)
(7821)
机构
大学(146269)
学院(145505)
(84141)
经济(83000)
管理(54313)
研究(54172)
理学(46423)
理学院(45944)
管理学(45449)
管理学院(45172)
中国(42819)
(36652)
经济学(30105)
财经(29396)
(29278)
经济学院(27114)
(26908)
科学(26876)
(26529)
中心(23717)
研究所(23553)
财经大学(21956)
(21265)
(19247)
(19080)
北京(18604)
商学(16750)
商学院(16560)
业大(16476)
(16176)
基金
项目(90814)
科学(73460)
基金(70459)
研究(65990)
(60751)
国家(60359)
科学基金(52545)
社会(48505)
社会科(46455)
社会科学(46443)
基金项目(36088)
(32445)
自然(31005)
自然科(30395)
自然科学(30389)
自然科学基金(29893)
资助(29529)
教育(28448)
(26631)
编号(23255)
国家社会(22318)
(21436)
(20928)
重点(20216)
教育部(19281)
(19111)
经济(18958)
人文(18847)
中国(18295)
(18224)
期刊
(96561)
经济(96561)
研究(51792)
(27977)
中国(25498)
管理(22050)
学报(18397)
经济研究(18384)
科学(18367)
(18162)
金融(18162)
(16949)
财经(16871)
大学(14928)
(14768)
学学(14533)
(13166)
问题(12928)
业经(12166)
技术(11619)
国际(11363)
农业(11122)
技术经济(9898)
世界(9805)
统计(9197)
商业(7814)
(7793)
经济问题(7598)
经济管理(7387)
决策(7090)
共检索到232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雪辉  谷国锋  
本文将人均GDP和市场潜能作为表征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指标,基于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了我国285个地级市2004-2013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随时间和地理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一方面随时间推移整体增强,另一方面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中300公里内为密集溢出区,800公里以内为有效溢出区、以外为间接溢出区,说明经济增长最有效的空间溢出范围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内,与地级市的行政界线相比,省级行政界线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阻碍作用更明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利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8年37个县(市、区)的数据,在剖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其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片区整体市场潜能强度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片区内部作用强度不一;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过程,经由价格提升、要素流动等形成集聚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市场分割、邻近竞争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周围地区空间溢出;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有效溢出范围为80 km内,并在影响范围、方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夏斌  
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潜能对于工业集聚的重要性和影响不同。本文构建了包括国内外市场在内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我国200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了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工业集聚的地理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工业集聚的实现可以依靠本地市场潜能、国内周边地区市场潜能和国外市场潜能。国内市场潜能、国外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具有非线性关系。国内市场潜能和工业集聚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国内市场潜能跨越特定门槛值时,工业集聚效应才能逐步实现。国外市场潜能则存在双门槛效应,国外市场潜能越高,工业集聚效应越显著。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市场潜能之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伍骏骞  阮建青  徐广彤  
本文基于浙江省1990—2011年69个县和2004—2006年1 215个乡镇的面板数据,利用实际交通时间的倒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Durbin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直接提升作用,而其他区域的经济集聚与经济距离共同作用,产生了对农民收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发现,传统上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模型设定,高估了当地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而低估了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总体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金刚  沈坤荣  胡汉辉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统计数据,基于地理距离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省际外显、内隐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边界。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大于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外显、内隐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在1 000千米范围外快速下降,而内隐知识在1 100千米范围外已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简单增加研发人员和资本相比,促进研发人员交流互动及优化资本结构更能促进地区知识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本文基于中国268个城市2003-200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地理距离因素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溢出效应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过程,最优的溢出距离出现在50公里左右;城市间的外溢效应在18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200公里以外明显减弱。这一结论为我国当前经济圈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研究还证实了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水平、金融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关键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仁爱  王龙国  杨圣豪  李冬梅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和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以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为代表的ICT均促进城市创新增长,并且产生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相比于移动电话,互联网对创新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强,移动电话能够提升城市创新质量,而互联网则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2)移动电话对创新的溢出边界为1 000km,最优溢出范围为100k~1 000km,而互联网则达到2 000km和1 000~2 000km;(3)互联网造成创新质量下降是因为其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创新的同时形成大量专利泡沫,且影响程度远大于移动电话对专利泡沫的缓解作用,可见,ICT总体上产生较为明显的创新分化效应;(4)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互联网能够缩短信息搜寻时间,从而为创新模仿提供便利,导致专利泡沫化加剧,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隐性知识传递有利于形成创新合作,从而促进高质量创新;(5)ICT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体上在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更加明显。研究结论可为打造城市高质量创新模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希尧  蔡虹  
本文分析整理了国外目前采用专利引用替代法分析距离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与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对比,本文阐述了专利引用研究视角的产生背景和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分析了运用专利引用数据对地理距离、社会距离以及两者交互影响知识溢出的机制进行的大规模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最后总结了专利引用研究视角的基本分析模式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增禄  房汉廷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13年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仅1980年到1990年10年时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就增长了136%,实现了年均GNP递增8.9%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基本上相当于被誉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在某些局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民生活质量提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晓莉  付仲义  
本文基于2000-2016年流通经济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省会城市地理距离为切入点,引入市场潜能变量对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进行实证研究。空间误差模型的非时间变量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流通经济市场潜能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因子为0.521,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投入要素的产出效应;空间强度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彼此关联。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变化的估计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与省会城市直线距离的增加成反比,在200公里以内最为明显,超过1000公里不再产生实质性溢出效应;随机误差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间接溢出效应不存在地理距离意义上的关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张作雄  
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市场潜能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对地区市场潜能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力资本溢出、企业R&D溢出和新产品价值溢出是影响地区市场潜能的主要因素;知识溢出对市场潜能的影响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最强,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相对较弱;不同区域市场潜能的驱动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市场潜能受技术创新和投资因素的双重驱动,而中西部地区主要受投资因素的驱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家平  程名望  潘烜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采用200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ICT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正向关系,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提高,ICT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中国应该理性、科学地发展"互联网+"战略,优化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溢出的门槛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红利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