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99)
2023(3592)
2022(2911)
2021(2580)
2020(1945)
2019(4794)
2018(4437)
2017(8973)
2016(4958)
2015(5692)
2014(5727)
2013(5787)
2012(5281)
2011(4795)
2010(5004)
2009(4742)
2008(4621)
2007(4410)
2006(3967)
2005(3792)
作者
(14977)
(12412)
(12312)
(11874)
(8066)
(5976)
(5545)
(5003)
(4737)
(4392)
(4360)
(4334)
(3944)
(3932)
(3931)
(3925)
(3788)
(3595)
(3588)
(3462)
(3000)
(2921)
(2896)
(2890)
(2810)
(2747)
(2700)
(2579)
(2527)
(2502)
学科
(26411)
经济(26388)
中国(13340)
(12761)
管理(12329)
方法(10656)
数学(9613)
数学方法(9588)
(8206)
企业(8206)
(6632)
地方(6420)
城市(6260)
(6078)
劳动(6061)
农业(4777)
(4570)
贸易(4563)
城市经济(4550)
(4349)
业经(4339)
(4046)
(3904)
金融(3904)
市场(3901)
环境(3764)
(3720)
人口(3559)
(3471)
(3394)
机构
大学(78113)
学院(77358)
(37291)
经济(36453)
管理(30228)
研究(28371)
理学(25572)
理学院(25252)
管理学(24946)
管理学院(24790)
中国(22201)
(17345)
(15983)
科学(15334)
(13743)
财经(13179)
经济学(12773)
中心(12379)
研究所(12148)
(12118)
(11535)
经济学院(11476)
北京(11091)
(10541)
(10127)
(10116)
师范(10057)
财经大学(9961)
业大(9378)
(9135)
基金
项目(49903)
科学(40823)
基金(38361)
研究(35459)
(33118)
国家(32865)
科学基金(29133)
社会(25098)
社会科(23892)
社会科学(23885)
基金项目(20431)
自然(18607)
自然科(18278)
自然科学(18274)
自然科学基金(17947)
(17644)
教育(15695)
资助(15653)
(15581)
编号(13125)
(11273)
国家社会(10885)
重点(10858)
(10719)
教育部(10004)
成果(9956)
(9719)
人文(9718)
课题(9405)
大学(9375)
期刊
(41734)
经济(41734)
研究(26447)
中国(16960)
管理(11642)
(11413)
科学(10592)
(9451)
金融(9451)
学报(9084)
(8315)
问题(7757)
财经(7531)
大学(7315)
学学(7055)
(6619)
经济研究(6487)
城市(6452)
业经(5758)
技术(5688)
(5647)
农业(5324)
教育(4987)
现代(4489)
(4453)
资源(4318)
技术经济(4032)
理论(4003)
商业(3973)
国际(3795)
共检索到121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靖华  韩峰  
依托城市间产品市场的联合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互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尺度,对于实现我国城市就业的充分性和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劳动要素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的综合视角切入,建立了多区域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产品市场潜力指标和代表地区劳动力市场厚度的劳动力空间可得性指标并探讨两者与城市就业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作用机制,分别从城市层面和个体微观层面实证检验其对城市就业规模和个人就业机会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和厚的劳动力市场在推进城市就业增长中存在显著作用,二者不仅在城市层面提高了城市非农就业规模,而且也提高了微观劳动者个体的非农就业概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就业主要依赖产品市场的空间需求关联,大城市厚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效应不如中小城市明显;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更加有利于外来劳动力市场,而本地劳动力在厚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本研究对于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格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协同,从整体上保证就业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单德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市场潜力、劳动异质性与劳动报酬份额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1993-2010年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潜力、就业密度等空间集聚因素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并分时间段和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密度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潜力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对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2003-2010年时间段两者呈正向关系。受教育质量和技术进步类型的影响,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对劳动报酬份额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的确呈"U"型变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汪锐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包含三个部门的地区贸易模型,推导出可估计的市场潜力方程,并以1985~2008年为样本区间,探讨市场潜力、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水平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潜力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也很显著,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也能促进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就业密度却与工资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工资水平呈弱负相关关系;市场潜力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东部地区,而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相反;就业密度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负效应在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韩峰  王业强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构建理论和计量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了2003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及政府干预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和国内市场潜力均显著推进了人口城市化,而政府的过度干预削弱了市场潜力的人口城市化效应;国内市场潜力对城市化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国际市场潜力的作用效果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政府干预对城市化进程中内外市场潜力的抑制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增。其中,政府干预显著削弱了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国内外市场潜力的人口城市化效应,但未对东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海娟  周德翼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面临的农业和城市社会经济生态问题 ,根据城市和农业的特点 ,以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论证了城市农业的需求和供给基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申  尹靖华  
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空间配置的重要途经。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方程构造了城市真实国际市场潜力指标,将微观个体数据和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运用条件Logit模型首次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了城市国际市场潜力与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更高的国际市场潜力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重要因素;较年轻的、性别为女的及高技能水平劳动力对国际市场潜力的反应更加敏感;国际市场潜力对流动劳动力的吸引力在落户壁垒较低的城市更加强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华雄  孟晓晨  
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对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探讨高铁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修正了市场潜力模型并识别出可能利用高铁的产业,计算2012年基于普铁及基于高铁城市各产业市场潜力及变化值,分析高铁对城市产业市场潜力的规模及空间影响特征。得到:1)高铁对制造业的市场潜力规模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邮政业、租赁商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金融业市场潜力影响最小;2)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对其产业市场潜力的影响越大;3)高铁使得制造业、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韩峰  王业强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下构建理论和计量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了2003~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及政府干预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和国内市场潜力均显著推进了人口城市化,而政府的过度干预削弱了市场潜力的人口城市化效应;国内市场潜力对城市化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国际市场潜力的作用效果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政府干预对城市化进程中内外市场潜力的抑制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增。其中,政府干预显著削弱了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国内外市场潜力的人口城市化效应,但未对东部地区市场潜力产生明显影响。国际和国内市场对城市化的影响在整体上存在替代性,但从不同地区来看,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互补性,在中部地区表现为替代性,而在西部地区却未产生明显的交互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京英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除新加坡和香港外,通讯基础设施都比发达国家落后,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电话普及率只占全部人口的1—3%。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国相继引进外资,允许外商和当地企业合资设立通讯公司,这使各地通讯基础设施需求急速增长。由于发达国家电话普及率已很高,所以对发达国家的电话公司而言,亚洲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印度于1994年9月宣布开放通讯市场,把全国分成20个通讯区域,允许每一区域设置一家新通讯公司,从1995年1月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金波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倒"U"结构,其特征满足"威廉姆森"假说。进一步计算市场潜能的拐点值发现,在不同的空间权重下超过90%的样本位于拐点值左侧的递增区间,这表明市场潜能对本地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且在东部地区表现突出,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在考虑市场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本地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虹吸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竞争",并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竞争"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强烈,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空间竞争有所减弱。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集聚与公共服务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通过集聚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扩大了地区劳动力存量规模,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假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万广华  
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栾维新,宋薇  
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已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研究样本,选取陆域产业为参照系,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间的关联强度等多方面论证了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对陆域产业的拉动效应,指出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新的劳动力吸引磁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海洋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创造直接就业机会3.7万人,可相应为陆域创造4.7万人的间接就业机会。研究成果对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