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6)
- 2023(10737)
- 2022(8944)
- 2021(8171)
- 2020(6408)
- 2019(14830)
- 2018(14484)
- 2017(27352)
- 2016(14274)
- 2015(16350)
- 2014(16430)
- 2013(16600)
- 2012(16152)
- 2011(15206)
- 2010(15379)
- 2009(14341)
- 2008(14059)
- 2007(12570)
- 2006(11716)
- 2005(11222)
- 学科
- 济(92418)
- 经济(92346)
- 管理(35907)
- 业(33611)
- 方法(29007)
- 中国(27813)
- 数学(26053)
- 数学方法(25947)
- 地方(24727)
- 企(24202)
- 企业(24202)
- 农(19913)
- 业经(17216)
- 贸(16750)
- 贸易(16732)
- 易(16171)
- 地方经济(15674)
- 融(15266)
- 金融(15266)
- 制(14548)
- 银(14438)
- 银行(14428)
- 学(14227)
- 行(14216)
- 财(13545)
- 发(13325)
- 农业(13315)
- 环境(12658)
- 体(10482)
- 和(10042)
- 机构
- 大学(221798)
- 学院(220706)
- 济(114826)
- 经济(112977)
- 研究(89769)
- 管理(78901)
- 中国(71707)
- 理学(65641)
- 理学院(64836)
- 管理学(64129)
- 管理学院(63692)
- 财(49885)
- 京(48638)
- 科学(47666)
- 所(45525)
- 研究所(40608)
- 财经(38888)
- 中心(38635)
- 经济学(38398)
- 经(35515)
- 经济学院(34277)
- 江(32837)
- 北京(32522)
- 农(32450)
- 院(31613)
- 范(29297)
- 师范(29080)
- 财经大学(28818)
- 科学院(27444)
- 州(26153)
- 基金
- 项目(133578)
- 科学(106734)
- 研究(101010)
- 基金(99350)
- 家(85736)
- 国家(85074)
- 科学基金(72245)
- 社会(69320)
- 社会科(66034)
- 社会科学(66022)
- 基金项目(50440)
- 省(48422)
- 教育(44493)
- 自然(41845)
- 资助(41812)
- 划(41279)
- 自然科(40869)
- 自然科学(40859)
- 自然科学基金(40170)
- 编号(38024)
- 发(35824)
- 成果(31899)
- 部(31449)
- 重点(30576)
- 国家社会(30509)
- 发展(30249)
- 展(29773)
- 中国(28880)
- 课题(27890)
- 教育部(27588)
- 期刊
- 济(139829)
- 经济(139829)
- 研究(80706)
- 中国(50518)
- 财(35579)
- 管理(32997)
- 农(31282)
- 科学(29688)
- 融(29196)
- 金融(29196)
- 学报(28224)
- 经济研究(24657)
- 大学(22439)
- 农业(21516)
- 财经(21371)
- 学学(21037)
- 教育(20797)
- 业经(19872)
- 技术(18965)
- 经(18749)
- 问题(18288)
- 贸(17116)
- 国际(16201)
- 世界(16062)
- 技术经济(13243)
- 业(12134)
- 统计(11597)
- 经济问题(11444)
- 商业(10713)
- 经济管理(10685)
共检索到369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超愚 沈葳
本文尝试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历史经验,在批判非均衡发展战略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均衡取向。首先,依据均衡与非均衡概念的新古典含义,重新界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方式与非均衡方式。其次,通过分时期实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政策原则和实际绩效,进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均衡发展战略的历史比较研究。最后,说明基于市场深化的中国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及其操作建议。
关键词:
瓦尔拉斯均衡 经济发展战略 市场深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阿立 伍文中
文章从运用最大最小模型求出我国2136个县市及各区域中心,根据1997—2013年我国及各区域发展重心迁移以及向中心移动距离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状态的演化,发展差距收敛,进而评价我国区域政策效应。结果表明:1997—2013年我国发展重心向中心移动了60公里,向西部中心移动了138公里,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发展重心分别向其中心移动了75、32、104公里,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发展出现全域收敛和区域俱乐部收敛,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统筹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有明显成效,当然,继续推进区域发展协调任务仍很艰巨。
关键词:
发展重心 收敛 非均衡 政策效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薛凤旋
近5年来,我国学术界及政界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议题,乃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模式转变问题。发展内需以及产业向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成为共识。一些重要经济地区的领导,如广东省近两年来提出珠三角要"腾笼换鸟",引起目前珠三角的主导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界的恐慌。对这些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求之不得的工业,我国是否应抛弃?对我国最具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及产业政策,应如何推行?文章的简单答案是:紧依国情,寻求经济均衡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民生发展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落脚点。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的理论影响分析框架,并采用门槛面板计量模型以及相关统计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中国各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对民生发展的多重均衡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间,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以经济增长质量、人均GDP和经济结构为门槛变量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的影响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而以城镇化率为门槛变量的结果则显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为此应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民生发展 门槛面板模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任晓珠
基于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将金融深化、自主创新与经济均衡发展纳入统一框架,旨在厘清三者本质关系与内在逻辑。结果得出:自主创新对经济均衡发展存有非线性U型作用,且呈现地区异质性特征。机制解析显示,自主创新可经由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两大重要渠道,提升经济均衡发展水平。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伴随着金融深化程度加深,自主创新对经济均衡发展积极作用逐渐强化,即在自主创新影响经济均衡发展过程中,金融深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注重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稳态强化金融深化程度,进一步发挥金融驱动创新作用,助推经济均衡化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攀 李连友 苏静
基于Ramsey-Cass-Koopmans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构建保险业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和中国30个省域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就中国整体保险业、财险业和人身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保险业发展水平异质性使得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动态均衡,只有当保险业发展水平跨越某一临界值时,其经济驱动功效才能有效显现,过低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将导致经济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关键词:
保险业 门槛效应 经济增长 动态均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树金 赵玉龙 肖皓
通过引入"信贷系数"刻画了行业间可能存在的信贷歧视现象,拓展了中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模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下整体利率水平提高、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以及金融服务增效三条路径的动态经济效应。相对于基期而言,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将引起投资和实际GDP下降,但有利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改善贸易条件;金融部门服务增效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此外,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普查 投资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金华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成员获取社会地位和尊重的主要渠道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民族复兴,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研究发现,中国教育一直在进行着结构上的调整,普通高校机构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学前教育机构数占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不断向职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资源、教育活动、教育成就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非均衡程度不同。未来,中国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地协调发展;要加快缩小地域经济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包容、均衡发展;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先进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国向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教育 经济 非均衡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音学 黄群慧
近些年数字经济成为带动高质量增长的引擎,根据新发展理念,增长成果必须为全体国民共享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均衡发展是该过程的前提条件,为此有必要结合传统方法和亲贫性分析方法进行全方位考察。本文通过测算数字经济指数,运用融合增长发生曲线、FGT指数等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当前实现了低质量的数字经济均衡发展,拥有庞大的中间群体,但高发展水平城市与普通城市之间差距过大。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是均衡发展的基本盘,京津冀、珠三角、西南和西北四个区域则内部差距明显。过去发展的失衡主要源于增长不均,但历史经验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亲贫性能够持续,只是伴随2019年步入调整期,恢复亲贫发展与高质量均衡成为叠加目标。鉴于此,未来需要通过完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帮扶和交流、提高中小城市抗外部风险能力和加速科技创新等措施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均衡发展 新发展理念 亲贫性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管涛
郭树清先生在书中《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特殊问题》一文中,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现象及成因进行了讨论,并研究提出了中国经济回归均衡发展的总体战略。笔者读后,深有感触,在此谨结合对国际收支状况的观察,就中国经济恢复内外均衡发展也谈点个人看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胡运禄 杨林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以多地区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要素禀赋质量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市场规模因素,虽然要素禀赋数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毕竟不起主要作用。由此,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
关键词:
市场规模 要素禀赋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