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3)
- 2023(13845)
- 2022(11807)
- 2021(10627)
- 2020(8792)
- 2019(20241)
- 2018(19658)
- 2017(38146)
- 2016(20536)
- 2015(23193)
- 2014(23538)
- 2013(23746)
- 2012(22844)
- 2011(21107)
- 2010(21571)
- 2009(20164)
- 2008(19931)
- 2007(18277)
- 2006(16331)
- 2005(15252)
- 学科
- 济(114705)
- 经济(114611)
- 业(53949)
- 管理(53947)
- 方法(41053)
- 企(40903)
- 企业(40903)
- 数学(35958)
- 数学方法(35715)
- 地方(30252)
- 中国(29910)
- 农(28353)
- 业经(23475)
- 学(21733)
- 财(20577)
- 农业(19258)
- 贸(18610)
- 贸易(18595)
- 制(18349)
- 地方经济(18075)
- 易(17855)
- 融(17382)
- 金融(17379)
- 银(16598)
- 银行(16565)
- 行(16067)
- 环境(15600)
- 和(14900)
- 产业(14771)
- 发(14626)
- 机构
- 学院(313898)
- 大学(313675)
- 济(144459)
- 经济(141644)
- 研究(117085)
- 管理(115481)
- 理学(97762)
- 理学院(96503)
- 管理学(95063)
- 管理学院(94438)
- 中国(89158)
- 科学(69673)
- 京(67394)
- 财(63326)
- 所(61166)
- 农(55284)
- 研究所(55061)
- 中心(52317)
- 财经(49951)
- 江(49007)
- 经济学(46101)
- 经(45163)
- 业大(44676)
- 北京(43382)
- 农业(43187)
- 范(41885)
- 师范(41475)
- 经济学院(41357)
- 院(41131)
- 州(39018)
- 基金
- 项目(198652)
- 科学(156249)
- 研究(145073)
- 基金(143725)
- 家(125428)
- 国家(124397)
- 科学基金(105480)
- 社会(93986)
- 社会科(89291)
- 社会科学(89266)
- 省(77637)
- 基金项目(75789)
- 自然(65839)
- 划(65245)
- 教育(64653)
- 自然科(64319)
- 自然科学(64299)
- 自然科学基金(63182)
- 资助(58771)
- 编号(57662)
- 发(49526)
- 成果(47368)
- 重点(45265)
- 部(44029)
- 创(41182)
- 课题(40560)
- 发展(40370)
- 展(39715)
- 国家社会(39491)
- 创新(38659)
- 期刊
- 济(171642)
- 经济(171642)
- 研究(99616)
- 中国(65863)
- 农(51688)
- 学报(48562)
- 财(47783)
- 科学(45298)
- 管理(43690)
- 大学(36167)
- 农业(34640)
- 融(34100)
- 金融(34100)
- 学学(33866)
- 教育(29406)
- 经济研究(28325)
- 技术(27286)
- 业经(27085)
- 财经(25920)
- 经(22621)
- 问题(22566)
- 业(18695)
- 贸(18347)
- 技术经济(18133)
- 世界(16547)
- 国际(16029)
- 商业(16024)
- 统计(15869)
- 图书(15001)
- 理论(14770)
共检索到494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彭新万
国内外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对市场效应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分析,他们的研究结论为解释当前中国国内发生的产业集聚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的分析不仅于此,而是在总结一般性结论的同时,对当前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政策安排寻找新的突破口,即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运输条件已基本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普遍化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应着眼于拓展、激活市场效应、特别是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晓莉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关键词:
研发产业 集聚 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性 地理邻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关键词:
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集聚 向心力 离心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鞠建东 陈骁
近年来由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人们得以建立多地区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产品、要素以及技术在地区间的流动摩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数据做出更准确的量化估计,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新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梳理发现,新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基本是在Eaton和Kortum(2002)多地区模型的生产和市场结构两个设定基础上进行延展,从而与生产网络、市场结构、全球价值链、人口流动、空间规划、搜寻摩擦以及动态决策等领域产生联系,拓宽了经济运行的解释渠道和政策制定的工具空间。我们试图归纳出新新经济地理学在各方向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实证研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勇超 散长剑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构建FDI、后向关联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0年3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后向关联度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且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后向关联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外资参与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FDI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禀赋约束;后向关联度对FDI与产业双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永恒 郝寿义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引入地区间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得出新的产业流动均衡方程;运用数值模拟,研究在技术进步率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市场规模和贸易自由度如何影响产业份额并促进集聚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四大经济区域17个省份,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结论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技术进步率、规模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范围更广;本地市场效应仅在个别行业内存在;当贸易成本较低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倾向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青海 张志超 蔡伟贤
对于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常着眼于产业政策,而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以本土市场效应为理论基础并加以拓展,说明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所致,而且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的问题。认为从长远角度,我国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提高,继而提出增加人口空间密度、减少要素空间流动壁垒、增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建议。
关键词:
本土市场效应 空间政策 就业 城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一文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