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17)
2023(20853)
2022(17655)
2021(16390)
2020(13516)
2019(31068)
2018(30516)
2017(58469)
2016(31694)
2015(35562)
2014(35478)
2013(35111)
2012(31979)
2011(28973)
2010(28779)
2009(26580)
2008(25946)
2007(22908)
2006(20082)
2005(17676)
作者
(92128)
(77371)
(76117)
(72932)
(48816)
(37130)
(34642)
(30335)
(29185)
(27235)
(26149)
(26095)
(24286)
(24264)
(23804)
(23752)
(22758)
(22707)
(22079)
(22042)
(19132)
(19012)
(18687)
(17658)
(17263)
(17190)
(16996)
(16832)
(15606)
(15347)
学科
(134184)
经济(134046)
(89617)
管理(86733)
(66713)
企业(66713)
方法(59256)
数学(52185)
数学方法(51585)
(50954)
中国(36962)
农业(33720)
(31749)
业经(31217)
(28395)
地方(26872)
(24975)
(24552)
贸易(24538)
(23846)
(20394)
银行(20342)
(20144)
金融(20141)
理论(19859)
环境(19715)
(19697)
技术(19641)
财务(19617)
财务管理(19578)
机构
学院(453104)
大学(452982)
(186918)
经济(183220)
管理(175183)
研究(156626)
理学(152363)
理学院(150679)
管理学(147894)
管理学院(147077)
中国(118887)
科学(97400)
(96023)
(88527)
(82687)
(79021)
研究所(72322)
业大(72243)
中心(71095)
农业(68640)
财经(67235)
(65338)
(61551)
北京(60306)
(59427)
师范(58834)
经济学(57362)
(56433)
(52612)
经济学院(51778)
基金
项目(313452)
科学(246841)
基金(229204)
研究(226248)
(201762)
国家(200108)
科学基金(170953)
社会(144535)
社会科(136761)
社会科学(136726)
(120846)
基金项目(120718)
自然(111415)
自然科(108814)
自然科学(108785)
自然科学基金(106823)
教育(103164)
(102407)
资助(94358)
编号(90858)
成果(73045)
重点(70547)
(69580)
(67503)
(64518)
课题(62557)
国家社会(60497)
创新(60371)
科研(60139)
教育部(59191)
期刊
(202263)
经济(202263)
研究(131115)
中国(85896)
(85250)
学报(76275)
科学(69729)
管理(61634)
(61452)
大学(58061)
农业(57963)
学学(55050)
教育(46417)
(42588)
金融(42588)
技术(37695)
业经(36262)
财经(32950)
经济研究(32144)
(29640)
(28270)
问题(27534)
(23041)
科技(21398)
技术经济(21246)
世界(21019)
(20765)
资源(20549)
图书(20464)
理论(20440)
共检索到660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恒周  曲福田  郭忠兴  
农地资源不仅具有经济生产功能,还具有大气调节、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成分、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态功能,而在非农化过程中这些功能在市场中没有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没有包含在农地的现实价值中。因而,有必要对农地的非市场功能进行详尽的分类及价值估算。同时,将由于市场失灵而没能包含到农地总价值中的生态环境等非市场价值纳入到成本效益决策中,来减少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农地非农化的效率损失。通过对农地非市场功能的具体分类及量化,测算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因市场失灵导致的农地非农化过度损失,结果显示,代表东、中、西部地区的江苏、湖北和甘肃省的农地非农化过度损失Ⅰ分别为31.58%、38.13%和43.85%,这为我国农地非农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研究目的:计算并比较现阶段全国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四大经济带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的效率损失以及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以期对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关系的协调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边界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大陆31个省市的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共计12年的数据计算了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低效产生的效率损失和农地非农化过度性的损失。研究结果:虽然现阶段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效率损失在逐渐减少,但中国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阶段共计过度性农地非农化184234hm 2,占这两阶段农地非农化总数量的11.2%,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娟  南灵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许恒周  殷红春  郭玉燕  
本文通过构建农地非农化与碳排放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31省(市、区)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算农地非农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而言,农地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增加碳排放量,但也存在区域差异,从样本考察期来看,中、西部农地非农化现象显著地增加了碳排放。但对东部地区来讲,从整个样本期来看,农地非农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但是近年来该地区农地非农化增加碳排放的趋势却逐渐减缓。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非市场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估算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农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农地流失的作用。文章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武汉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在对47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的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②从居民参与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居民每年保护农地资源的支付意愿为30.00×108元,折合单位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11.62×104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文杰  刘丹  巩前文  
科学估算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益于客观评价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理论支撑集约、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估算耕地非农化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并结合不同时段的社会发展系数进行修正。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6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理论值达1 066.59亿元,现实值约476.25亿元,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功能价值现实损失达107.54亿元。耕地征收导致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均值现实损失地域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云南和浙江的累计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现实损失量最多。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热点地区已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应尽快完善多元化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人的城镇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牟燕  钱忠好  
研究目的:测度2003—2008年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揭示提升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政策含义。研究方法:比例分析法、变异系数分析法、泰尔指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3—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6年平均值为18.50%,2003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20.69%,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11.45%;(2)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平均值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相差35.18%,2003—2008年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有所上升。研究结论:(1)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瑞雪  赵学涛  张安录  
农地价值评估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定量确定农地非市场价值需要依靠CVM评估技术。在简要概述CVM的发展史和基本原理之后,从4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该方法在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应用CVM对武汉市洪山区的农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洪山区农地非市场价值为8503元 hm2。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立娜  
在调查山区农民农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及对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农户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基于两种不同意愿所得到的农地非市场价值差异显著。本文建议建立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农地征收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扶持力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霜  张安录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征地面积逐年增加,是农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既要保证充足的建设用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农地的质量和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过程应考虑各种外部性的影响,以达到社会均衡状态为目标。本文通过武汉城市圈的实证,计算农地城市流转的净外部性。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的净外部性小于农地保有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的外部性损失,并且其结果与征地的用途和周围环境有关。为了减少农地流转带来的社会损失,控制土地供给的源头,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土地供应模式;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严格对土地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监管是切实可行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