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3)
- 2023(11220)
- 2022(9383)
- 2021(8494)
- 2020(6723)
- 2019(15146)
- 2018(14574)
- 2017(28159)
- 2016(14850)
- 2015(16198)
- 2014(16352)
- 2013(16307)
- 2012(15672)
- 2011(14581)
- 2010(14927)
- 2009(13812)
- 2008(13506)
- 2007(12286)
- 2006(11194)
- 2005(10697)
- 学科
- 济(88914)
- 经济(88848)
- 管理(38497)
- 业(37339)
- 企(28341)
- 企业(28341)
- 方法(27216)
- 地方(25721)
- 中国(24155)
- 数学(23911)
- 数学方法(23749)
- 农(18633)
- 业经(17433)
- 学(16408)
- 地方经济(15915)
- 融(14860)
- 金融(14859)
- 财(14137)
- 银(13873)
- 银行(13857)
- 制(13733)
- 行(13572)
- 农业(12881)
- 发(12305)
- 贸(12200)
- 贸易(12185)
- 环境(11895)
- 易(11591)
- 技术(9960)
- 体(9871)
- 机构
- 学院(224116)
- 大学(223041)
- 济(105489)
- 经济(103406)
- 研究(87968)
- 管理(79272)
- 中国(67444)
- 理学(66561)
- 理学院(65656)
- 管理学(64615)
- 管理学院(64185)
- 科学(51178)
- 京(48454)
- 财(47153)
- 所(45481)
- 研究所(40747)
- 中心(38436)
- 农(37255)
- 财经(36911)
- 江(34677)
- 经济学(34229)
- 经(33503)
- 院(31439)
- 北京(31356)
- 经济学院(30372)
- 范(30357)
- 师范(30054)
- 业大(29956)
- 农业(28803)
- 州(28113)
- 基金
- 项目(140860)
- 科学(111902)
- 基金(103306)
- 研究(101343)
- 家(90798)
- 国家(90068)
- 科学基金(76727)
- 社会(67615)
- 社会科(64385)
- 社会科学(64371)
- 省(54613)
- 基金项目(54135)
- 自然(48181)
- 自然科(47125)
- 自然科学(47113)
- 自然科学基金(46272)
- 划(45932)
- 教育(44957)
- 资助(42322)
- 编号(38313)
- 发(36604)
- 重点(32262)
- 成果(31218)
- 部(30953)
- 发展(29751)
- 展(29284)
- 国家社会(28877)
- 创(28813)
- 课题(28172)
- 创新(27143)
- 期刊
- 济(130046)
- 经济(130046)
- 研究(76223)
- 中国(49201)
- 农(35144)
- 财(34956)
- 学报(34005)
- 管理(32607)
- 科学(32582)
- 融(28146)
- 金融(28146)
- 大学(25814)
- 学学(24639)
- 农业(23823)
- 经济研究(22318)
- 教育(20739)
- 财经(19965)
- 业经(19570)
- 技术(18923)
- 经(17375)
- 问题(16595)
- 贸(13027)
- 业(12734)
- 技术经济(12613)
- 世界(12420)
- 国际(11934)
- 商业(11430)
- 统计(11077)
- 现代(10645)
- 经济问题(10444)
共检索到363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媛
近年来,新城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城市发展政策。在高铁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设高铁站成为各地新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市场可达性是影响企业和居民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两方面探讨市场可达性对高铁通车后站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匹配到约1平方公里栅格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2009—2014年新设高铁站数据,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高铁站区的经济活动密度相对于邻近区域并没有显著提升。利用高铁、铁路、公路网络构造了随时间可变的城市可达性指标,并利用高铁站到市中心距离衡量到城市就业中心的可达性,结果显示,高铁站区的经济发展显著依赖于城市可达性和市中心可达性。上述结果说明,新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对于来自城市外部和内部的集聚经济的利用。尽管高铁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提升能为周边区域创造经济集聚,但受制于远离市中心的区位选择,低水平的城市中心可达性大大限制了目前高铁站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高铁新城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钰 刘雷 任建兰 来逢波
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县域尺度为视角构建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济南都市圈34个县市为例,构建11种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组合类型,得出以下结论:①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区域差异较大,以低可达性和较高可达性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以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为主;②34个县市的交通经济组合类型分为11类,以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型为主;③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县市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研究济南都市圈县域尺度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格局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晶 李雪涛 初楠臣
选取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为对象,研究沿线欠发达地区的高铁可达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格局。研究表明:①高铁开通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可达性获得提升,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轴带内部存在显著的"断裂"区,加剧了中心城市高铁集散场的延拓、袭夺与耦合。②高铁的运营加剧了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获益分配的不均衡、加剧了沿线节点的两极分化,产生"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太效应"。③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呈不均衡的分异态势,局部地域表现出单核心城市的极化型、双核心城市的串联型、双核心城市的错位型、低水平区域的均衡型等4种分异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磊
2009年11月,中国国务院宣布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之上将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对于中国以及全球抵御气候变化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分析我国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系统梳理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制定和实施的能源政策,并结合情景分析预测了我国能否达到既定的碳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结果表明,我国实现减排目标是乐观的,但仍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导向。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下一阶段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即加大科技支出,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政策 经济发展 情景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畅
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面促进消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基于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交通可达性、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在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驱动效果相对较弱;交通可达性对旅游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在交通可达性和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果占总效应的39.8%。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叶翀 夏新红
阐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聚焦于直接影响,选择可达性作为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直接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可达性的视角利用回归模型验证其他指标,进而运用EViews的预测方法,使用无高速铁路情况下的数据对高速铁路开通后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并与高速铁路开通后的实际值进行"有无对比"。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对城市的可达性和产业结构有显著影响,在短期内对人均GDP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 可达性 福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振华 李萌萌 江金启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对外交通联系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我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日常可达性指数表征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水平,利用工业替代产业产值反映经济转型发展程度,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可达性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效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可达性水平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律与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可达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可达性水平对资源枯竭城市工业替代产业规模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达性通过影响民营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等因素间接地推进或阻碍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鉴于此,各地结合可达性水平差异,适宜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陶永亮 李旭超 赵雪娇
本文采用中国286个地级城市2003——2011年的数据,通过构建两种不同的集聚指标,对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空间集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集聚促进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特别的,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7万元之后,进一步的集聚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研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会削弱集聚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威廉姆森假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姚毅
高铁时代的到来是铁路枢纽经济区的涅槃重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革新。基于高铁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总结梳理了高铁经济的区域作用机制及经济社会效应,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枢纽能级、流量经济平台、枢纽产业发展、区域枢纽经济圈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高铁经济 区域经济 理论逻辑 对策研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守华 李婷 汤丹宁
城市群是经济空间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群地区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双重集聚外部性,即单个城市聚点外部性和城市间网络外部性共同驱动的结果。基于1997~2010年我国22个城市群128个城市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支持本文理论观点。具体来说,聚点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教育与研发、FDI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网络外部性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市群分工协作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城市群知识共享更多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升,而FDI城市群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经验证据还表明,东部城市群的双重外部性显著强于中西部城市群,因而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尚 薛东前
高速铁路的出现极大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缩小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笔者基于12306网站提供的列车运行时刻数据,在改进城市之间换乘最短时间算法的基础上,从2007年、2010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测算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铁路交通可达性和经济潜力,对比在高铁背景下,分析有高铁城市与无高铁城市、有高铁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潜力的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的出现加剧了有高铁城市和无高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潜力的差距,而在有高铁的城市之间这种差距在减小;(2)在高铁网未完善的前提下,"高铁+"成为新的出行选项;(3)经济潜力值较大的城市多分布于中原城市群范围内;(4)城市可达性和经济潜力受到铁路运营行为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
高铁 交通可达性 通勤 经济潜力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鄢慧丽 王强 熊浩 余瑞林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可达性模型及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的开通对沿线站点城市可达性及其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四纵四横"高铁开通后,整体区域可达性得到优化,高铁沿线变化尤为显著,且促进高铁客运流的均衡分布。可达性水平呈现东中西地带性递减格局,这与我国地形分布表现出高度吻合,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可达性最优,中西部山地、高原地区可达性较差。②中国"四纵"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高于"四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沿线站点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沿线站点城市经济联系总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③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的开通对二、三线站点城市经济联系改善程度较大,且经济联系隶属度较强的城市空间分布上呈现与中心城市相邻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