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08)
2023(14500)
2022(11753)
2021(10899)
2020(9008)
2019(19979)
2018(20031)
2017(37855)
2016(20709)
2015(23181)
2014(22722)
2013(22138)
2012(20400)
2011(18584)
2010(19043)
2009(18235)
2008(18262)
2007(17123)
2006(15643)
2005(14311)
作者
(59950)
(50959)
(50014)
(47590)
(31953)
(24263)
(22437)
(19577)
(19237)
(18038)
(17348)
(17107)
(16288)
(16169)
(15747)
(15361)
(14801)
(14792)
(14596)
(14506)
(12780)
(12393)
(12183)
(11698)
(11513)
(11384)
(11248)
(11175)
(10342)
(10039)
学科
(83035)
经济(82921)
(71646)
管理(65690)
(50896)
企业(50896)
(47550)
农业(31422)
方法(28346)
中国(25233)
业经(25190)
数学(23550)
数学方法(23233)
(22678)
(21423)
技术(19471)
(16786)
地方(16436)
(16264)
(15316)
银行(15288)
(14919)
(14684)
(14541)
金融(14539)
(13919)
(13910)
贸易(13902)
(13532)
理论(13134)
机构
学院(297799)
大学(294907)
(123662)
经济(121016)
管理(114343)
研究(103167)
理学(97129)
理学院(96119)
管理学(94489)
管理学院(93947)
中国(83130)
(65715)
(63375)
科学(62053)
(58501)
(52781)
农业(50328)
中心(48521)
(48377)
业大(48167)
研究所(47084)
财经(44836)
(40604)
北京(39656)
(38307)
师范(37940)
(37848)
经济学(36593)
(36444)
(34890)
基金
项目(193116)
科学(153246)
研究(143692)
基金(139936)
(122283)
国家(121159)
科学基金(104144)
社会(92559)
社会科(87358)
社会科学(87333)
(76833)
基金项目(74031)
自然(65769)
教育(64455)
自然科(64155)
自然科学(64141)
(63302)
自然科学基金(63033)
编号(58962)
资助(55066)
成果(47788)
(44676)
重点(43352)
(42867)
(42546)
创新(41040)
(40854)
课题(40528)
国家社会(38654)
(36839)
期刊
(150655)
经济(150655)
研究(89387)
中国(73332)
(67676)
学报(47342)
(45660)
科学(45614)
农业(45396)
管理(44269)
大学(36638)
(34428)
金融(34428)
学学(34382)
教育(33200)
业经(28936)
技术(26083)
(23623)
财经(22956)
经济研究(20904)
问题(20295)
(19850)
(16158)
科技(15733)
技术经济(15616)
世界(15599)
农村(15590)
(15590)
资源(15481)
农业经济(14622)
共检索到473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战勋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地资源利用与农地制度创新熊战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任务。然而,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交织在一起,市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钊  乐德明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被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本文从制度与农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出发,指出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实质是制度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制度问题:产权问题,流转问题,管理问题和宏观农业制度问题,并如何进行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勇  韩桐魁  车裕斌  
农地产权制度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中不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从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 ,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构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黎元生  关心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姜鑫生  
农地制度是各相关方的正式博弈规则,它的合理与否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从根本上影响着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因而,要辨别农地制度的合理,性自然不能简单的从微观效率出发。同时,这一正式制度的制定也必然有其现实依据,笔者则以粮食安全为基点,以中央、地方和农民三方博弈的视角辨析了目前我国的农地制度的合理性。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胡亦琴  
农地交易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框架下,还面临着较多的制度性约束,市场化程度不高。明晰产权边界,健全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实现土地价值化、资本化管理,是我国未来农地交易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振宇  
本文基于交易和权利的视角,分析了城市化迅速推进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大量征占过程中相关权利出现的严重制度性异化,主要表现为:模糊的农地集体所有权、不规范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残缺的农地交易权以及异化的土地征收权。作为其后果,中国农地交易价格被严重扭曲,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清晰界定农地集体所有权,并通过促成集体土地依法入市实现完整而有意义的农地交易权;必须严格界定政府的农地征收(用)权,不能让农民承担城市化的主要成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万举  
在农地制度分析中制度效率分析应当与具体制度环境条件相结合。在稳定的宪法性秩序下,农地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是构建保障公平的农地权利交易机制。在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非正式约束中群体共识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治理是当前保障和实施农民土地权益的可行性方法,而群体共识的再造和转换是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延廷  南佳艺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美银  
本文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的分析框架,探求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农民认知基础。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民的认知不相一致,就会加大农地制度改革的成本、延缓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成败。作者对江苏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对地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程度,这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应该充分考量农民的认知,保证制度创新方式及目标与农民的认知相一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琴  
一些经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农户并不向往土地的私有化改革,这与经济学界的理论推断大相径庭。本文认为,小农对于土地制度的偏好是具有充分理性的:由于土地的资源(?)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宏观约束,中国的农村土地必须同时具备社会保障功能和资产功能,因此农户选择农地制度的真实逻辑是,在"生存安全"和市场获利机会之间充分权衡,倾向于维持当前农地制度的基本架构,同时自发进行有利于其土地权益实现的各类渐进式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占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