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61)
- 2023(20912)
- 2022(17793)
- 2021(16666)
- 2020(14073)
- 2019(32599)
- 2018(32233)
- 2017(61477)
- 2016(33557)
- 2015(38253)
- 2014(38360)
- 2013(37873)
- 2012(34744)
- 2011(31227)
- 2010(31389)
- 2009(29084)
- 2008(28600)
- 2007(25398)
- 2006(21984)
- 2005(19527)
- 学科
- 济(139052)
- 经济(138899)
- 管理(96511)
- 业(91898)
- 企(75427)
- 企业(75427)
- 方法(65721)
- 数学(57680)
- 数学方法(56841)
- 中国(38088)
- 农(37725)
- 财(34496)
- 业经(30223)
- 学(29917)
- 贸(26826)
- 贸易(26809)
- 地方(26132)
- 易(26004)
- 制(25072)
- 农业(24945)
- 理论(23007)
- 务(21847)
- 财务(21749)
- 财务管理(21700)
- 银(21116)
- 和(21057)
- 银行(21056)
- 融(20787)
- 金融(20783)
- 企业财务(20548)
- 机构
- 大学(486128)
- 学院(484766)
- 济(196437)
- 经济(192278)
- 管理(188618)
- 研究(163805)
- 理学(163567)
- 理学院(161687)
- 管理学(158405)
- 管理学院(157556)
- 中国(123670)
- 京(104017)
- 科学(102317)
- 财(88680)
- 所(83057)
- 农(80934)
- 研究所(75740)
- 中心(74336)
- 业大(73383)
- 财经(71853)
- 江(70125)
- 北京(65979)
- 经(65321)
- 农业(63665)
- 范(63651)
- 师范(63009)
- 经济学(59846)
- 院(59326)
- 州(56622)
- 经济学院(54022)
- 基金
- 项目(328949)
- 科学(258551)
- 基金(239553)
- 研究(236306)
- 家(209909)
- 国家(208205)
- 科学基金(178626)
- 社会(148715)
- 社会科(140899)
- 社会科学(140859)
- 省(127482)
- 基金项目(126038)
- 自然(117959)
- 自然科(115319)
- 自然科学(115288)
- 自然科学基金(113199)
- 教育(110061)
- 划(108005)
- 资助(100426)
- 编号(95788)
- 成果(77337)
- 重点(73898)
- 部(72655)
- 发(69394)
- 创(67580)
- 课题(66442)
- 科研(63238)
- 创新(63127)
- 教育部(62201)
- 大学(61589)
- 期刊
- 济(211778)
- 经济(211778)
- 研究(140000)
- 中国(90687)
- 学报(78956)
- 农(73036)
- 科学(71939)
- 管理(68461)
- 财(67715)
- 大学(59558)
- 学学(56047)
- 教育(52408)
- 农业(50179)
- 技术(43278)
- 融(41436)
- 金融(41436)
- 经济研究(35183)
- 财经(34977)
- 业经(34301)
- 经(29940)
- 问题(27683)
- 业(27303)
- 统计(24392)
- 图书(24200)
- 技术经济(24044)
- 版(23133)
- 贸(22780)
- 科技(22274)
- 理论(22167)
- 策(22120)
共检索到705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磊
如何降低能源强度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而市场化对能源强度的调节机制作用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文通过引入市场化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的命题得到了证实;重工业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因素;在市场化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明显地改善了能源效率,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并非真实地反映市场调节行为,因此能源价格未能有效地降低能源强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磊 柏玲
区域间的空间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在进行能源强度收敛研究时不可忽略空间依赖性和时间动态性。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和时间维度的动态性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29个省区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研究表明: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并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动态趋势看,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东、中、西部的能源强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能源强度存在绝对σ收敛,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博
应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1980~2005年总能源强度显著改进的主因,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也显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对分解模型所分析的强度效应以及总能源强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2001~2004年能源强度出现反弹的诱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郝宇 廖华 魏一鸣
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实证研究选取多种环境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忽略空间自相关问题,往往造成测算结果不稳定。本文选取中国省级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电力消费量作为环境压力的代理指标,在充分考虑空间效应和严格假设检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EKC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均能源/电力消费之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人均能源/电力消费与人均GDP间存在"倒N型"的EKC关系。在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电力消费量达到峰值时,其所对应的人均GDP(1978年不变价)分别为20000元与23000元左右。与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传统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相比,本研究得到的人均能源/电力消费EKC峰值所对应的人均GDP较低,说明忽略能源/电力消费的空间自相关性的存在会使得中国的能源需求及环境污染峰值对应的人均GDP产生向上的偏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改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短期内,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都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能源消耗强度有间接的滞后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科技费用支出比重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大,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程度又显著高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王华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测定的中国工业化水平与能源密度的协整关系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1%,能源密度下降0.3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可能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这与中国较低的人文发展水平相关,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促进能源密度的下降,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工业化 协整分析 能源消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芳 江可申
依据IPCC中的碳排放系数和不变价GDP计算了1978—2010年中国的碳强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强度与煤炭消费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并具有持久的冲击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短期内其影响稍弱。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率和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强度。
关键词:
碳强度 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小英 王宜龙 沈镭 李小漫 杜强涛
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表明:(1)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2)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3)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会促进该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变动1%,空间效应使得本地区能源强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1.396%。建议各地区重视信息化水平在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发展推动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地区间合作交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奕 倪勤
基于1996—2008年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首先计算了碳强度,通过Moran I指数的计算和检验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碳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临近地区的碳强度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然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FDI对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DI能有效地降低我国各地区的碳强度;最后,结合其它一些影响碳强度的指标对计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碳强度 外商直接投资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崔艳红
中国各区域的能源消耗强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建立了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各种经济因素与能源消耗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得出结论:就能源消耗强度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而言,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对高能耗区域的影响很大,高能耗区域通过结构调整有更大的节能空间。尽管中能耗区域有较高的长期价格弹性,但能源价格的短期波动对各区域都不显著。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对各区域仅有长期影响,对高能耗区域的影响更大。低能耗区域的能源消耗强度对各种经济因素的短期波动能迅速做出反应,而高能耗区域虽然对各种因素的短期变化调整缓慢,但表现出更大的长期节能潜力。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面板数据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翠红 赵玉林
文章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控制变量,构建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突变模型,并对中国1995~2010年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型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演变的动力学机制及突变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少芬
采用1980~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虚拟变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及非参数回归方法对能源消费与GDP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从拟合效果来看,相对于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虚拟变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及非参数回归方法更能有效地拟合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虚拟变量 非参数回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行 范中启
本文以1990~2015年碳强度统计数据为样本,使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的方法,对碳强度、城市化与能源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协整分析结果表明:碳强度、城市化与能源结构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应较大,具有持续性。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行 范中启
本文以19902015年碳强度统计数据为样本,使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的方法,对碳强度、城市化与能源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协整分析结果表明:碳强度、城市化与能源结构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应较大,具有持续性。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
市场机制对中国人均能源消费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及能源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6大产业部门的综列协整和PVECM模型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能源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率研究——基于super-SBM效率计算与STIRPAT模型的计量分析
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研究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决定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