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9)
2023(13887)
2022(11393)
2021(10906)
2020(9187)
2019(21674)
2018(21245)
2017(40137)
2016(21871)
2015(24912)
2014(25058)
2013(24594)
2012(22572)
2011(20110)
2010(19930)
2009(18561)
2008(18448)
2007(16208)
2006(14002)
2005(12807)
作者
(62677)
(52546)
(52353)
(50255)
(33366)
(25166)
(24178)
(20542)
(20143)
(18777)
(17900)
(17658)
(16729)
(16507)
(16456)
(16238)
(15883)
(15561)
(15238)
(15190)
(12889)
(12804)
(12787)
(12235)
(11895)
(11834)
(11693)
(11470)
(10616)
(10435)
学科
(95064)
经济(94974)
管理(61408)
(59251)
(47720)
企业(47720)
方法(44609)
数学(39772)
数学方法(39295)
(26104)
中国(26031)
(23571)
业经(20397)
地方(19000)
(18122)
(17345)
贸易(17335)
农业(16941)
(16903)
(16800)
(14944)
财务(14895)
财务管理(14856)
(14133)
金融(14129)
企业财务(14110)
(13870)
银行(13836)
理论(13382)
(13353)
机构
大学(310406)
学院(307857)
(130086)
经济(127509)
管理(120828)
研究(104758)
理学(103695)
理学院(102554)
管理学(100663)
管理学院(100074)
中国(81049)
(66021)
科学(63249)
(59325)
(52100)
(51997)
中心(50253)
财经(47231)
研究所(47167)
(46725)
业大(46279)
(43031)
北京(41330)
农业(40660)
经济学(40263)
(39780)
师范(39368)
(37726)
(36831)
经济学院(36274)
基金
项目(207791)
科学(164159)
基金(152533)
研究(149646)
(133168)
国家(132111)
科学基金(114041)
社会(95614)
社会科(90731)
社会科学(90703)
基金项目(80706)
(79898)
自然(74559)
自然科(72900)
自然科学(72879)
自然科学基金(71573)
教育(69157)
(68202)
资助(62456)
编号(60783)
成果(48729)
重点(46983)
(46268)
(44396)
(42948)
课题(40941)
科研(40429)
创新(40222)
国家社会(40128)
教育部(39807)
期刊
(141097)
经济(141097)
研究(89973)
中国(61064)
学报(48387)
(48093)
(46543)
科学(44615)
管理(44443)
大学(36968)
学学(34572)
农业(31161)
(30385)
金融(30385)
教育(30076)
技术(28738)
财经(23817)
业经(22875)
经济研究(22755)
(20503)
问题(19330)
(17398)
图书(16529)
统计(16196)
技术经济(16023)
(15998)
理论(15855)
(14740)
(14373)
实践(14299)
共检索到464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智勇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智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政策,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然而,财政资源到底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应该如何调整振兴政策以便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利用2001—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方法,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以不断扩张的财政资源为基础,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提高了第二产业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第一和第三产业效率,实质上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重工业化结构,从而使东北经济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固有顽疾逐渐显露。因此,要推动东北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势必要从改变产业结构、优化财政资源,全面提高产业效率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等多角度综合调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智勇  许海平  
2014年以来的东北经济下滑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基于2001~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财政资源和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扩张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递减趋势,财政转移表现出一定的短期效应。由此可判断,东北经济缺乏内生动力,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因此,要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应大力加强培育形成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洪梅  张曙霄  董大朋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执行相关的产业振兴政策,主导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能够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区域市场化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弱化产业部门间要素流动的阻碍,实现市场经济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样能够有效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分区域的异质性检验,以及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的估计结果均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劲松  刘传江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猛,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再次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但关于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看法,却存在一些争论。本文首先从“技术中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了重工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将这种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构造两个模型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检验这两个效应作用程度。回归结果表明,“替代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被证明是一种“索洛技术中性”的技术进步;而“收入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且作用程度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忠暖  高权  王帅  杨嘉聪  
从我国新一轮重工业化的现实出发,基于2006—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在同时考虑时间滞后和空间异质性的情况下,对重工业发展是否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进行重新验证。在考虑重工业内部差异的前提下,研究发现:(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省际层面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趋势仍在加剧;(2)装备制造型重工业在当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起扩大作用,但随着其关联和间接效应的发挥,这种扩大效应会在时间滞后模型中逐渐被抵消。在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前提下,装备制造型重工业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资源开采和加工型重工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且在东北地区更为显著。同时还发现城镇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显著性在东西部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勇  韩钰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偏重型的工业结构特征和能源消费量大的基本特点,引入了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并计算了湖北省1992~2009年的指标数据。然后进一步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协整模型。最后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都比较高,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湖北省重工业化程度增强是导致湖北省能源消费量上升的格兰杰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姚德文  杨轶伦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处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阶段。根据1990到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已成为上海城市化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工业仍然在江苏、浙江城市化中起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秀清  
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资料,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我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测度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各地市间的土地财政指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特征。2从全国层面看,第二产业比重及其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是导致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其对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贡献达到了34.28%;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比重是仅次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因素,它们的贡献水平分别达到了30.44%和18.29%;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开放度这四个因素的贡献度较小,但仍然不可忽视;这七个解释变量对土地财政指标区域差异的影响均为正向作用,尚未发现能够有效抑制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负向作用影响因素。3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中央政府应当参考土地财政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以差别化的土地、财税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渐进、有序地引导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取向;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需要参考影响各自土地财政指标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贡献大小,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等,合理制定具体的土地、财税政策措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缪陆军  陈静  范天正  吕雁琴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低碳发展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数字经济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能促进我国低碳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创新效率进而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但相较于对本地的影响,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启示:第一,要加快承载数字技术和平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减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数字经济内涵式增长;第二,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创新效率的提高,保障创新投入,降低投入产出损耗,从而确保创新产出的高效和高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昱然  卢志强  李志斌  
本文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环境污染的正效应、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环境污染的负效应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使得要素市场扭曲削弱了产业结构升级降低污染的作用,最终导致实际城市环境污染水平高于适度污染水平,且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省份两者的净效应均增加了环境污染,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时间特征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市场扭曲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净效应在样本时间区间内为正且呈递减趋势;不同地区净效应仍然为正,但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净效应最大,中部其次,东部最小。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素市场扭曲显著弱化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环境污染的正作用,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林深  
净利差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6家上市银行2003年~2012年的数据对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增长率、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对净利差有显著影响,后,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靳亚阁  常蕊  
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ML指数,测算了2003-2013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通过将代表性污染物指标标准化得到反映环境规制的指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城市层面环境规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2003-2013年我国TFP年均增长2.6%,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效率改进,而非技术进步。(2)环境规制强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倒N型"关系,总体上环境规制处于较低水平,对生产率有负向影响。(3)东部、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较大,中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较小。因此,制定适当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文章以2009-2013年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采用软件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实证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部及城市之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空间计量Morans’I指数检验,结果显示文章所选取80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对模型进行普通回归以及空间回归结果均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对空间效应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进行分解,发现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在区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能够显著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0912%,而消费、政府支出的空间溢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坤  
[目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