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6)
2023(9209)
2022(7170)
2021(6525)
2020(5095)
2019(11440)
2018(11445)
2017(22656)
2016(12132)
2015(13560)
2014(13580)
2013(13305)
2012(11973)
2011(10906)
2010(11094)
2009(10440)
2008(10269)
2007(9745)
2006(8957)
2005(8190)
作者
(34696)
(29530)
(29117)
(27522)
(18341)
(14040)
(13107)
(11363)
(11251)
(10104)
(10015)
(9757)
(9227)
(9015)
(8950)
(8801)
(8541)
(8478)
(8418)
(8291)
(7186)
(7145)
(7055)
(6973)
(6664)
(6542)
(6541)
(6240)
(5930)
(5774)
学科
(59921)
经济(59760)
(45146)
(38949)
农业(29728)
管理(26934)
业经(20142)
中国(19707)
(19417)
企业(19417)
方法(19393)
数学(15266)
数学方法(15176)
地方(14162)
(12184)
(11320)
农业经济(10121)
发展(9918)
(9907)
理论(9140)
(9108)
农村(9086)
(9017)
贸易(9011)
(8888)
(8869)
(8699)
(8566)
(8402)
土地(8151)
机构
学院(179321)
大学(175489)
(79185)
经济(77521)
管理(69942)
研究(62022)
理学(60266)
理学院(59639)
管理学(58704)
管理学院(58378)
中国(49135)
(47814)
(37041)
农业(36186)
科学(36013)
(32988)
业大(31360)
(30349)
中心(29931)
(27747)
研究所(27114)
财经(26290)
(24202)
师范(24049)
(23979)
经济学(23836)
北京(22645)
农业大学(22225)
(21857)
经济管理(21562)
基金
项目(118489)
科学(95536)
研究(89130)
基金(88045)
(75684)
国家(74959)
科学基金(65848)
社会(61546)
社会科(56994)
社会科学(56974)
基金项目(47351)
(46472)
自然(40273)
自然科(39417)
自然科学(39410)
自然科学基金(38709)
教育(38390)
(37605)
编号(37411)
资助(33401)
成果(29139)
(28554)
(27170)
(26411)
国家社会(25730)
重点(25599)
课题(24120)
(24072)
(22973)
发展(22626)
期刊
(97449)
经济(97449)
研究(53932)
(53364)
中国(39212)
农业(35868)
科学(26191)
学报(26164)
(22682)
业经(22283)
管理(21787)
(21712)
金融(21712)
大学(21270)
学学(20286)
(16461)
教育(15729)
问题(15677)
农村(13814)
(13814)
技术(13802)
农业经济(13675)
财经(13234)
经济研究(12898)
(11426)
世界(11288)
(10348)
经济问题(10142)
现代(9432)
社会(9117)
共检索到275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王聪  
文章测量了我国农民工群体在15个主要迁入城市的"地缘集聚"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探讨了市场化和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城市农民工以亲缘、地缘为基础的集聚行为。研究发现:(1)农民工社会网络水平显著正向地影响着他们的"地缘集聚"行为;(2)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对通过社会网络形成"地缘集聚"的依赖程度显著下降;(3)中国不同省市间的农民工在社会网络的使用和"地缘集聚"程度上具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对社会网络和"地缘集聚"的依赖水平都较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君富  文学  
文章基于中国2010年22个省(市)的农民工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改革对社会网络收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网络的收入效应呈现减少的趋势,即市场化程度上升1个单位,社会网络的收入效应将下降0.3个百分点。然而在体制内部门,社会网络机制的作用却越来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体制外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较为顺利,体制内市场化改革的阻力仍然较大——市场化程度每上升1个单位,体制内部门的社会网络收入效应会增加0.7个百分点,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启超  
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传递就业信息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借助社会网络实现就业会如何影响农民工的聚居选择呢?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内生化的劳动力两区域均衡模型,对大城市乡城流动人口同乡聚居形成的微观机制进行了推演分析。理论模型表明,借助于社会网络就职会使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与同乡而非本地人聚居。其次,采用我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RUMiC)和国家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借助于社会网络就职的农民工倾向于选择同乡聚居而非与本地人聚居,而农民工的同乡聚居不利于其融入城市及社会融合。利用CMP方法处理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了样本选择性偏误问题之后,结果依然稳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启超  王亚华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社会网络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的自我雇佣倾向越低。调节效应表明,社会网络越广,越能促进农民工的自我雇佣,进而弱化城市规模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消极影响。中介机制显示,心理认同和迁移距离是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自我雇佣选择的重要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单菁菁  
采用系统模式研究了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重构过程,指出随着谋生方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城农民工正在逐步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纽带,并使之成为其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由进城农民工一手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在成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启超   王亚华  
本文基于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稻作文化对农民工同乡聚居的影响。研究发现,稻作文化会显著提高农民工进城后同乡聚居的概率。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影响会因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在城市享受社会保障而增强,即会因农民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而增强。机制分析表明,稻作文化使农民工更重视强关系网络,从而造成其进城后倾向于同乡聚居。具体而言,稻作文化会使农民工进城后的社会互动对象多为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进而造成其进城后更倾向于选择同乡聚居。基于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促进农民工社会网络的重构以降低其对强关系网络的依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以提高农民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巍  杨哲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提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浅表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及"渗透性网络"三个维度构成,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生态结构由低度链接"浅表性"网络、中度链接的"延展性"网络以及高度链接"渗透性"网络共同支撑,三种形态网络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提升具有递增性;"浅表性"网络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住房消费都有显著性正向效应,"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消费提升效应高于延展性网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农民工进入城市,脱离了家乡政府的管理,原有的生产技能失效,可用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急剧减少,因此重建人际网络的需求强烈。信息社会背景下,手机、网络等信息传播产品的普及,为农民工突破政策壁垒建设人际网络提供新的途径。并进而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提高自我认同,促进了城市融入的进程。本文在对回答了农民工在寻求支持时为什么选择人际网络而非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网络之后,对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包括影响因素和人群差异两部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农民工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人际信息传播网络的更新直到城市融入进程加快的理论框架,并画出理论框架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巍  杨哲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提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浅表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及"渗透性网络"三个维度构成,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生态结构由低度链接"浅表性"网络、中度链接的"延展性"网络以及高度链接"渗透性"网络共同支撑,三种形态网络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提升具有递增性;"浅表性"网络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住房消费都有显著性正向效应,"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消费提升效应高于延展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的网络生态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昭玖  胡雯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文从成本收益分析视角探究人力资本、地缘特征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构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江西省460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地缘特征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越多、提升地缘特征的推拉力越具优势,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越强。应提升农民工、政府承担个人成本、社会成本的能力,从而建立合理分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晔馨  涂勤  梁斌  叶静怡  
在微观社会资本"源头"逐渐成为研究前沿的背景下,对中国转型期农民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显重要。本文结合个人社会网络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动态投资模型。理论模型的结果显示,个人人力资本水平对社会资本流量和存量均有正向影响;迁移概率和社区专用性则对社会资本流量和存量有负向影响。基于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工具变量的经验分析基本支持模型结论,但不同因素对以"质"或"量"度量的社会资本,以及对新增社会资本存量或流量影响的显著性有所不同。本文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制订促进农民工社会资本形成的政策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