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3)
2023(6552)
2022(5547)
2021(5235)
2020(4343)
2019(9894)
2018(9628)
2017(19018)
2016(9587)
2015(10375)
2014(9832)
2013(9609)
2012(8799)
2011(8000)
2010(8319)
2009(8002)
2008(7930)
2007(7557)
2006(6611)
2005(6183)
作者
(26230)
(21466)
(21283)
(20163)
(14003)
(10266)
(9619)
(8410)
(8132)
(7711)
(7368)
(7281)
(7003)
(6892)
(6663)
(6507)
(6283)
(6270)
(6173)
(5945)
(5291)
(5143)
(4987)
(4941)
(4876)
(4846)
(4805)
(4747)
(4285)
(4180)
学科
(38344)
经济(38320)
(34701)
管理(32536)
(31859)
企业(31859)
方法(16310)
技术(14924)
数学(13219)
数学方法(13101)
(12583)
银行(12572)
(12393)
(11799)
技术管理(11733)
中国(11195)
业经(10094)
(9003)
金融(9003)
(8880)
(8764)
(8667)
贸易(8651)
(8195)
理论(7735)
(7049)
制度(7044)
(6576)
地方(6520)
业务(6431)
机构
学院(132272)
大学(130998)
(61109)
经济(59980)
管理(56070)
理学(47444)
理学院(47028)
管理学(46491)
管理学院(46228)
研究(43833)
中国(39930)
(28432)
(27454)
科学(22414)
财经(22101)
中心(21271)
(21129)
(20861)
(20087)
经济学(18514)
研究所(18392)
北京(17807)
(17467)
(17080)
(16872)
财经大学(16606)
经济学院(16460)
商学(16306)
银行(16221)
商学院(16129)
基金
项目(83314)
科学(68232)
研究(63935)
基金(61353)
(52148)
国家(51696)
科学基金(46369)
社会(42321)
社会科(40320)
社会科学(40311)
(33367)
基金项目(32245)
教育(29438)
自然(28872)
自然科(28352)
自然科学(28348)
自然科学基金(27909)
(27286)
编号(24942)
(24505)
资助(24242)
创新(21760)
成果(19820)
(18646)
重点(18527)
(17838)
课题(17829)
国家社会(17553)
(17088)
(16764)
期刊
(68747)
经济(68747)
研究(44812)
中国(30413)
管理(26301)
(25009)
金融(25009)
(22015)
科学(16443)
教育(15753)
(14942)
学报(14312)
技术(12845)
财经(12019)
大学(11864)
经济研究(11518)
业经(11280)
学学(11055)
(10387)
农业(9148)
科技(8589)
技术经济(8533)
问题(8339)
(8094)
商业(7738)
理论(7701)
国际(7324)
(6919)
论坛(6919)
实践(6850)
共检索到215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竹泉  孙兰兰  
以2004-2014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最优商业信用供给是否存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市场势力、创新能力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供给与公司业绩呈倒U型关系,最优商业信用供给是存在的。进一步考虑市场势力和创新作用的分析表明:市场势力越弱,企业越需要通过增加商业信用供给促进销售,以提高公司业绩,即商业信用供给的最优值会越大;在增强产品竞争优势、提高公司业绩方面,创新与商业信用供给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冬  杨晓亮  
文章将城市创新能力嵌入到异质性企业模型中,探讨了城市创新能力与企业加成率之间的关系。使用城市创新力指数与中国工业企业的合并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表明,城市创新促进了企业加成率的提升,增强了企业市场势力。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显示,生产率效应和价格效应是城市创新提升企业加成率的两个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创新更能提升出口企业加成率,并对国有企业、差异化产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城市创新显著降低了行业内加成率分散度,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可见,从城市维度来探讨创新对企业加成率及分散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政府制定政策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市场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璨  曹伟  叶子菱  
以中国2007—2016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企业客户关系集中程度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发现,客户关系过度集中会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作用机理在于,客户关系过度集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层出于平衡企业整体风险承受水平的考虑,会降低研发创新这类大风险项目的投入力度,进而对企业的创新产出产生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企业市场势力的提升,客户关系过度集中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得以减弱。该研究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客户关系经济后果方面的相关研究,而且从客户关系的视角为企业提高创新水平提供了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石俊国  陆子群  陈彬  
将企业创新决策分为"是否创新"及"投入多少"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市场势力这一解释变量,研究不同的市场势力和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基于2007~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使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政府补助和买方势力对企业创新决策和创新投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卖方势力可以显著提高研发概率,但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企业拥有不同买方势力和卖方势力的组合时,政府补助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邢海玲  
本文进行了中国制造业中外资参与较多的八个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技术创新努力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正是外资参与较多的行业。这说明一方面FDI 的流入形成了技术扩散的可能,另一方面 FDI 的市场势力形成了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以及压力,因此"市场换技术"——"以市场竞争换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外资"的战略仍然是目前以及未来可取的战略选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晓华  霍晓姝  
市场势力是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较高的市场势力可以扭转市场竞争弱势地位,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程度可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测算。选取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样本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总体处于低集中水平,7个子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最高,行业内大企业的规模优势相对明显。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活动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期内,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世宏  向国成  
服务行业相对制造行业具有更高的平均获利能力。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两阶段成本节约型创新博弈模型,得出技术型服务企业高获利能力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研发创新,而不是其市场势力的理论假说。通过运用60家技术型服务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研发创新与技术型服务上市公司的高获利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市场势力与技术型服务上市公司的高获利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服务企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市场势力,企业在位时长、企业规模并不是服务企业市场势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因此,技术型服务企业应该走创新发展战略,不要盲目追求市场垄断势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小梅  黄鑫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深入研究。鉴于中国市场资源配置和行政资源配置双规并存,本文以2012~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关系以及行政壁垒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势力存在最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的阈值;此外,行政壁垒对两者关系具有曲线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高强度行政壁垒会使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投入间的倒U型曲线形态更为陡峭、拐点左移以及企业创新投入最优水平下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行政壁垒曲线调节效应在政治关联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如何营造良好竞争市场环境以激发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松令  王志华  刘亭立  牛登云  
在"万众创新"背景下,已有文献关注到企业创新投入在微观层面的经济后果,但对中观视角行业表现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创新投入对行业成长性的影响机理以及行业研发环境和企业市场势力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与行业成长性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行业技术环境和行业政策环境起正向调节效应,但企业市场势力会削弱上述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不受内生性问题的影响,且稳健性检验结果并未发生改变。建议构建包含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政策支持、优势资源整合及良好环境的营造,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昭河  徐双丽  张凤云  
文章将创新函数引入一般均衡方程,构建加成率、生产成本、市场规模、竞争参数、创新投资为一体的模型,由此得出出口需求变动、创新活动冲击企业加成率的理论命题。而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出口需求变动导致的竞争增加对企业加成率的提高存在负向效应,而企业的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在较大程度上能弱化这一负向冲击,但初始生产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有效削弱竞争带来的负向冲击,初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活动最终完全削弱竞争的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从要素密集度、地区、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类型的企业,其各自的加成率受需求变动的负向影响较小,受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胜旗  徐卫章  
中国出口市场不断繁荣,通过二元边际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出口企业逐步走向产品种类创新的增长路径。接着本文从市场势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市场势力通过竞争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贸易方式和进入退出企业来分析,发现市场势力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创新。要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还需要注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比、补贴等因素。最后中国需要利用市场手段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促进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小蒂  贾钰哲  
本文从技术、市场两个维度及其协同互动建立一个"三角形"的分析框架来探索以要素配置优化为特征的企业家创新在市场势力构建中的作用机理与途径,并运用汽车产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知识产权获取与市场(尤其是中间品市场)的渠道控制能力提升是构建市场势力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家创新通过诸要素在多种新组合中的试错可实现经营绩效的显著提升与市场份额的有效扩大,从而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企业家在整合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可驾驭宏观经济周期,在经济低谷时期积极进行技术寻求型与市场拓展型的并购,提升研发成果的时效性;对高附加值中间品的核心技术环节加大研发投入,选择与自身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偏好相匹配的先进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小蒂  朱勤  
当代国际新分工是以进出口诸方在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上混合使用多种要素从而组成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市场势力致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我方则面临低端锁定、利益扭曲、引进依赖等不利格局。我国企业若能构建、强化市场势力,则可提升自主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扭转不利局面。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良性互动的机理,进而在“环”、“链”、“群”三个层次上就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安岗  李凯  崔哲  李伟  
设计了由一个上游企业和两个下游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模型,建立了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且下游企业均无买方抗衡势力、以及单个下游企业具有买方抗衡势力三种情况下上游企业的工艺创新强度计算模型,分析了下游企业存在买方抗衡势力时市场中均衡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企业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加尔布雷斯假说"在本文的结构下没有得到验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婷婷  周月书  褚保金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从产品差异化程度和销售份额集中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市场势力,对企业市场势力如何影响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的数量和条款进行实证分析,用以解释为什么农村中小企业大多是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中小企业市场势力越弱,提供的商业信用数量越多,提供的商业信用条款越优厚。其原因是,农村中小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将提供商业信用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