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8)
- 2023(14908)
- 2022(12807)
- 2021(11799)
- 2020(9990)
- 2019(23435)
- 2018(23041)
- 2017(44347)
- 2016(24082)
- 2015(27322)
- 2014(27611)
- 2013(27422)
- 2012(25848)
- 2011(23606)
- 2010(24562)
- 2009(22872)
- 2008(22812)
- 2007(20802)
- 2006(18590)
- 2005(17268)
- 学科
- 济(122476)
- 经济(122379)
- 管理(66575)
- 业(63518)
- 企(50657)
- 企业(50657)
- 方法(47874)
- 数学(42258)
- 数学方法(41602)
- 中国(32606)
- 地方(29318)
- 农(29309)
- 财(24976)
- 业经(23967)
- 学(23302)
- 制(20243)
- 贸(20186)
- 贸易(20166)
- 农业(19516)
- 易(19410)
- 融(18349)
- 金融(18347)
- 银(18169)
- 银行(18134)
- 行(17473)
- 理论(17309)
- 地方经济(17092)
- 和(15927)
- 环境(15841)
- 务(15209)
- 机构
- 学院(353734)
- 大学(353127)
- 济(154397)
- 经济(151133)
- 管理(131440)
- 研究(127962)
- 理学(111050)
- 理学院(109722)
- 管理学(107494)
- 管理学院(106831)
- 中国(98449)
- 京(76844)
- 科学(76281)
- 财(70239)
- 所(66754)
- 农(60693)
- 研究所(59816)
- 中心(57727)
- 江(56139)
- 财经(54562)
- 业大(50838)
- 北京(49862)
- 经(49142)
- 经济学(47864)
- 农业(47194)
- 范(47117)
- 师范(46666)
- 院(45309)
- 州(44574)
- 经济学院(42694)
- 基金
- 项目(221614)
- 科学(173395)
- 研究(161646)
- 基金(158496)
- 家(138168)
- 国家(137034)
- 科学基金(116495)
- 社会(101488)
- 社会科(96288)
- 社会科学(96257)
- 省(87791)
- 基金项目(82256)
- 教育(75531)
- 自然(74631)
- 划(73584)
- 自然科(72939)
- 自然科学(72919)
- 自然科学基金(71580)
- 资助(67359)
- 编号(66009)
- 成果(54526)
- 发(52309)
- 重点(50763)
- 部(48813)
- 课题(47118)
- 创(45366)
- 创新(42458)
- 发展(41972)
- 科研(41903)
- 教育部(41766)
- 期刊
- 济(182324)
- 经济(182324)
- 研究(111634)
- 中国(78773)
- 农(55764)
- 财(55692)
- 学报(53853)
- 管理(51056)
- 科学(50086)
- 教育(41781)
- 大学(40864)
- 学学(38213)
- 融(37732)
- 金融(37732)
- 农业(37284)
- 技术(34212)
- 经济研究(30026)
- 业经(28314)
- 财经(28055)
- 经(24245)
- 问题(23305)
- 业(21059)
- 统计(20559)
- 技术经济(19937)
- 贸(19183)
- 策(18108)
- 世界(17167)
- 商业(17062)
- 国际(16878)
- 决策(16622)
共检索到561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博文 雷明
基于自由企业家模型,探讨企业家自由流动假设下市场分割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行为通过市场规模与企业集聚的中间机制对企业家收入产生影响;短期内,制度分割会带来部分地区的企业家收入增长,但长期来看,市场分割所带来的区际"贸易福利损失"要高于通过分割市场和本地保护带来的"本地市场效应"的提高,而且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和长期经济增长;在整个过程中,制度分割的市场规模效应、企业集聚效应以及企业家收入效应都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分割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除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之外,还应努力降低市场壁垒和制度分割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克森 杨开忠
通过向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得以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模。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外部性具有全局性特征的情形,第一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揭示的"灾变式集聚"机制仍然起作用;在环境外部性表现为局部性特征的情形,"战斧状"的灾变式集聚被"干草叉状"的不完全集聚所取代;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形,最优经济空间演化路径是最优空间规划与最优环境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牟丽 吴声功
本文在生产分割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础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区位调整进行了实证检验。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即生产分割情况下,制造业的空间区位同样存在类似于中心-外围的结构。但是影响不同产业区位调整的因素差异很大,这些因素的强弱也随时间而变化。这就启示决策部门,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参与生产分割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要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关键词:
生产分割 产业区位 空间经济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彬 庞临然 张纯
近年来,中国在演化的比较优势下逼迫经济快速走向刘易斯拐点,势必对工业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构造了一个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的空间经济学拓展模型后,使用1990~2011年31个省际产业面板数据,可分析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影响,但物质资本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后,劳动力对产业集聚呈负相关影响。劳动禀赋与产业聚集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物质资本存量的影响下,劳动力集中指数与产业集聚间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光德
从古典到新古典区位理论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运输成本成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研究的决定性变量。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又通过改变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进一步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基于运输成本变量的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机理,指出港珠澳大桥必将成为发达地区和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运输成本 产业转移 区位选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正向收益,陕西取得的收益最大,山西次之,新疆最低;区域一体化对陕西的影响要大于山西,而新疆由于融入全国整体市场的相对滞后,对区域一体化基本不敏感。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一文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怡达 余华义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拓展,详细分析了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和房价因素引入拥挤函数对拥挤效应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将拥挤函数纳入增长函数,来构建分析稳态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城市规模最后都会收敛于适宜规模,适宜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它跟城市经济状况,房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关,行政等级也会影响到城市的适宜规模。文章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2003-2012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基本吻合,房价和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不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行政层级城市适宜规模的特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房价和拥挤效应 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玉国华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高铁开通能降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使技术创新在区域间实现稳定的“对称均衡”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2)高铁开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铁建设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促进“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水平。(3)高铁开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调节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上,高铁开通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塑造更加均匀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宏艳 齐俊妍
近年来国际分工表现为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但现有理论分析未能考虑在垂直专业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因素,而且未能考虑跨国跨产业的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加入投入产出垂直关联因素的跨国跨产业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得出完全垂直专业化是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稳定均衡点的结论,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的两个决定因素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以及不同垂直关联程度和运输成本对不同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香菊 祝玉坤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论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干预尤其是税收政策如何更有效这一命题。研究表明,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外生性冲击,使得中西部地区产业面临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但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冲击作用,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刘洪铎
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将政府部门加入中心——外围模型后,发现区域间不仅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竞争效应,区域竞争优势会通过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式传导,从而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随着区域之间竞争差距缩小,区域竞争与本地市场效应共同作用,产业份额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波动。另一方面,在市场和产业占优的区域,在区域竞争方面也会获得相应的优势,可以有更宽松的政策选择面,政府的政策调控会加速产业集聚。最后使用我国数据进行计量实证检验,提出应该从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构建透明有序竞争机制以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调整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