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7)
2023(6445)
2022(5762)
2021(5275)
2020(4696)
2019(11244)
2018(11000)
2017(22089)
2016(12207)
2015(13953)
2014(14397)
2013(14512)
2012(13702)
2011(12431)
2010(12713)
2009(12030)
2008(12267)
2007(11451)
2006(9811)
2005(9007)
作者
(36929)
(31117)
(30920)
(29631)
(19794)
(14860)
(14261)
(12122)
(11682)
(11135)
(10520)
(10376)
(9821)
(9820)
(9760)
(9720)
(9677)
(9095)
(9068)
(8951)
(7654)
(7623)
(7610)
(7153)
(7052)
(7042)
(6988)
(6886)
(6306)
(6220)
学科
(55023)
经济(54961)
管理(36088)
(35224)
方法(29256)
(28708)
企业(28708)
数学(26158)
数学方法(25986)
(15036)
(14513)
中国(12552)
(11600)
贸易(11592)
(11550)
(11207)
(11195)
(10430)
银行(10410)
(9991)
财务(9975)
业经(9965)
财务管理(9948)
(9926)
金融(9924)
(9867)
企业财务(9461)
地方(9163)
农业(9124)
(7963)
机构
大学(186852)
学院(184536)
(79722)
经济(78041)
管理(73090)
理学(62641)
理学院(61981)
管理学(60993)
管理学院(60644)
研究(60195)
中国(49434)
(38911)
(37939)
科学(35481)
(33018)
(31106)
财经(30326)
中心(29594)
(28459)
研究所(27815)
(27472)
业大(27403)
农业(25996)
经济学(25117)
北京(24588)
(23217)
师范(22970)
经济学院(22840)
财经大学(22615)
(22254)
基金
项目(116919)
科学(92048)
基金(86420)
研究(83918)
(74800)
国家(74226)
科学基金(63662)
社会(53419)
社会科(50620)
社会科学(50599)
基金项目(46075)
(44432)
自然(41938)
自然科(41002)
自然科学(40989)
自然科学基金(40320)
教育(39204)
(37821)
资助(36260)
编号(34369)
成果(28289)
(27199)
重点(25922)
(24150)
(23684)
教育部(23437)
科研(22856)
课题(22726)
人文(22593)
大学(22453)
期刊
(85924)
经济(85924)
研究(53671)
中国(33819)
(31208)
(28590)
学报(28363)
科学(25901)
管理(24892)
(23389)
金融(23389)
大学(21106)
学学(19953)
农业(18372)
财经(16284)
教育(15427)
技术(15039)
(13804)
业经(13686)
经济研究(13631)
问题(11865)
理论(10823)
(10299)
(10152)
技术经济(10125)
实践(9788)
(9788)
商业(9459)
统计(9386)
(8758)
共检索到275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新明  杨俊凯  
信用规范与市场交易具有内在统一性,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在我国目前体制转型期,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对信用与交易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就完善信用制度进行了探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侃  崔萌萌  
信用的本质是契约关系,而契约的遵守是需要保证条件的,这种条件的实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主体方面讲,都显现出政府信用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主体的博弈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扭曲和信用危机等问题的根源是制度性的,提出改善我国信用状况的路径选择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并就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治理机制安排。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迅  彭霖  钟晓和  
据对于都县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示:截止2001年底该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5151万元(不包括2000年已剥离的11899万元),占该县贷款总额的42.37%,比上年下降12.2%,贷款户数51703户,其中不良信用关系的客户有31624户,占61.12%,比上年末下降3.1%,在这些不良贷款的形成中,有逃废债形成的企业户数1999户,贷款金额12417万元,占不良贷款的35%,其形式、性质如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俊凯  
信用缺失引发的市场秩序混乱和交易成本的提高,破坏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导致了经济行为短期化,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对当前如何完善信用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存  
本文针对当前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由此研究了信用缺失在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国家产业竞争力、市场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政府公信力等层次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窦玉明  徐涛  
经济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缺失从根本来说影响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资本市场上的信用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交易中信用问题的集中体现,而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使用的资本市场概念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即指中长期债务市场(包括信贷和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米什金,1998)。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忠鹏  
市场信用不仅关涉经济体制 ,而且关涉政治体制。权力部门化是造成我国市场信用悖反现象的根本原因。对政府信用管理部门强化监督、弱化激励 ,是化解权力部门化 ,从而克服市场信用悖反现象的必然选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登艳  邹斌  
信用缺失已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普遍的信用缺失背后必然有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有着讲信用的传统,可传统的信用文化却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好地转化为契约文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用命令和计划代替市场契约关系,许多契约关系的原则被行政权力扭曲变形,淡化了人们的信用意识。旧的人伦信用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契约信用又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普遍的失信行为存在不足为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文寅  
本文认为,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信用缺失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导致信用缺失的原因很多,而信息不对称就是一个难以完全消除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加大了实际交易费用,甚至使交易者因惧怕高额交易费用而放弃交易,导致社会福利无从增加。文章提出,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信用市场,必须进行信用主体、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信用建设,促进信用主体采取相应的自助与自救措施矫正信息不对称程度,取得互利的信任;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信息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促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军  
信用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是社会制度绩效的集中体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信用缺失”是“制度失灵”的结果。因此,制度创新是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晓灵  
本文分析了法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政府过度管制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影响投标人信用缺失的制度根源,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延明  张洁梅  
近年来,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用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文章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利用博弈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从剖析政府官员微观个体行为的角度,分析政府信用缺失问题。试图证明唯有从制度变革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并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传华  边智群  
在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信用缺失问题的凸现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治理信用环境,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进良  王惠东  
信用缺失的存在阻碍了我国专利战略工程的实施。对专利的产生、交易、签约以及保护研究发现,信用缺失对这一工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影响。对此应采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动力作用和完善法律制度之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永开  
我国现阶段的信用缺失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要从非对称性信息论、博奕论、交易成本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根源和制止办法 ,可以从建立信用活动偿还性强制规范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