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6)
- 2023(15343)
- 2022(12536)
- 2021(11137)
- 2020(9216)
- 2019(20582)
- 2018(20113)
- 2017(38087)
- 2016(20956)
- 2015(23046)
- 2014(22784)
- 2013(22098)
- 2012(20005)
- 2011(17940)
- 2010(17913)
- 2009(16881)
- 2008(16557)
- 2007(15063)
- 2006(13343)
- 2005(12382)
- 学科
- 济(85359)
- 经济(85235)
- 管理(63580)
- 业(56764)
- 企(46250)
- 企业(46250)
- 方法(32988)
- 数学(28784)
- 数学方法(28519)
- 中国(24943)
- 农(24290)
- 财(23475)
- 制(21320)
- 业经(19867)
- 地方(18330)
- 学(17862)
- 体(15858)
- 农业(15572)
- 融(15342)
- 金融(15334)
- 银(15319)
- 银行(15269)
- 贸(14947)
- 贸易(14939)
- 行(14581)
- 易(14479)
- 务(14028)
- 财务(13988)
- 财务管理(13960)
- 环境(13870)
- 机构
- 大学(297546)
- 学院(295904)
- 济(122959)
- 经济(120467)
- 管理(110297)
- 研究(104805)
- 理学(94672)
- 理学院(93621)
- 管理学(91959)
- 管理学院(91441)
- 中国(80294)
- 科学(63817)
- 京(62986)
- 财(59419)
- 农(55872)
- 所(53460)
- 研究所(48389)
- 中心(47529)
- 业大(46749)
- 财经(46550)
- 江(45551)
- 农业(44024)
- 经(42275)
- 北京(39209)
- 经济学(38411)
- 院(38071)
- 范(37565)
- 师范(37047)
- 州(35576)
- 经济学院(34569)
- 基金
- 项目(201449)
- 科学(159047)
- 基金(147725)
- 研究(143337)
- 家(131381)
- 国家(130359)
- 科学基金(110858)
- 社会(93974)
- 社会科(89122)
- 社会科学(89100)
- 省(78824)
- 基金项目(77997)
- 自然(71337)
- 自然科(69746)
- 自然科学(69719)
- 自然科学基金(68505)
- 划(66737)
- 教育(65362)
- 资助(58524)
- 编号(55966)
- 重点(46266)
- 成果(45346)
- 部(44224)
- 发(43675)
- 创(42213)
- 制(40295)
- 国家社会(40120)
- 课题(39877)
- 创新(39720)
- 科研(38533)
- 期刊
- 济(136943)
- 经济(136943)
- 研究(87859)
- 中国(63767)
- 学报(53005)
- 农(51202)
- 财(46987)
- 科学(46694)
- 管理(42112)
- 大学(39877)
- 学学(37829)
- 农业(33828)
- 教育(30939)
- 融(30573)
- 金融(30573)
- 财经(24034)
- 技术(23862)
- 经济研究(22554)
- 业经(22389)
- 经(20700)
- 问题(18234)
- 业(18058)
- 版(15722)
- 贸(14617)
- 科技(14246)
- 业大(13849)
- 技术经济(13540)
- 商业(13282)
- 理论(13195)
- 国际(13032)
共检索到449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聪聪 崔松涛 朱治双 张华明
【目的】能源效率的提升是应对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协同的有效手段,研究市场一体化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可为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提供效率改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前沿(SFA)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39个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并将能源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方面;使用面板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与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可以有效促进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并且规模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是市场一体化改善能源效率的关键路径。(2)市场一体化更有助于改善高创新水平与高人口密度地区的能源效率;对于创新基础较弱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可以率先改善地区的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3)市场一体化更容易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来提升区域能源效率。(4)市场一体化有助于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结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区域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发挥,进而提升区域能源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有效协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张旭鹏
从多维视角探索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以为一体化战略"扩容"及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路径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探索性构建"市场-技术-产业"的多维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挖掘区域一体化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与未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相比,一体化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高出0.124个单位,并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第二,通过对多维作用机制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检验发现,区域一体化建设依赖市场关联、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的中介作用尚未显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瑾
传统观点认为,存货管理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则越高,这忽视了存货管理效率的内在双重连续特性:高组织运行效率与高客户依赖风险。本文利用2007-2020年A股上市零售业企业的年度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方法检验存货管理效率对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存货管理效率对零售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拐点,超过拐点后会对零售企业经营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两者的关系事实上为倒U型;第二,两者的倒U型关系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零售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中仅为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存货管理效率与企业经营绩效领域的文献,为微观企业研究中的区域经济特征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鹏 岑聪
文章重点关注中国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在梳理互联网对市场一体化进程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200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实证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互联网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果存在门槛效应;互联网发展能通过促进市场整合与强化区域联系这两条路径推动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但影响效果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柯达 徐斌 刘杨倩宇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9年的数据,构造区域一体化综合水平指标,测度各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水平和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区域一体化与后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作用受到产业结构水平的正向调节和财政支出规模的负向调节;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任何产业结构水平下区域一体化都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而财政支出规模过高时,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果将由促进转为抑制;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的溢出效应分别为不显著、负向效应、正向效应。区域一体化与产业结构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在考虑两种交互作用时,区域一体化表现为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斌 柯达 刘杨倩宇
基于2003—2019年中国除西藏、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用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水平构造了区域一体化综合水平指标,并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区域一体化与后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且该作用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调节和财政支出规模的负向调节;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不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若产业结构水平过低或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则存在通过降低区域一体化水平来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次优策略;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邻近省份的碳排放效率,但该溢出效应亦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调节和财政支出规模的负向调节。因此,应当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保障和强化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政府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也要主动作为,在环境保护投资中分配更多的财政支出,着力培育地方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区域一体化战略;碳排放政策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思远
文章基于地理空间一体化、经济空间一体化以及社会空间一体化三个维度建构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优化国内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关键引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能直接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高,还可经由人力资本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间接提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据此,应当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生态友好型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思远
文章基于地理空间一体化、经济空间一体化以及社会空间一体化三个维度建构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优化国内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关键引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能直接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高,还可经由人力资本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间接提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据此,应当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生态友好型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利华 徐晓新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不同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成为一体化发展的阻碍力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区域一体化的四种典型协调机制,即大都会区区域理事会、地方政府首脑座谈会、上级政府派出机构和联合党委,指出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协调机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权威的不同来源决定了强度和可持续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保证地方政府合作协议效力的法律体系构建,进而借鉴区域理事会模式经验,促进多主体参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协调机制 比较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蕊
本文从定量角度和城市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区域批发市场一体化和新零售发展效率的现状特征,并检验了批发市场一体化建设对新零售业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当前我国区域批发市场一体化建设和新零售业态效率都存在着"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格局;第二,批发市场一体化建设对提升新零售业态效率有显著带动作用,而且主要通过优化提升新零售业态的物流、服务、交易和环境四方面的效率而产生作用。
关键词:
区域批发市场一体化 新零售业态效率 城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唐勇
当前,在我国一体化市场制度的构建中,地方政府成为制度变迁的“中间抵制”力量。文章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寻突破地方政府“中间抵制”的可行途径,并对实现我国经济运行模式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提出作者的见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平红 王珍珠
提升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效率,对保障产业链安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事件为切入点,研究区域一体化对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效率提升,且对新进城市的促进作用最大。异质性上,区域一体化对国有企业供应链效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他类型和民营企业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异;对中小规模城市的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效率促进作用更明显,对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没有明显差异。作用机制上,区域一体化能够通过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先进制造业供应链效率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东升 孙伟
在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城市群战略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有何影响?本文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探讨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调节模型分析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一体化区域扩容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考虑平行趋势、内生性、外部冲击、差异化碳排放估算方法等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2)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多重异质性,如时间上城市加入协调会时间越长、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越大,区域上加入协调会对苏皖城市影响呈显著负效应、浙江城市影响呈不显著正效应,城市类型上加入协调会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强于一般城市。(3)加入协调会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深化、产业升级加快、绿色创新技术提升、协同治理深化等,是一体化区域扩容驱动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且城市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高级化推进,能够放大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通过一体化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可行性,但也表明推动一体化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应“因地制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晓露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具有更强迫切性。利用1990-2017年长三角城市尺度数据,以城市群渐次扩容为基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一体化区域扩容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且一体化区域扩容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批次及不同区域城市的创新质量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印证了融入一体化实现创新质量提升中政策制定、实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一体化区域扩容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要素竞争效应、策略创新效应等影响城市创新质量,且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弱化了一体化区域扩容的创新质量负效应。因此,在以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关注城市群一体化可能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区域一体化 城市 创新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旗
文章以成都、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天津、青岛8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单位生产产值派生的货运量、物流企业数、物流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创造的物流增加值,并提出了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区域物流 一体化 动力 作用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