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48)
2023(20981)
2022(17579)
2021(16343)
2020(13765)
2019(31387)
2018(30957)
2017(58820)
2016(32206)
2015(36236)
2014(36273)
2013(35877)
2012(33047)
2011(29764)
2010(29898)
2009(28123)
2008(27870)
2007(25225)
2006(22411)
2005(20654)
作者
(94094)
(78399)
(77676)
(74003)
(49943)
(37290)
(35323)
(30472)
(29770)
(28139)
(26746)
(26578)
(25264)
(25081)
(24408)
(23935)
(23230)
(22796)
(22695)
(22293)
(19604)
(19276)
(19025)
(17863)
(17496)
(17496)
(17328)
(17271)
(15692)
(15492)
学科
(135539)
经济(135355)
(105530)
管理(103396)
(92311)
企业(92311)
方法(56163)
数学(45450)
数学方法(44961)
(39166)
(39060)
中国(38859)
业经(36533)
(30389)
(27667)
地方(26573)
农业(26190)
(25893)
财务(25809)
财务管理(25768)
(24804)
贸易(24786)
企业财务(24441)
(24064)
理论(23988)
(23080)
技术(22626)
(22577)
银行(22517)
(22371)
机构
大学(463780)
学院(462691)
(191537)
经济(187583)
管理(178878)
研究(162508)
理学(152544)
理学院(150800)
管理学(148366)
管理学院(147498)
中国(127041)
(101311)
科学(97739)
(91584)
(82929)
(77519)
研究所(74731)
中心(72500)
财经(71753)
(70486)
业大(66774)
(65160)
北京(64659)
农业(60726)
(60165)
师范(59580)
(58951)
经济学(57999)
(56047)
财经大学(53000)
基金
项目(303597)
科学(239810)
研究(223429)
基金(221403)
(193267)
国家(191648)
科学基金(164293)
社会(141974)
社会科(134441)
社会科学(134408)
(116672)
基金项目(116079)
自然(105681)
自然科(103224)
自然科学(103198)
教育(101624)
自然科学基金(101362)
(98627)
资助(91091)
编号(90204)
成果(74521)
重点(68547)
(67469)
(65086)
(63795)
课题(62882)
创新(59197)
国家社会(58922)
教育部(57760)
科研(57388)
期刊
(220511)
经济(220511)
研究(144012)
中国(97394)
(73125)
学报(72853)
(72049)
管理(71960)
科学(68122)
大学(55631)
学学(52095)
教育(51804)
农业(49257)
(46282)
金融(46282)
技术(40273)
财经(36608)
业经(35493)
经济研究(35172)
(31530)
问题(28501)
(28116)
(23800)
技术经济(23361)
世界(22228)
图书(22079)
理论(21658)
(21627)
现代(21590)
国际(21535)
共检索到714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伟  张萃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模型模拟显示,在对外开放先行的前提下,由相对分割的国内市场向高度一体化国内市场的转变,会先强化对外开放促成的制造业区域集聚模式,而后导致这一集聚模式被打破。无论是对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纵向考察还是实证检验,均表明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制造业区域集聚效应,迄今尚未产生理论模型推断的倒U形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良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赜琳  
本文利用直接贸易流量和间接产业趋同两种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及变动趋势。首先在边界效应模型框架下,考察了产品自身属性差异对区际贸易的影响,重点考察地方保护的影响;其次运用动态估计方法分析了1997—2006年区际贸易壁垒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区域位置、区间距离及地方保护等对制造业区际贸易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11个制造业部门中,纺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的地方保护最为严重,紧接着是交通运输设备、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机械、化工、电子等制造业,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保护最弱;1997以来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势不是趋同而是向着尊重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分析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关系,理论研究和模型数值模拟都显示,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促进了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同时,目前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已显现出较高的水平,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拐点开始出现,但是在计量检验中仍不显著。采取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都明显有利于制造业的地区集聚,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则对制造业地理集聚具有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中介效用模型、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测量。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作用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缓解要素错配、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但也会由于"盲目效仿"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会与制造业争夺劳动力资源,在影响制造业合理化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所以中介效应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勇  曹丽莉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勇,曹丽莉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of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paper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hina's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93,1997,2002 and 2003 by means of the index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constructed by Ellison and Glaeser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regions whose manufacture sales incomes rank the top five.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descended from 1993~1997 and ascended from 1997~2002~2003.The raise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The industries ale sorted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by the descending agglomeration degree.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sharply unbalanced and polarization is serious.As a whole,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ustry growth.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进文  刘向东  
国内市场一体化将会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造成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验证了国内市场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两种机制:其一是贸易成本总体水平的调节效应,其二是贸易成本非对称性的直接效应,而调节效应的方向则取决于模型理论范式选择。此外,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系统地测算了中国地区间的非对称双边贸易成本,并基于测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制造业发展初期,市场结构总体符合IRS-MC范式设定,此时贸易成本的调节效应倾向于促进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区域集聚。伴随着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成熟,制造业市场结构开始呈现CRS-PC范式特征,此时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集聚的调节效应不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勤  
本文运用I—O(投入产出表)法中Davies-Morris指数法,旨在分析一个产业或企业内纵向一体化的趋势。论文实证检验了江苏省制造业的纵向一体化的状况,估计和分析了江苏制造业的16个产业和各产业前5名的80个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趋势,并与其他国家的状况进行比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重构。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尺度的制造业数据,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期间的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上,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然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投入的产业,地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依赖大量中间产品投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则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是外资主导并且以出口为主,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中国的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业地理集聚程度上升进入了加速期,地理集聚程度在2004年左右达到顶峰。本文回顾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清  袁森柱  杨刚强  
文章探讨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的关系,用相对价格法对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利用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总体水平呈现波动中收敛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格局;运用系统GMM模型估计,在控制对外开放和交通运输变量下,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有一定分散作用,逐步加入政府干预和技术密度变量后,分散作用依然显著并且呈现稳定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清  袁森柱  杨刚强  
文章探讨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的关系,用相对价格法对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利用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总体水平呈现波动中收敛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格局;运用系统GMM模型估计,在控制对外开放和交通运输变量下,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有一定分散作用,逐步加入政府干预和技术密度变量后,分散作用依然显著并且呈现稳定状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霞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服务业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其强度高于工业,并且集聚大小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对熵指数的区域分解显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在同时提高;经济越落后地区的内部集聚程度越高,越发达地区反而越低;公益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低,而商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集聚态势明显;东部和中部的集聚度在逐步减弱,而西部的在提高。对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地区特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服务业的集聚,而地区要素禀赋和地区虚拟变量对其没有起到显著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