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93)
- 2023(3160)
- 2022(2638)
- 2021(2588)
- 2020(2314)
- 2019(5211)
- 2018(5101)
- 2017(9065)
- 2016(5432)
- 2015(6257)
- 2014(6283)
- 2013(6169)
- 2012(6036)
- 2011(5651)
- 2010(5733)
- 2009(5441)
- 2008(5661)
- 2007(4990)
- 2006(4631)
- 2005(4237)
- 学科
- 济(18959)
- 经济(18899)
- 管理(13311)
- 业(11981)
- 企(9542)
- 企业(9542)
- 学(8339)
- 方法(7669)
- 数学(6341)
- 农(6275)
- 数学方法(6187)
- 制(6062)
- 中国(4954)
- 财(4905)
- 体(4118)
- 业经(4056)
- 农业(3986)
- 融(3816)
- 金融(3815)
- 银(3752)
- 银行(3722)
- 地方(3678)
- 行(3620)
- 理论(3454)
- 体制(3309)
- 贸(3212)
- 贸易(3211)
- 易(3112)
- 和(3107)
- 度(3014)
- 机构
- 大学(86952)
- 学院(83888)
- 研究(35025)
- 济(28944)
- 经济(28303)
- 管理(26505)
- 科学(25099)
- 中国(24462)
- 理学(22633)
- 理学院(22218)
- 农(21869)
- 管理学(21529)
- 管理学院(21365)
- 所(20030)
- 京(19087)
- 研究所(18576)
- 农业(17485)
- 业大(16541)
- 财(15122)
- 中心(14676)
- 江(13349)
- 院(12663)
- 范(12529)
- 省(12508)
- 师范(12308)
- 北京(12031)
- 财经(11673)
- 农业大学(11276)
- 科学院(11009)
- 室(10953)
- 基金
- 项目(57690)
- 科学(43551)
- 基金(41530)
- 家(39385)
- 国家(39120)
- 研究(37248)
- 科学基金(30754)
- 省(22224)
- 社会(22019)
- 基金项目(21931)
- 自然(21848)
- 自然科(21271)
- 自然科学(21258)
- 自然科学基金(20882)
- 社会科(20600)
- 社会科学(20593)
- 划(20092)
- 资助(17017)
- 教育(16996)
- 重点(14390)
- 编号(13637)
- 计划(12999)
- 成果(12610)
- 部(12586)
- 发(12240)
- 科技(11871)
- 科研(11700)
- 创(11503)
- 创新(10952)
- 课题(10648)
共检索到127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俊华 刘兴良 何飞 刘世荣
以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整个资源位中占绝对优势;川滇高山栎、平枝栒子、臡妨⒏仕嗳鹣憔哂薪洗蟮纳豢矶龋?Bsw(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949,0.4524,0.5511和0.4516,其Ba(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9560,0.5703,0.7834和0.5711;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呈典型负相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2个种的相似性比例值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小的2个种间也能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比例;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康乐 李卫忠 张晓芳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梯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生物量与干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698,P<0.01),其中海拔1100m以下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与相邻地区相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偏低,建议经营者制定适当的经营措施,以实现松栎混交林的科学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广 朱万泽 谢静 王尧尧
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特有树种。以川西折多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嫩枝、树皮以及细根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随着海拔升高,灌丛地上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海拔细根含量差异不显著;除细根丙二醛含量外,其余组织丙二醛含量和所有组织脯氨酸含量均与温度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生长在高海拔的川滇高山栎灌丛遭受低温和干旱胁迫,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与川滇高山栎受胁迫程度相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思瑶 王玉娟 邱开阳 李小聪 邱爱珍 朱亚超 张硕 司浩宇 张焱清 冯家琳 冯占荣 冯绍蕾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活的有机质部分,是评价土壤有机养分循环通量和周期的重要生态指标。探究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C、N、P循环过程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不同海拔6个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方法,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特征与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沿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 <0.05),MBC、MB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B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三者均于亚高山灌丛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 502.08、35.42和127.55 mg·kg-1;2) MBC:MBP、MBN:MBP、MBC:MBN均随海拔升高呈现波动变化趋势,MBC:MBP、MBN:MBP在浅山灌丛处有最大值;3)冗余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显示,TN、年均温度(MAT)、pH、TN:TP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子(P <0.05),土壤理化因子较海拔、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能够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显著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
关键词:
NDVI 植被 气温 海拔梯度 秦岭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雪婷 方一平 邱孝枰 朱付彪
以西部山区的缩影川西为研究对象,利用交通矢量化数据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探讨"十五"计划以来不同时期川西山区交通通达性与GDP的海拔空间分异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间川西山区交通通达性有了显著提高,各县通达水平两级分化有所减弱,高值区集中于攀西城市群,低值区主要位于甘孜州;(2)川西山区GDP与交通水平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海拔梯度分异,表现为中低海拔区>中海拔区>高海拔区>高原区,呈现出"反自然梯度特征";(3)从整体上看,川西山区通达性指数与GDP存在显著正向关联且关联程度不断加强,交通主干线显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促进作用,而边缘化的地理区位不利于地区对外开放,阻滞了经济发展;(4)不同时期各海拔区交通通达性及其构成要素与GDP的关联方向和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飞 杨永红 齐瑞 曹秀文 刘锦乾
对甘肃白龙江上游灌丛植被类型的土壤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平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平均密度在0.851.69 g·cm(-3)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平均密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在海拔梯度E(2 7503 000 m)时平均密度最大,在E海拔梯度时010 cm土壤密度较小;平均孔隙度在24.4166.22%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在1.5412.81%之间,孔隙度和密度呈负相关。(2)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都表现出先增加,到海拔
关键词:
白龙江 不同海拔梯度 灌丛 土壤 渗透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振 安树青 王中生 崔军 刘世荣
植被冠层穿透水有重要的水文学和生态学意义,但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森林植被,缺乏灌丛植被穿透水的报道;而灌丛植被在高山区的水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3个川滇高山栎灌丛样地收集降水、穿透水和相应的气象资料,测定降水和穿透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各个样地穿透水量和穿透水率的变化,以及穿透水与降水稳定同位素值的差异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穿透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一元线性关系,穿透水率与降水量呈对数正相关。当降水量大于10mm/天时,样地B的穿透水有83.3%出现聚集效应,发生聚集效应时平均穿透水率为114.4%,样地C的穿透水有33.3%发生聚集效应,此时平均穿透水率为104.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庆军 刘心娟 路国兵
以淄博市鲁山林场辽东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抚育对不同海拔梯度辽东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抚育4年后,高海拔(平均海拔1 055 m)、中海拔(平均海拔856 m)和低海拔(平均海拔666 m)辽东栎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分别为1.67、2.36和1.03 cm;平均树高增长量分别为1.84、2.54和0.99 m;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分别为0.041 5、0.067 5和0.021 9 m3。与高海拔和低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相比,人工抚育对中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该研究为辽东栎在鲁中山区引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亚楠 赵亚峰 王红梅 马彦平 李志丽
【目的】研究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转变土壤含水量和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特征,探求荒漠草原植被承载的适宜土壤水分生态阈值,以期为优化荒漠草原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43个典型的荒漠草原-灌丛镶嵌体区域分别进行草地和相邻灌丛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经典统计分析表明: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表现为草地(6.23%)大于灌丛(5.47%),在80~200 cm土层尤为明显,草地和灌丛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7%~25.36%和1.5%~19.58%;草地和灌丛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为28.94%~62.30%,均属中等变异,且灌丛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较高;草地和灌丛地上生物量分别为0.06和0.56 kg·m~(-2),两者的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地统计分析表明: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结构方差比[C/(C_0+C)]表现为草地(0.75)大于灌丛(0.64),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壤含水量的变程(A_0)表现为灌丛(45.84 km)显著大于草地(18.56 km)(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任启文 左万星 尤海舟 李联地 毕君
【目的】为研究冀北山地土壤养分和肥力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揭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肥力的海拔梯度差异,为区域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及C、N、P、K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不同海拔梯度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C/N、C/P、C/K、N/K升高,而速效磷、速效钾和N/P、P/K无明显变化规律。2)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9.77~70.69 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85~2.34、0.26~0.86、7.60~10.31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2.26~206.61、0.30~0.50、64.03~130.90 mg·kg~(-1)。3)土壤C/N、C/P、C/K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9~18.72、22.51~75.75、1.50~4.31;N/K、N/P、P/K变化范围分别为0.11~0.27、1.76~4.67、0.03~0.10;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C/K变异系数最大。4)经土壤肥力指数(SFI)综合评价,小五台山SFI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R~2=0.68,P<0.01)。【结论】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小五台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较高,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间水平,而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比较低,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补充。SFI指数显示小五台山海拔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雁 金航 王家金 陈美兰 石亚娜 欧小宏 刘大会
研究了9个不同海拔梯度(2203~3327 m)野生滇龙胆的表型性状、生物量及龙胆苦苷含量。结果表明,滇龙胆植株表型性状与不同海拔梯度间相关性不显著;海拔2 783 m时,单株地上部干重和单株地下部干重之比为0.99,即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基本相等;其余海拔梯度均为单株地上部干重高于单株地下部干重,海拔3046 m时,滇龙胆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干重的2.56倍;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除了海拔3327 m处龙胆苦苷含量地下部与地上部之比仅为1.46倍之外,其余海拔梯度滇龙胆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是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的2倍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龙胆苦苷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海拔梯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