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81)
- 2023(3503)
- 2022(3051)
- 2021(2841)
- 2020(2194)
- 2019(4986)
- 2018(4835)
- 2017(9354)
- 2016(5267)
- 2015(5619)
- 2014(5573)
- 2013(5460)
- 2012(5060)
- 2011(4667)
- 2010(4624)
- 2009(4043)
- 2008(3749)
- 2007(3158)
- 2006(2813)
- 2005(2432)
- 学科
- 济(21777)
- 经济(21769)
- 业(10024)
- 管理(9879)
- 方法(8706)
- 土地(8215)
- 学(8149)
- 数学(8028)
- 数学方法(7964)
- 农(7035)
- 企(6347)
- 企业(6347)
- 农业(4910)
- 地方(4590)
- 中国(4425)
- 业经(4089)
- 环境(4060)
- 经济学(3978)
- 问题(3680)
- 发(3553)
- 资源(3422)
- 贸(3244)
- 贸易(3244)
- 易(3134)
- 财(3047)
- 制(2656)
- 划(2530)
- 技术(2518)
- 生态(2464)
- 和(2395)
- 机构
- 大学(73692)
- 学院(73288)
- 研究(29676)
- 济(27583)
- 经济(27017)
- 管理(26539)
- 理学(23271)
- 理学院(22847)
- 管理学(22373)
- 管理学院(22246)
- 科学(21787)
- 中国(21453)
- 农(20554)
- 京(16925)
- 农业(16723)
- 业大(16465)
- 所(16300)
- 研究所(15433)
- 中心(13459)
- 江(12405)
- 农业大学(11648)
- 范(11206)
- 师范(11062)
- 院(10940)
- 科学院(10451)
- 财(10420)
- 省(10329)
- 资源(10278)
- 北京(10080)
- 室(9728)
- 基金
- 项目(56377)
- 科学(44275)
- 基金(41492)
- 家(39187)
- 国家(38915)
- 研究(36081)
- 科学基金(32118)
- 基金项目(23018)
- 自然(22927)
- 社会(22903)
- 自然科(22356)
- 自然科学(22351)
- 省(22288)
- 自然科学基金(21962)
- 社会科(21785)
- 社会科学(21773)
- 划(19798)
- 教育(15959)
- 资助(15648)
- 编号(13606)
- 重点(13484)
- 发(12642)
- 计划(12529)
- 部(12055)
- 创(11535)
- 科技(11427)
- 科研(11170)
- 创新(10923)
- 农(9967)
- 国家社会(9873)
共检索到1039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匡文慧 孟凡浩 迟文峰 陆灯盛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基于2005年基准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修正欧空局Global Cover 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而采用逆时相目视解译法从1980年基准年的Landsat MSS/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1980-200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分析其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5年的25年间,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面积达79.43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3%。其中,单纯耕地像元面积增加了20.18万km2;耕地/自然植被镶嵌混合像元区面积增加了10.70万km2;林地面积减少了53.12万km2;灌丛与草地净增加21.10万km2;水体面积增加0.46万k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7573.87 km2。由此导致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和亚热带干旱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及亚热带草原生态地理区、草原和沼泽湿地生态地理区、沙漠和旱生植物生态地理区以及红树林生态地理区内分别呈现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近25年间,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人口增加及空间迁移、道路修建等是导致巴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晓娜 封志明 姜鲁光 张景华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坤 蔡烁 邱荣祖 徐璐 胡喜生
为研究不同类型道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确定不同道路的影响范围及强度,选取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建省路段、G205国道与S203省道路段为研究对象,将道路沿线两侧10 km范围划分为8个缓冲区,分析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期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草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类型;试验期间土地利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向其他类型转变.不同类型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均随公路距离增大而减小,其中G15周边土地利用程度高于G205与S203;城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兰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 ,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 ,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人口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人口与土地利用动态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建立了人口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之间的定量模型。这些模型不仅适用于对现阶段人口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人口之间关系的分析 ,同时也可用于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 ,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丹 李琳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2)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毅 肖腊梅 胡文敏 易敏 谢宜章
以长株潭城市群中开发强度最大的长株潭核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计量分析工具分析长株潭核心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驱动、人口增长等六大维度,以及城市交互作用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各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耕地减少324.96 km2、林地减少855.47 km2,建设用地增长1 161.87 km2,草地与水体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变动。(2)2000—2008与2008—2018年两期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3)自然环境(DEM、河流水系)是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基础条件,从根本上决定着三种地类变化的空间形态;区位交通中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延伸,扩大了三种地类变化的范围;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加快了三种地类变化的速度。(4)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有效反映了各种地类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变化的趋势,这表明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是除六大维度外的第七大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小钦 王钦敏 励惠国 刘高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丹丹 钟永德 杨永德 陈思源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 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2002~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整体结构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呈现林地、耕地减少,草地、湿地和人工表面增加的趋势。在短时间尺度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驱动力 漓江流域上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晓 李卫忠 张伐伐 何婧娜
【目的】分析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为该乡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分析长角坝乡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长角坝乡未成林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最大,每年以12.290%的速率迅速增长;有林地的土地变化强度最大,年增加0.9800%;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02.387和203.891;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大于0。【结论】长角...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义国 王心源 吉文帅 张生根 田兵
利用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结合RS和GIS技术,对安徽省合肥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使耕地和水域锐减。人类活动对水域、耕地和林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这些景观要素的斑块形状趋向简单,而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形状趋向复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郝慧梅 郝永利 任志远
【目的】掌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状况,提高土地资源科学管理、高效持续利用能力。【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空间转移矩阵、修正动态度及开发程度等模型分析关中地区1990—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而复杂,耕、林、草之间的双向流转空间上并存,1990—2000年相对剧烈,2000—2007年较为有序稳定,整体向着改善生态的方向发展;17年建设占用耕地共18.33万hm2且以水浇地为主,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关中盆地区、时间上主要在后一阶段。修正的单一和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表达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对比区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更速度差异;后者结合变化幅度还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LUCC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茜 于德永 孙云 郝蕊芳 刘宇鹏 刘阳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去,科学界致力于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论文重点阐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影响机制,总结土地利用/覆盖与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的研究进展,得出现阶段研究存在四点不足:1缺乏景观格局与气候过程关系的认识;2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3区域气候模式存在局限;4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指出基于可持续性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郝星耀 臧淑英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这种变化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该文以大庆市为实例,介绍了以TM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三次方程,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的动态情况.该文还介绍了方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通过对方程进行多次求导,得到新的方程,来描述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从实例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立的方程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情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LUCC 动态方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