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4)
- 2023(6734)
- 2022(5779)
- 2021(5517)
- 2020(4739)
- 2019(10666)
- 2018(10865)
- 2017(22132)
- 2016(12065)
- 2015(13744)
- 2014(13921)
- 2013(13921)
- 2012(13088)
- 2011(11951)
- 2010(12196)
- 2009(11970)
- 2008(12090)
- 2007(11152)
- 2006(10212)
- 2005(9783)
- 学科
- 济(44240)
- 经济(44144)
- 管理(37000)
- 业(33181)
- 企(27537)
- 企业(27537)
- 制(23056)
- 银(20819)
- 银行(20674)
- 行(19361)
- 方法(18194)
- 数学(15913)
- 数学方法(15808)
- 财(15790)
- 中国(15655)
- 融(13619)
- 金融(13616)
- 度(13171)
- 制度(13169)
- 农(12191)
- 体(11912)
- 业务(10533)
- 业经(10484)
- 体制(10347)
- 贸(9348)
- 贸易(9337)
- 易(9196)
- 银行制(9131)
- 务(8776)
- 财务(8757)
- 机构
- 大学(177318)
- 学院(173858)
- 济(76720)
- 经济(75001)
- 管理(63808)
- 研究(59184)
- 中国(54964)
- 理学(52862)
- 理学院(52314)
- 管理学(51735)
- 管理学院(51403)
- 财(43830)
- 京(37561)
- 财经(33105)
- 科学(31143)
- 经(29821)
- 所(29803)
- 中心(27788)
- 江(27777)
- 农(26735)
- 研究所(26038)
- 银(25350)
- 经济学(25242)
- 财经大学(24640)
- 北京(24393)
- 银行(24330)
- 经济学院(22739)
- 行(22667)
- 州(22227)
- 农业(21168)
- 基金
- 项目(101191)
- 科学(79742)
- 研究(77661)
- 基金(74463)
- 家(63050)
- 国家(62537)
- 科学基金(53032)
- 社会(50341)
- 社会科(47689)
- 社会科学(47679)
- 基金项目(38549)
- 省(37503)
- 教育(36044)
- 划(32085)
- 自然(31766)
- 编号(31573)
- 自然科(30939)
- 自然科学(30933)
- 资助(30703)
- 自然科学基金(30408)
- 成果(28371)
- 制(25227)
- 部(24464)
- 重点(22724)
- 课题(22131)
- 性(21548)
- 教育部(21508)
- 发(21290)
- 创(21093)
- 国家社会(20939)
共检索到288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游
2012年7月,巴克莱银行承认在金融危机期间操纵LIBOR利率并同意向美英金融监管机构支付高达约4.62亿美元的罚款。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暴露了LIBOR利率形成机制的内在缺陷。由于缺乏公开、透明信息披露以及有效监督的金融体系,受利益诱惑类似巴克莱银行L I B O R操纵丑闻的出现只是早晚的事。本文分析了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的影响,通过对比我国SHIBOR利率形成机制,提出我国要吸取巴克莱银行LIBOR操纵丑闻的教训,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SHIBOR利率形成机制。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尚春香
今年7月初,以4.5亿美元罚金了结的巴克莱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案并未随着该银行董事长和两名高管的下台而淡出人们的视线。几个月来,当更多的大型商业银行以"疑似巴克莱"的身份遭到调查时,政治当局、媒体乃至大众正在把探究的视线转向"疑似巴克莱"身后高高在上的监管机构。从英国央行到美国纽约联储,都陆续接到了来自立法者的拷问和质疑,这令整个事件的后续调查难言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游
在短短的十年内,英国巴克莱银行已从一家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以投资业务为重心的投资银行,2005年更成为当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巴克莱银行飞速发展的秘诀就在于其成功的风险管理。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经营模式仍以"购买—持有"为主,传统意义的信用风险仍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主要问题是量化程度不足,而非过度模型化。因此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银行仍具借鉴意义。论文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 风险偏好 信用评级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范立夫 丁思宁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标尺性利率,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不仅用于衡量银行同业间的拆借成本,还被视为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重要标准,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6月27日,英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由于在2005年至2009年期间试图操纵和虚假汇报Libor和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以及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支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姜守涛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鲁思·普瑞凯特 夏青
奥林巴斯前总裁迈克尔·伍德福德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历经一起百万美元舞弊举报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内部审计如何能帮助企业防范丑闻。对不良行为的检举告发一直都在发生。我们看看新闻,好像几乎每个月都有人因滥用公款、银行人员犯罪以及违反个人隐私保护等在公众面前曝光。例如,根据PRC律师事务所的统计,截至2013年8月,英国金融管理局一共收到4718通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魏健
本文遵循信用货币制度下资产创造负债的逻辑关系,借鉴外国央行及商业银行的经验做法,构建先资产利率后负债利率、先金融市场利率后银行机构利率的目标传导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利率体系的现状出发,分析构建目标模式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并从中央银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中央银行 利率传导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林琼慧,王永祥
上市公司接连出现财务丑闻 ,暴露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重大缺陷。缺陷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风险与约束机制之间不对称 ,缺乏必要的约束。受这次财务丑闻的影响 ,美国正在进行范围广泛的改革 ,内容包括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对公司高层经理的约束 ,外部审计独立化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 ,对于完善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很有借鉴。
关键词:
财务丑闻 公司治理结构 风险约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黎翠梅
一、美国上市公司丑闻暴露出其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缺陷和漏洞 2002年,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相继爆出假帐丑闻,令业界一片哗然。不久,世界著名的威斯评级公司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盈余报告的问题。假帐现象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暴露出美国现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国生 栗红宇
西方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认识经历了从漠视到关注再到重视的演变过程;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也经历了从指标法到估计法再到衡量法的历史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利率风险度量的精度逐步提高,而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度量成本的下降以及由于资产负债表复杂化而带来的度量收益的上升。这种历史演变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几点现实启示。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度量 历史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锐 蒋松云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营环境将发生深刻变革。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加速自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健全利率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本文针对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管理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树利 王敬花
2012年6月巴克莱银行涉嫌操纵Libor丑闻曝光后,一系列涉及范围更广、更加严重的操纵事件相继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各方公愤。当参与操纵利率的金融机构正在为他们当初的所作所为买单的时候,也警示了我国Shibor的形成机制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从Libor操纵案的教训中获得适用于对Shibor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我国目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任建军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率市场化后将产生许多风险 ,其中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文章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文森特·布鲁索 亚历山大·契埃路 阿兰·德瑞 靳航
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丑闻浮出水面后,各主要货币基准利率(如英镑、美元、欧元和日元的LIBOR利率)的可靠性及信誉受到严重质疑。为使市场对这些重要的参考利率重振信心,金融监管者们展开一系列讨论,试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来避免类似的操纵事件再次发生。保守派认为应维持原有货币市场秩序,采取温和的改革方法,而激进派则认为应对参考利率进行彻底洗牌。两派人马展开激烈的争论,由此产生如下几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参考利率?操纵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短期与长期调整如何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