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25)
- 2023(5057)
- 2022(4434)
- 2021(4200)
- 2020(3384)
- 2019(7355)
- 2018(7530)
- 2017(13286)
- 2016(7512)
- 2015(8260)
- 2014(7979)
- 2013(7256)
- 2012(6245)
- 2011(5709)
- 2010(5734)
- 2009(5400)
- 2008(5049)
- 2007(4687)
- 2006(4099)
- 2005(3527)
- 学科
- 济(19102)
- 经济(19077)
- 管理(19071)
- 业(16331)
- 企(13710)
- 企业(13710)
- 农(7812)
- 中国(6626)
- 学(6546)
- 财(6385)
- 业经(5973)
- 理论(5910)
- 方法(5836)
- 制(5194)
- 教学(5096)
- 农业(5038)
- 贸(4842)
- 贸易(4838)
- 教育(4792)
- 易(4691)
- 地方(4591)
- 务(4306)
- 财务(4288)
- 财务管理(4268)
- 数学(4199)
- 数学方法(4072)
- 银(4070)
- 银行(4063)
- 和(4025)
- 企业财务(3896)
- 机构
- 学院(92959)
- 大学(87234)
- 管理(30655)
- 济(28795)
- 研究(28660)
- 经济(27873)
- 理学(25265)
- 理学院(24972)
- 管理学(24304)
- 管理学院(24142)
- 中国(22710)
- 科学(19539)
- 京(19184)
- 江(16014)
- 财(15080)
- 农(15036)
- 所(14888)
- 业大(14469)
- 中心(13831)
- 技术(13644)
- 范(13591)
- 师范(13442)
- 州(13326)
- 研究所(13233)
- 职业(12466)
- 北京(12412)
- 院(11696)
- 财经(11286)
- 省(11264)
- 农业(11086)
- 基金
- 项目(58419)
- 研究(45920)
- 科学(43799)
- 基金(37592)
- 家(33224)
- 国家(32904)
- 科学基金(27056)
- 省(25489)
- 社会(25122)
- 社会科(23525)
- 社会科学(23520)
- 教育(22100)
- 编号(21749)
- 划(20533)
- 基金项目(19543)
- 成果(17361)
- 自然(17316)
- 自然科(16825)
- 自然科学(16822)
- 自然科学基金(16479)
- 课题(15644)
- 资助(15280)
- 年(14118)
- 重点(13788)
- 发(13184)
- 项目编号(12784)
- 创(12257)
- 性(12061)
- 科研(11366)
- 创新(11297)
共检索到145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景波 邵天杰 侯雨乐 吕晓虎 董治宝
为了查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水分来源等问题,于2009年5月大沙山区进行了15个5 m深钻孔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干沙层分布深度比降水较多地区干沙层分布深度大,湿沙层含水量比降水多的地区低,指示该区的湿沙层含水量一般小于2%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正常现象。该区沙层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存在,并具有向下运移的特点,表明完全有可能成为湖水和地下水的来源之一。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空间差异明显,洼地含水量最高与平地含水量较高,是大气降水向地下入渗的渠道。高大沙山区厚度小的干沙层的存在表明该区沙层水分受蒸发作用影响深度小,这能够有力促进大气降水通过入渗转化为地下水,这是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郑刚
旅游地生命周期是旅游地演变的基本规律,在国内关于沙漠旅游区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的生命周期演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历年游客人数,利用拟合度最优的模型预测了2011—2013年的游客量。研究认为:现在其处于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建议下一阶段的工作为丰富旅游项目,改善设施,扩大宣传,使景区向发展阶段迈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文晓 王振亭
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典型高大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辨率30 m的Landsat 8多光谱遥感影像和DEM数字高程图像,经过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几何精纠正等过程,利用ArcMap空间分析功能,探索各形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从沙漠中心到边缘,沙丘数量逐渐减少,沙丘高度逐渐升高,沙丘间距逐渐增大,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和最大沙丘波长均呈正态分布,沿脊线的波长和最小沙丘波长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沿脊线的波高符合Weibull分布;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及距沙漠中心的距离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受该区域气流场特征和沙物质丰富程度所控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雅娟 贾志清
2009 年秋季( 9 月份) 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绿洲 - 荒漠过渡带,选择栽植 2,5,10,20 和 30 年的人工梭梭林,测定 20,30,50,100,150 和 200 cm 土深的土壤含水量,应用稳定氧同位素方法研究人工梭梭林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 梭梭林 20 ~ 30 cm 土层含水量显著高于 150 ~ 200 cm 土层; 土壤浅层的水分来自夏末和秋初的自然降雨; 随林龄增加,梭梭对地下水的利用比例逐渐增加,而对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逐渐降低; 2 年生梭梭依次主要利用 100,20,30,50 和 200 cm 土壤水分,5 年生梭梭依次主要利用地下水以及 200,1...
关键词:
稳定氧同位素 土壤含水量 人工梭梭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金峰 王乃昂 陈红宝 董春雨 张华安
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巴丹吉林沙漠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争议,关于其面积大小属于中国第三大沙漠还是第二大沙漠存在颇多分歧。根据巴丹吉林沙漠相关领域研究新成果和2009年野外考察取得的相关数据资料,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了确定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结合RS、GIS和GPS技术方法重新对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雅布赖盐湖与雅布赖山之西北,宗乃山、省道S218公路之西,黑河正义峡出山口、弱水东岸至古日乃湖之东,横跨5个经度,东西长约442 km;合黎山、北大山、黑山头之北,拐子湖、古居延泽之南,纵贯3个纬度,南北宽约354 km。地域范围位于39°04′15″N~42°12′23″N,99°23′18″E~104°34′02″E,面积为5.2162万km2,应系我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大沙漠。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范围 面积 遥感 沙漠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文峰 王乃昂 赵力强 宁凯 张洵赫 孙杰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2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3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4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水热交换 蒸发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黄银洲 李宏宇 路俊伟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多云—阴天—降水"的顺序,陆面与湖面的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日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逆辐射则逐渐增大。湖面长波辐射亦随这一天气变化顺序逐渐增大,暗示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作用对湖水表面温度皆有影响。非降水天气时,陆面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主要部分。云和降水皆会直接影响陆面的能量分配,感热通量一般随云量的增加而减小,潜热通量则逐渐增大。湖面典型晴天的午后存在逆温现象,然降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洋 王乃昂 叶宜好 张洵赫
对3个典型沙漠景区2006—2010年各月游客接待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景区的月接待比例的离散程度。从旅游气候舒适度、闲暇时间、旅游审美等角度分析了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变动的原因。利用沙坡头和巴丹吉林的各省客源比例数据,对两景区的客源市场集中度进行计算,并进一步计算客源市场比例同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如下结论:①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明显,而且越偏向自然的景区季节性越明显;②气候舒适度是沙漠客流的必要条件,对客流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③沙漠旅游景区的客源集中度较高,与沙坡头客源集中度相关性最密切的是地理距离因素,与巴丹吉林最密切的是经济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宝敏 李智勇
以森林历史、生态学、气候学、沙漠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综合研究森林、蒸散、气候、沙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森林、蒸散、气候、沙漠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因人为活动造成的中国森林的大面积减少 ,首先引起陆相蒸散量的降低 ,进而使中国北部气候逐渐趋于干旱化 ,最终表现为沙漠的扩张。 4 0 0 0年间 ,我国森林覆盖率由 6 0 %减至 12 .5 % ,作为主要原因使全国总年蒸散量减少 14 6mm ,全国平均降水量减少约 2 0 0mm ,沙漠化面积由占国土的 10 %扩大到 17.6 %。森林与沙漠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两极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连通两者联系的中介是水。中国从根本上防治沙...
关键词:
森林变迁 蒸散 降水 沙漠化 云根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永梅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等手段,重点研究了从唐朝中后叶至今毛乌素沙漠的沙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除了元朝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沙漠固定外,其他朝代和现在的气候条件均有利于该地区的沙化;毛乌素地区在唐宋及明朝时期,是抗击外掳的军事要地,军垦、农垦严重,此外战争的践踏及土地的撩荒促进了该地区的沙化;从清代开始我国人口开始膨胀,从外地迁往该地的人口较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繁重的人口承载加重了该地区的垦殖、过牧和樵采,进而促进了该区的沙化。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沙漠化 沙化历史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阳
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的以色列,60%以上的领土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荒漠,自然条件严酷。因此,以色列的农业,有典型的沙漠农业特色。数十年来,依靠管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以色列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生产年出口8亿美元左右的产品,为许多国家发展沙漠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静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西迁进程的发展,我国西北多省区纷纷在沙漠边缘地区建立各种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成为拉动西北地方GDP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了沙漠污染的源头。在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各类企业在没有建立排污设施或排污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大量向沙漠地区排放工业污染物,导致被誉为"地球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