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09)
- 2023(11962)
- 2022(10350)
- 2021(9815)
- 2020(7969)
- 2019(18508)
- 2018(18213)
- 2017(34383)
- 2016(18938)
- 2015(21154)
- 2014(21016)
- 2013(20543)
- 2012(18659)
- 2011(16738)
- 2010(16473)
- 2009(14809)
- 2008(14081)
- 2007(12232)
- 2006(10519)
- 2005(8869)
- 学科
- 济(70582)
- 经济(70513)
- 管理(49826)
- 业(47253)
- 企(39080)
- 企业(39080)
- 方法(32908)
- 数学(28407)
- 数学方法(28003)
- 农(20339)
- 中国(18339)
- 学(17859)
- 业经(17228)
- 地方(16638)
- 财(16021)
- 农业(13956)
- 理论(12852)
- 制(11995)
- 和(11914)
- 贸(11739)
- 贸易(11731)
- 环境(11567)
- 易(11364)
- 技术(11098)
- 教育(10395)
- 务(10099)
- 财务(10036)
- 财务管理(10019)
- 划(9823)
- 银(9764)
- 机构
- 大学(260823)
- 学院(260314)
- 管理(103389)
- 济(93938)
- 经济(91672)
- 理学(90450)
- 理学院(89391)
- 研究(88100)
- 管理学(87561)
- 管理学院(87101)
- 中国(62615)
- 科学(59802)
- 京(56499)
- 农(46659)
- 所(44999)
- 业大(44596)
- 研究所(41752)
- 财(41106)
- 中心(39454)
- 江(37111)
- 农业(36312)
- 北京(35838)
- 范(35690)
- 师范(35326)
- 财经(33587)
- 院(33276)
- 经(30594)
- 州(30518)
- 技术(29778)
- 师范大学(28526)
- 基金
- 项目(190795)
- 科学(147786)
- 研究(137010)
- 基金(135617)
- 家(120314)
- 国家(119288)
- 科学基金(100969)
- 社会(82343)
- 社会科(77803)
- 社会科学(77781)
- 省(76288)
- 基金项目(72865)
- 自然(67895)
- 自然科(66238)
- 自然科学(66224)
- 自然科学基金(64986)
- 划(64266)
- 教育(62546)
- 编号(56334)
- 资助(55524)
- 成果(44828)
- 重点(43037)
- 发(40954)
- 部(40109)
- 课题(39326)
- 创(39266)
- 科研(36887)
- 创新(36554)
- 计划(35925)
- 大学(34878)
共检索到365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峰 石军南 张丹华 吴疆
基于巴东县国有林场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采用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函数(Weibull)、正态分布函数、伽玛分布函数及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林分的直径分布,并结合卡方(λ2)检验,试图建立能够准确描述人工针叶同龄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的函数和参数,再通过建立的分布函数预测和分析林分径阶株数分布。结果表明:4种分布函数拟合林分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Weibull分布明显优于其余3种分布函数,用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最好,精度高,能很好地描述针叶同龄混交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Weibull分布函数参数a=5.0、b=12.132 3、c=1.821 3时,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人工针叶同龄混交林林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梦弢 亢新刚 郭韦韦 孟京辉 杨英军
【目的】选择能够正确拟合经过采伐后的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模型。【方法】以长白山12块经过2~3次采伐的云冷杉过伐林固定样地数据为依据,分别运用负指数、三参数Weibull、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云冷杉混交林的直径分布。【结果】12块样地密度为535~1 035株/hm2,平均胸径变化不大,在20.1~23.9cm;所有样地直径分布偏度为正。除1号、7号样地的直径结构用负指数模型效果较好,2号、4号样地用三参数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外,其余样地均适合用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结论】3种分布模型中,负指数模型拟合近似"反J"型曲线时效果较好,而限定混合We...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巢林 洪滔 林卓 刘艳艳 廖陈辉 林兴平 吴承祯
以中亚热带杉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偏度、峰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杉阔混交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Logistic分布、负指数分布等6种概率密度函数对杉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χ2检验法来检验6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林分平均胸径为14.2 cm,在5.2~40 cm之间变动,径阶分布范围不大;林分直径分布曲线为左偏态,中小径阶林木株数居多数;林分直径主要分布在6~28 cm径阶,株数累积百分比高达90%以上;6种分布函数中,以Logisti c分布函数模拟杉阔混交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金池 严铭海 黄清麟 黄如楚 郑群瑞
[目的]研究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和各亚层)的直径分布,揭示其直径分布特征,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基于10块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对各样地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利用峰度和偏度系数描述直径分布图形特征,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和Meyer负指数函数拟合各样地各林层直径分布,用卡方检验法检验拟合效果,并选择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样地直径分布图,分析林分直径分布特征。[结果]有5块样地的第Ⅰ亚层服从正态分布,但所有样地全林和第Ⅱ亚层的直径分布均呈反J形且不服从正态分布。所有样地全林和各亚层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有7块样地的全林峰度系数小于0,大多数样地全林的偏度系数及峰度系数绝对值介于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之间。Weibull分布函数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全林、第Ⅰ亚层、第Ⅱ亚层的卡方检验通过率分别为80%、100%、70%;Meyer负指数函数对第Ⅱ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而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第Ⅰ亚层的通过率仅为10%,但第Ⅱ亚层的通过率达100%。[结论]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各林层的直径分布差异显著,第Ⅰ亚层倾向于正态分布,全林和第Ⅱ亚层的直径分布均呈反J形且都不服从正态分布;从第Ⅱ亚层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表现出由负指数分布向正态分布过渡的趋势。所有样地各林层的直径分布曲线均为右偏,大多数样地的全林直径分布曲线呈低峰态。Weibull分布函数对全林和第Ⅰ亚层的拟合效果较好,而Meyer负指数函数则适用于拟合第Ⅱ亚层直径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志明 苏声欣 钟智昕 唐盛林 林谦佑
柳杉人工林于24年生时,经不同带宽之行列疏伐处理后,疏伐带栽植扁柏、红桧、台湾杉、香杉4种林木,历经21 a后,目前之成活率,不同带宽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但树种间成活率差异显著,以台湾杉最高59%,香杉最低31%。而其胸径和树高之生长,不同疏伐带间部分树种之胸径、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树种间胸径、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保留带之柳杉胸径、树高之生长明显大于对照区,而材积现存量则对照区仍大于疏伐区。在定期平均生长方面,胸径生长在疏伐13 a后,疏伐效果已减缓;而材积生长则在疏伐7 a后即明显超越对照区。行列疏伐保留带之留存木,在疏伐后6 a间,有较严重之风害,因此建议未来进行疏伐时,留存带应该扩大宽度...
关键词:
柳杉 行列疏伐 复层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生 陈晓鸣 杨子祥 刘娟 王健敏 陈航
采用Licor-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人工混交林中云南松、华山松光合作用对光、CO2浓度的响应曲线,阐述了云南松、华山松光合作用对光和CO2浓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云南松、华山松光合速率随光强或CO2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均可用非直角双曲线拟合,并得出一些光合响应特征参数,两树种间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智慧 李志洪 薛春泉 刘凯昌 罗勇
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基础,采用固定样地连续观测的方法对南亚热带典型针阔混交林进行调查,并利用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对固定样地内乔木树种5年(2007~2012年)的直径分布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乔木层树种比较丰富,共出现22个树种,以红锥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木荷、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2012年的调查结果中,新出现的物种主要有鼠刺、黎蒴以及乌桕等。5年间,群落的径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林分中小径级的林木占多数,群落中幼树充足,自然更新良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说明研究区域群落物种组成和大小结构比较稳定,群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各固定样地内直径分布曲线均呈左偏,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飞 陈永瑞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关键词:
小流域,马尾松阔叶林,矿质营养,循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思婧 丁山 庞春梅 郑枭 王通 余树全
[目的]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是中亚热带森林主要构成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树种之一。研究自然状态下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森林群落中细叶青冈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动态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该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细叶青冈种群发展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 (100 m×100 m)固定监测样地2012和2017年2期调查数据,从种群数量特征、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细叶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12—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个体从276株增加到291株,死亡个体共25株,新增个体共40株,种群年增长率为1.06%。种群平均胸径从10.65 cm增加到10.82 cm,胸高断面积从4.71 m~2·hm~(-2)增加到5.15 m~2·hm~(-2)。(2)细叶青冈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种群结构稳定。(3)细叶青冈种群新增与死亡个体集中分布在幼苗幼树阶段(Ⅰ~Ⅱ龄级),且随龄级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4)细叶青冈整体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转为随机分布。相比2012年,2017年幼苗聚集强度有所减弱,幼树、中树聚集强度稍有增强。(5)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均在小尺度表现为正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过渡到无相关或负相关,2017年除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外,其余生长阶段间的空间正相关稍有增强。[结论]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细叶青冈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在小尺度空间呈正关联,体现细叶青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5 a间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显著,幼龄个体因聚集分布受密度制约而竞争激烈。为维持种群的长期稳定,必要时可分阶段进行人工调控。图4表1参2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紫玥 李俊杰 孙海龙 陈美晴 李爽 向玮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叶树种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3个树种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该地区显著限制其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并用层次分割法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宽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红松和臭冷杉的径向生长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生长季初期气温正相关;鱼鳞云杉的树轮宽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与秋冬季节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的整体相关性较低。3个树种均受到上一年气候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3个主要针叶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负相关性呈增强趋势。3月平均气温对红松的贡献率最高,为34.56%,4月最低气温对臭冷杉的贡献率最高,为22.29%,对鱼鳞云杉的贡献率为60.89%。【结论】层次分割分析法能够有效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生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可为制定该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方付建 苏祖勤
[目的/意义]为分析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实践样态、理论意义与现实问题,以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改革样本。[方法/过程]以湖北巴东县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为分析对象,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分析表明,巴东县利用信息技术构造一站式服务,进行涉农公共服务部门、功能和资源整合,建立跨部门、跨边界协作供给网络是整体性治理的有效尝试。但从整体性治理理论追求和政策主张看,巴东县农村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振宇 刘方春 马丙尧 董海凤 马海林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内分别选择3株刺槐和绒毛白蜡标准木,在距离这6株标准木树干水平方向0~50,50~100,100~150,150~200和200~250 cm这5个距离范围内,按0~20,20~40和40~60 cm将土壤分为3个垂直层次,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分别获取根样,研究刺槐和绒毛白蜡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细根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这2种林木的根系构成以大于5 mm的粗根为主,绒毛白蜡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绒毛白蜡和刺槐根系在0~20 cm土层中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59.8%和83.6%;绒毛白蜡的0~2,2~5和大于5 mm径级根系的水平分布距离均明显大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海燕 莫晓勇 梅嘉仪 刘丽婷
【目的】研究桉树人工混交林中各树种的生长状况、蓄积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探索适于桉树生长的最佳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选择尾巨桉(DH32-29)分别与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混交的试验林和桉树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并在各样地四角以及中心设5个土壤采样点,采集表层0~20 cm的土壤,测定试验林地土壤pH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含量。【结果】(1)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均可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马占相思>团花>湿加松;4个林分间桉树胸径存在显著差异,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团花和马占相思的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平均单株材积皆大于同一林分内的桉树,而湿加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平均单株材积均远小于同一林分内的桉树。(3)各类型混交林中,桉树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小为桉树湿加松混交林>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桉树团花混交林,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小为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总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则以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最大,桉树团花混交林次之。(4)桉树与团花混交后,林地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林地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桉树与湿加松混交后,林地仅土壤pH和全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结论】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最好,林分整体蓄积最大,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林分质量最好,林分结构最稳定。
关键词:
尾巨桉 混交林 林分生长 土壤养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纯 李耀翔 孟永斌 王晨
【目的】间伐改变林分环境,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处理12 a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空间变化特征,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ring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种不同强度(16.7%、25.5%、34.4%、49.6%、59.9%)间伐12 a后林木的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与49.6%间伐强度的落叶松径级呈正态分布,而16.7%、25.5%和59.9%间伐强度使径级分布曲线偏离正态性。49.6%与59.9%间伐强度样地的白桦径级分布曲线明显右移,且径级频率分布更均匀。2)对照样地中,全林分及各树种在0~4 m尺度呈积聚现象。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全林分及各树种的聚集强度均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间伐强度为49.6%样地的0~20 m尺度无聚集分布现象,此时各尺度均为随机分布,竞争压力较小。3)对照、16.7%及34.4%间伐强度样地的小径级落叶松与中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存在生态位上的竞争,群落结构不稳定。而25.5%、49.6%、59.9%间伐强度样地的中小径级落叶松之间主要表现为不相关。所有样地的中、大径级落叶松主要表现为不相关。4)落叶松与白桦的种间关联性以不相关为主,这是两树种在此稳定生存的重要原因。【结论】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49.6%间伐强度可使大兴安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林分结构优化,减少种内及种间竞争,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