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48)
2023(21055)
2022(17871)
2021(16510)
2020(13513)
2019(30986)
2018(30471)
2017(57918)
2016(31352)
2015(35040)
2014(35019)
2013(34282)
2012(31836)
2011(28807)
2010(28885)
2009(26401)
2008(25458)
2007(22407)
2006(19825)
2005(17802)
作者
(91318)
(76209)
(75417)
(71815)
(48466)
(36500)
(34340)
(29875)
(28964)
(27082)
(25908)
(25806)
(24227)
(24063)
(23479)
(23380)
(22533)
(22244)
(21816)
(21812)
(19027)
(18781)
(18450)
(17445)
(17163)
(16908)
(16743)
(16636)
(15383)
(14954)
学科
(141953)
经济(141825)
管理(89444)
(85838)
(69047)
企业(69047)
方法(57215)
数学(49646)
数学方法(49035)
中国(38263)
(37218)
地方(33509)
业经(30857)
(30789)
(29082)
农业(25873)
(23299)
技术(23072)
(23071)
贸易(23055)
(22262)
环境(21474)
理论(21366)
(20154)
(20064)
(20024)
金融(20019)
银行(20004)
(19242)
(18865)
机构
学院(448076)
大学(447873)
(185818)
经济(181918)
管理(173421)
研究(157089)
理学(149775)
理学院(148040)
管理学(145370)
管理学院(144566)
中国(115796)
科学(96417)
(96121)
(82270)
(79322)
(73946)
研究所(72193)
中心(70597)
业大(66724)
(66314)
财经(65939)
(61040)
北京(60930)
师范(60444)
(60011)
农业(57505)
(57305)
经济学(56294)
(53416)
经济学院(50486)
基金
项目(306069)
科学(241355)
研究(223964)
基金(221127)
(193559)
国家(191943)
科学基金(164620)
社会(142080)
社会科(134727)
社会科学(134691)
(119568)
基金项目(116605)
自然(106067)
教育(103858)
自然科(103594)
自然科学(103573)
自然科学基金(101706)
(100897)
编号(90991)
资助(90769)
成果(73468)
重点(69354)
(68500)
(67531)
课题(63477)
(63445)
创新(59247)
国家社会(58874)
科研(57968)
教育部(57893)
期刊
(208203)
经济(208203)
研究(134509)
中国(89165)
学报(70739)
(67413)
科学(65862)
管理(64827)
(61252)
大学(54103)
教育(53794)
学学(50893)
农业(46933)
技术(42547)
(38641)
金融(38641)
经济研究(33729)
业经(33407)
财经(32371)
(27907)
问题(26690)
(24267)
技术经济(23423)
图书(22477)
科技(21717)
统计(20553)
资源(20350)
(20343)
(20027)
理论(19986)
共检索到668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理论研究表明,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应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当地区要素禀赋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自主创新将有利于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否则应选择模仿性技术进步路径。考虑到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所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呈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1998-2016年的中国省级宏观数据,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分别考察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构筑了技术进步选择中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为各地区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家旗  茹少峰  
在众多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寻找出主要因素是本文研究的问题。依据文献梳理和经济增长理论找到了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21个因素;基于2000—2017年西部地区数据,分别运用Lasso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变量稀释优化选取和影响程度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因素依次为第二产业增加值、物质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和资源消耗;而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阻碍作用。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基于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坚持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原则,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振华   江金启  
利用全国1869个县域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测度并描述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指数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域差异,障碍因素诊断发现创新相较于其他四个维度障碍度的比例较大。第二,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县域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技术进步偏向在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加快促进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发生由劳动偏向型向资本偏向型的转变,并进而增加县域创新产出来显著推动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应继续强化数字赋能,引导资本更多向县域流动,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施凤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方面入手,在每一方面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描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东、中、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特点,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刚  刘慧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且"西高东低"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区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的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春超  姚义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凤阁  梁珈源  汪晓梅  张德华  
文章选取2011—2018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GPCA模型、GML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支持技术进步,间接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且长期中介效应占比高于短期;数字金融对邻近区域技术进步具有负向影响;数字金融对邻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期影响为促进效应,而长期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坚持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加强数字金融服务对技术进步的支持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费清  江生忠  丁宁  
使用面板GMM方法,对我国322个地级行政单位2007-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保险保障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但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结论;同时,农业技术与农业保险的协同效应并没有在保障农民收入方面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区域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应强化技术与保障两种工具之间的协同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光谱  
文章利用1995年到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的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信贷数量的扩张,而东部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琴  
本文运用2008-2013年相关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各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在逐年增加,且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各地区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拉动效果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牛亚丽  
当前国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我国各省份流通业增加值、流通业从业人员数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进行区域性差异测度,可以发现,我国流通业增加值总量及其GDP贡献率、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及其就业贡献率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阶梯型区域发展特征,但从长期看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本文进一步对流通业区域性差异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都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区域差异性。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较其他两个地区更高,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东部地区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中、西部地区由于较为偏僻闭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相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更为开放,较高的开放程度使得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业的带动作用比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鸿  王崇光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不期望全方位研究和揭示这些原因,仅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作一分析研究。从结果看,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说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从政策因素看,由于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度差异等,并进而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东西部差距,显然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由于马太效应和不可逆效应,必须给予西部更加特殊的政策,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文陆  张正河  王英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运用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探讨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形”而是“S形”发展的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杰  王宏伟  李平  
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目前,我国科技进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区域间科技进步水平差异较大,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挑战。鉴于此,论文采用新的方法分别对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下的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2003年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3%的速度下降。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以年均2.1%的速率下滑,而技术效率年均1.2%的下降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在提升科技进步水平的同时,需要注重区域间的科技进步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