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7)
2023(9161)
2022(7741)
2021(7283)
2020(6090)
2019(14273)
2018(13868)
2017(26527)
2016(14600)
2015(16605)
2014(16729)
2013(16892)
2012(16048)
2011(14740)
2010(14926)
2009(14060)
2008(13804)
2007(12756)
2006(11124)
2005(9512)
作者
(43574)
(36666)
(36411)
(35022)
(22988)
(17818)
(16922)
(14466)
(13901)
(12980)
(12332)
(12291)
(11605)
(11558)
(11375)
(11349)
(11256)
(10607)
(10532)
(10415)
(9017)
(8966)
(8934)
(8416)
(8357)
(8344)
(8218)
(8120)
(7539)
(7436)
学科
(63678)
经济(63608)
(38697)
管理(36413)
(30862)
方法(27343)
(26539)
企业(26539)
数学(24011)
数学方法(23752)
农业(20538)
地方(17087)
业经(16304)
中国(15688)
(14259)
(13634)
(12382)
(11412)
贸易(11407)
(11023)
(9421)
(9013)
(9002)
银行(8984)
(8754)
金融(8751)
理论(8653)
(8535)
环境(8493)
农业经济(8298)
机构
学院(213425)
大学(211387)
(83674)
经济(81588)
管理(79659)
研究(72028)
理学(68547)
理学院(67684)
管理学(66425)
管理学院(66001)
中国(55006)
科学(46126)
(45233)
(44423)
(37745)
(36944)
业大(35037)
中心(34924)
农业(34755)
研究所(33645)
(33568)
(30563)
师范(30276)
财经(29630)
北京(27458)
(26841)
(26668)
(25426)
经济学(25184)
(24604)
基金
项目(141951)
科学(110221)
研究(105143)
基金(100657)
(87180)
国家(86351)
科学基金(72981)
社会(65227)
社会科(61275)
社会科学(61255)
(58027)
基金项目(54226)
教育(48089)
(47577)
自然(46343)
自然科(45146)
自然科学(45133)
编号(44708)
自然科学基金(44308)
资助(39820)
成果(36744)
重点(31801)
(31696)
(30908)
课题(30681)
(28881)
科研(27149)
创新(26937)
(26367)
国家社会(26154)
期刊
(98958)
经济(98958)
研究(58972)
(46690)
中国(43129)
学报(35681)
科学(32589)
农业(30795)
(29652)
大学(26690)
学学(25081)
管理(24807)
教育(22271)
(20009)
金融(20009)
业经(19902)
技术(17785)
(14295)
问题(14167)
财经(13890)
经济研究(13439)
(13094)
(11870)
资源(11303)
图书(11113)
农村(10332)
(10332)
技术经济(10209)
理论(10031)
农业经济(9756)
共检索到316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玉良   李咏琴  
以湖南省X村为例进行考察表明,强化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两大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农业合作经营。具体而言,X村通过不同合作社的联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合体“联合社”,在村庄层面建立起更加高效、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治理结构,为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新型农业经营秩序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以联合社为中心,与县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在村级层面整合组建“三社合一”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了为农服务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痼疾,实现了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向产购销一体化组织的拓展。从逻辑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变革经营组织与为农服务组织管理模式重塑农业发展秩序、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产业发展协同性、通过强化组织功能匹配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玉良   李咏琴  
以湖南省X村为例进行考察表明,强化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两大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农业合作经营。具体而言,X村通过不同合作社的联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合体“联合社”,在村庄层面建立起更加高效、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治理结构,为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新型农业经营秩序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以联合社为中心,与县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在村级层面整合组建“三社合一”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了为农服务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痼疾,实现了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向产购销一体化组织的拓展。从逻辑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变革经营组织与为农服务组织管理模式重塑农业发展秩序、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产业发展协同性、通过强化组织功能匹配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磊  
传统村落是一种极为敏感和特殊的遗存资源类型。一方面,地域开发需要借助其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来提升形象内涵;另一方面,开发过程需要时刻秉持和监控保护与开发的优先级。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如何在历史地位突出、遗存破损严重、史证信息缺乏、干扰因素众多的复杂背景下,精准提炼出最富代表性的风貌特质,重要而紧迫。研究围绕原型辨识的概念,通过对原型基本属性、发散模式、要素关联等细节的分析和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益于检验既有开发准适度及后续调整深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磊  
传统村落是一种极为敏感和特殊的遗存资源类型。一方面,地域开发需要借助其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来提升形象内涵;另一方面,开发过程需要时刻秉持和监控保护与开发的优先级。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如何在历史地位突出、遗存破损严重、史证信息缺乏、干扰因素众多的复杂背景下,精准提炼出最富代表性的风貌特质,重要而紧迫。研究围绕原型辨识的概念,通过对原型基本属性、发散模式、要素关联等细节的分析和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益于检验既有开发准适度及后续调整深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阳  
村级政治运转的派性逻辑是乡村治理低效的根源。"向内人情"催生"派性逻辑",村级政治陷入宗族派系掌控之中。为此展开的复杂化制度安排却束缚了治理活力,造成"制度过载"格局。村庄官僚通过"策略规避"逃脱制度制约,继续依据"向内人情"机制为"自己人"服务。向内人情→派性逻辑→制度过载→策略规避的循环系统构造了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体系。村级政治派性逻辑的一个社会后果便是产生了"投机型经纪"这一新经纪类型,"投机型经纪"又反过来成为派性逻辑的制造者和推行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抑制与消灭"投机型经纪"是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路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秦月乔  刘西川  
基于5省15个县160个样本村的调研数据,本文采用DEA和Tobit模型考察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作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重要制度内容,成员入股、民主管理、微型金融运营方式和政府支持在影响因素分析中被给予了足够重视。研究发现:(1)样本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技术效率普遍不高,且省际差异较大,纯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规模效率偏低是导致技术效率不高的原因;(2)理事会成员入股比例对组织效率起到关键性作用。(3)灵活的还款制度以及小额贷款能够有效提高互助资金组织效率。(4)政府增股配股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亚丁  杨秀文  
制度供给不足、主动型参与的缺失和以利益得失为出发点的参与态度,使得村级预算的村民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相当低,且效果不明显。无论是制度激励,还是效率激励,对于促进村民的预算参与均有效,但不同村民对不同激励措施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强化村级预算民主的路径选择上应就不同村民的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