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86)
- 2023(4100)
- 2022(3249)
- 2021(2814)
- 2020(2326)
- 2019(5132)
- 2018(5221)
- 2017(9789)
- 2016(5563)
- 2015(5829)
- 2014(5606)
- 2013(5762)
- 2012(5627)
- 2011(5068)
- 2010(4986)
- 2009(4056)
- 2008(3865)
- 2007(3523)
- 2006(3064)
- 2005(2685)
- 学科
- 济(20722)
- 经济(20715)
- 管理(13958)
- 业(10395)
- 学(10323)
- 环境(9604)
- 企(8267)
- 企业(8267)
- 方法(7816)
- 数学(7038)
- 数学方法(6953)
- 农(5212)
- 中国(5181)
- 财(5132)
- 结构(5060)
- 地方(4961)
- 生态(4845)
- 划(4619)
- 资源(4450)
- 产业(4347)
- 制(4265)
- 和(4193)
- 业经(3934)
- 规划(3664)
- 环境规划(3609)
- 税(3572)
- 体(3420)
- 农业(3390)
- 森(3377)
- 森林(3376)
- 机构
- 大学(78235)
- 学院(77657)
- 研究(32932)
- 济(28821)
- 经济(28238)
- 管理(25344)
- 科学(25074)
- 中国(23268)
- 理学(21908)
- 理学院(21538)
- 农(21222)
- 管理学(20890)
- 管理学院(20774)
- 所(18453)
- 业大(18171)
- 京(18021)
- 研究所(17466)
- 农业(16513)
- 中心(14353)
- 院(13039)
- 省(12368)
- 财(12330)
- 江(12145)
- 室(11968)
- 北京(11579)
- 实验(11359)
- 农业大学(10897)
- 实验室(10874)
- 科学院(10572)
- 研究院(10555)
- 基金
- 项目(60060)
- 科学(46022)
- 基金(43809)
- 家(42075)
- 国家(41844)
- 研究(36760)
- 科学基金(33807)
- 自然(24793)
- 自然科(24081)
- 自然科学(24073)
- 省(23987)
- 自然科学基金(23650)
- 基金项目(23582)
- 社会(22073)
- 社会科(21000)
- 社会科学(20994)
- 划(20965)
- 资助(17455)
- 教育(15748)
- 重点(15120)
- 计划(14229)
- 发(13794)
- 科技(13789)
- 科研(12625)
- 编号(12611)
- 部(12181)
- 创(11640)
- 专项(11241)
- 创新(11159)
- 大学(9913)
共检索到110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贵 徐干君 白明 张冲
【目的】针叶林与阔叶林构成了森林类型主体,研究二者的林分结构特征和碳汇功能差异对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巫山针叶林与阔叶林森林为研究对象,共142块乔木林样地(针叶林70块,阔叶林72块),调查分析样地内乔灌草的群落结构特征,计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碳储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立地环境、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碳汇功能的响应关系。【结果】1)针叶林内共有乔木30种,隶属于28科30属,灌木16科20属20种,草本15科21属21种。阔叶林内共有乔木36种,隶属于30科36属,灌木16科21属21种,草本17科19属19种。乔木层中,针叶林和阔叶林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群落结构对森林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2.466,平均影响系数为0.352,在群落结构特征的7个观测变量中,对森林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胸径(0.832);物种多样性对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0.859,平均影响系数为0.215,对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因子是优势度指数(0.32);立地环境对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2.253,平均影响系数为0.563,对森林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立地因子是海拔(0.753)。对碳汇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立地环境;3)在巫山,针叶林林分收获固定的碳是阔叶林的2.50倍,即针叶林的碳汇功能是阔叶林的2.50倍。【结论】本研究以巫山大量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南方针叶林、阔叶林的乔灌草植物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立地环境、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量化因子对碳汇功能的影响系数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可为南方针叶林、阔叶林的碳汇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建议开展不同树种组成的针叶林、阔叶林林木生长长期监测,加强森林质量提升,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余新晓 岳永杰 李金海 张国桢 刘松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思玉 郑世群
分析了福建省龙岩市笔架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植物 186种 ,隶属于 75个科 132属 ,物种种类丰富 ,是由多个种群共建的群落。在水平空间上 ,8个可能的共建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 ;在垂直空间上层次分化明显 ,在群落垂直结构的 5个层次中 ,乔木层第 2亚层除物种丰富度外 ,其他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标在各层次中是最大的 ;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分居第 2位 ,群落均匀度则居第 3位 ;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居第 1位 ,但群落均匀度最小 ;乔木层第 1亚层除群落均匀度居第 2位外 ,其他指标均最小 ;藤本的物...
关键词:
笔架山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简敏菲 刘琪璟 梁跃龙 唐培荣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典型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群落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科属组成,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科,优势树种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物种数量特征采用重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5个样地中,胸径≥3 cm的个体密度1 808株.hm-2,群落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11.5 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林木平均径阶为14.2 cm,树种水平分布不均。许多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处于过老与更新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乔沙沙 周永娜 刘晋仙 景炬辉 贾彤 李毳 杨欣 柴宝峰
【目的】分析环境与空间因素在寒温性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帝山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Lp)、青杄林(Pw)以及油松林(Pt)4个土壤细菌群落(LpMC1、LpMC2、PwMC和PtMC)的结构,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森林类型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在该区域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雪芬 韩有志 张莉 卢雅娟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 m2,平均为60.07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 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 cm,高度在20~30 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 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巩合德 张一平 刘玉洪 杨国平 鲁志云 卢华正
为了评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选择哀牢山典型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了林冠层对1 a中共144次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观测期间降水总量为1 707.8 mm,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 421.8,15.4和270.6 mm,穿透雨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83.3%,0.9%和15.8%。总降雨量大于3.7 mm时才观测到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漏斗"状的林冠结构和持续的降雨,均可造成穿透雨量大于林外大气总降水量,而树木较大分枝角度和较多附生物,可能使有些胸径和冠幅较大树木的树干茎流量反而更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明勋 何坤益 徐震骐 陈沈佑
台湾目前对于阔叶树种的生长轮少有研究,尤其对于天然阔叶林的生长趋势与模型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许多资料仍相当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将针对台湾中部地区的典型暖温带阔叶林进行生长轮的研究与探讨。神木溪保护林于2003年已设置完成18个长期观察的森林动态样区,本研究采用第13~18共6个样区内所有胸径大于6 cm之阔叶树,依据林分特征调查结果,钻取大于6 cm胸径林木,钻取高度约在胸径位置,共取得22科33属39种合计448支树芯。年轮分析运用实体显微镜配合CCD拍摄,目视各树种内年轮的变异,并加以分类,作为年轮目视判视与计数年轮的依据,并用Velmax系统量测年轮宽度,应用树冠级模式(CCM)、定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守彦 刘万德 郭忠玲 王梦君
以长白山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恢复时期(恢复20年、30年、70年和原始林)红松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70年的群落中乔木科、属、种特征与原始林相同,而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度分布曲线也显示了相同的特征。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中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分布形式相同,但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不同,并且缺少大径级和较高的树木。恢复30年的群落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恢复7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无显著差异,草本物种丰富度在原始林中最高。乔木Shannon-Wie...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青 丁晖 方炎明 陈晓 徐海根 李蒙 徐鲜钧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马友鑫 刘玉洪 尹利伟
该文利用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的小气候实际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林窗小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由于受太阳辐射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影响 ,林窗的小气候要素存在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动态位移和要素的空间不对称分布 ,林窗不同区域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的现象 .这将导致林窗的环境异质性差异 ,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物种群分布等 ,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
关键词:
林窗 小气候要素 空间分布 常绿阔叶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枭 王通 庞春梅 宋思婧 丁山 余树全
【目的】明确1996—2017年气候变化对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胸径(D_(BH))≥10 cm的植株]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25个400 m~2样地进行调查,使用2期(1996年和2017年)调查数据和天目山1996—2017年气象数据,对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1)乔木层树种生活型组成发生变化,常绿树种的株数占比从17.5%提高至35.5%,提高了102.9%,落叶树种的株数占比从82.5%下降至64.5%,下降了21.8%。群落外貌已悄然发生变化。(2)乔木层树种更替剧烈,整体退出4科6属8种,进入1科3属4种,退出和进入树种变幅达27.3%。稀有种和偶见种的退出和进入是引起乔木层物种数量变化的原因。(3)乔木层中不同树种的作用发生变化,重要值排前17位优势树种变幅为47.1%,其中,常绿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的重要值从第19位的1.88%增加到第3位的10.36%;常绿树种重要值占比从22.6%提高至36.3%。常绿树种在乔木层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加。(4)乔木层α多样性稍有减少,各类指数降幅为-9.1%~-3.1%。常绿树种α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变幅为-3.0%~51.8%。(5)植物区系趋于热带成分。科的热带成分占比从55.6%提高至58.3%;属的热带成分占比从25.0%提高至30.3%。(6)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群落稳定;小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165.3%,中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45.5%,大径级无明显变化。1996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11种,稳定型树种有1种,衰退型树种有4种。2017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7种,稳定型树种有5种,衰退型树种没发生变化。短毛椴Tilia chingian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香槐Cladrastis wilsonii和色木槭Acer pictum退出增长型,进入稳定型。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hennongii、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交让木和天目槭Acer sinopurpurascens生长潜力增强。【结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动态变化非常显著,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外貌已从落叶树种占据优势向常绿与落叶树种均衡状态演替,生物多样性稍有减少,植物区系趋向于热带成分。表7参39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荣 陈圆圆 骆争荣 丁炳扬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 hm2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 cm的植物共有2 343株死亡,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7.79%,分属于96个物种,占物种总数62.75%。5 a间,新增加的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中共有1 131株,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3.93%。有补员个体的物种共计65种,占物种总数的36.72%。②百山祖5 hm2样地,胸径≥1 cm的所有个体的年死亡率为1.45%,年补员率为0.62%。灌木的年平均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力 高祥阳 齐猛 周侠 杨超 李笑寒 杨圣贺 钱深华 杨永川
【目的】实地调查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CWD)的储量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与粗木质残体相关的物质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球碳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内已建立的2块0.5 hm~2样地为对象,调查并分析样地CWD的储量、类型组成、分解等级、径级分布格局以及地形对CWD储量的影响。【结果】缙云山常绿阔叶林CWD储量为38.42 t·hm~(-2),其中倒木、枯立木、大枯枝和木桩储量分别为27.70,4.91,2.91和2.90 t·hm~(-2),倒木是CWD的主要组成部分; CWD的树种组成与群落优势树种的组成相似,栲占CWD总量的88.44%;从径级分布来看,直径>35 cm的倒木和枯立木是CWD的主体; CWD主要处于分解中后期,中级分解和高级分解CWD的比例分别为63.20%和23.01%;地形对CWD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坡面和山脊CWD储量高于沟谷(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