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3)
2023(6113)
2022(5008)
2021(4732)
2020(4102)
2019(8924)
2018(8340)
2017(16680)
2016(8381)
2015(9114)
2014(8750)
2013(8790)
2012(8113)
2011(7311)
2010(7558)
2009(7741)
2008(6879)
2007(6072)
2006(5389)
2005(5287)
作者
(22209)
(18271)
(18077)
(17375)
(11745)
(8852)
(8323)
(7412)
(6851)
(6513)
(6272)
(6252)
(6057)
(5813)
(5724)
(5639)
(5419)
(5344)
(5266)
(4870)
(4571)
(4520)
(4267)
(4241)
(4216)
(4101)
(3975)
(3705)
(3624)
(3601)
学科
(32432)
经济(32391)
(27788)
(27056)
金融(27056)
(24716)
银行(24709)
管理(24260)
(23835)
(22226)
企业(22226)
中国(17850)
方法(15050)
数学(13438)
数学方法(13371)
(13132)
(11792)
中国金融(11220)
(10828)
保险(10737)
(10173)
财务(10158)
财务管理(10139)
企业财务(9831)
(8289)
(7334)
业经(7160)
地方(6763)
理论(6573)
(6389)
机构
大学(116424)
学院(114256)
(52496)
经济(51485)
管理(45470)
中国(40078)
理学(37992)
理学院(37680)
管理学(37201)
管理学院(36987)
研究(34502)
(30520)
财经(23936)
(22657)
(22416)
金融(22020)
(21842)
(20875)
银行(20044)
中心(19599)
(18706)
经济学(18665)
财经大学(18396)
经济学院(16900)
科学(16896)
人民(16705)
(16345)
(15974)
国人(15770)
中国人(15713)
基金
项目(70950)
科学(56926)
基金(54799)
研究(52849)
(46018)
国家(45629)
科学基金(40542)
社会(36279)
社会科(34513)
社会科学(34506)
基金项目(28311)
(25683)
自然(25313)
自然科(24764)
自然科学(24760)
自然科学基金(24402)
教育(23573)
资助(23369)
(21542)
编号(20707)
成果(17324)
(16495)
国家社会(15605)
重点(15423)
(15112)
教育部(15109)
人文(14857)
(14672)
(14292)
创新(14188)
期刊
(52435)
经济(52435)
研究(40000)
(38323)
金融(38323)
(24300)
中国(21652)
管理(15738)
学报(14413)
科学(13352)
财经(12956)
(12686)
大学(11683)
学学(11176)
(10774)
经济研究(8963)
理论(8233)
实践(7514)
(7514)
技术(7235)
农业(7009)
教育(6561)
业经(6530)
中国金融(6529)
财会(6142)
问题(6005)
国际(5233)
统计(5219)
(5189)
技术经济(5117)
共检索到183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玲  高俊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巨灾风险债券自发行以来所附带的风险收益就远高于同等级传统债券的收益。尽管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已证明"溢价之谜"确实存在,但从传统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解释巨灾风险债券高溢价的成因。本文尝试用行为金融理论分析以获得较合理的解释补充。通过探讨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在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出结论:风险厌恶、固定教育成本、模糊厌恶和羊群效应等行为导致了溢价之谜的出现。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现不仅是对国际巨灾风险债券市场中的高溢价现象进行解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科学发行巨灾风险债券提供了思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阮文娟  黄国良  
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一直是金融界的一个难解之谜。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同样存在。金融界对于这一谜题的探讨,标准金融学从管理费用、流通性等方面予以解释,解释力不强;相比较而言,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更加有说服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昌义  
"风险溢价之谜"在资产定价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Mehra and Prescott(1985)提出这个谜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这个谜却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而Rietz-Barro等将罕见灾难引入资产定价模型,不仅完美地解释了高风险溢价和低无风险利率之谜,而且学者们进一步引入广义预期效用和可变灾难,同时将灾难的解释范围扩展到股票、债券、期权等金融资产的定价和价格波动之谜,解决了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众多宏观金融难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入系统性风险,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有了新的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保国  
实证研究表明,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溢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发行规模和发行政策的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跌幅、中签率等因素对于新股发行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发行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30个交易日内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的判断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聃  王亚平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朝晖  费兆楠  张亮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和杠杆率较大,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和对其可能引发风险的忧虑。如何评估其潜在风险,是学界面临的难题。由于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反映了投资者对其风险的判断,因而可以从金融资产相对于无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角度,实证研究其风险的大小和风险成分。具体地,运用2012—2015年的中国地方债券指数日数据,分析中国地方债风险溢价构成,可探讨中国地方债的风险。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主要为利率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比例很小,因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朝晖  费兆楠  张亮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和杠杆率较大,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和对其可能引发风险的忧虑。如何评估其潜在风险,是学界面临的难题。由于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反映了投资者对其风险的判断,因而可以从金融资产相对于无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角度,实证研究其风险的大小和风险成分。具体地,运用2012—2015年的中国地方债券指数日数据,分析中国地方债风险溢价构成,可探讨中国地方债的风险。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主要为利率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比例很小,因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邱波  许婷婷  谷凯  
我国是巨灾频发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政府承担损失担保的兜底角色。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化解巨灾风险的时机已逐渐成熟。本文从全球巨灾回顾入手,总结了以巨灾债券为主的巨灾风险金融防范多样化手段,并结合实例探讨巨灾债券在我国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楚鹰,刘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延明  吴燕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大型企业倾向于发行巨灾债券来转移、分散巨灾风险,巨灾债券的出现是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结果,在各种保险连结票据及其衍生品中,巨灾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最大。巨灾债券有多种分类方式,巨灾债券发行的市场结构通常由发行人、投资者和SPV组成,巨灾债券的发行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运用巨灾债券转移、分散巨灾风险显然对我国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雪莹  
本文以利率期限结构信息为解释变量,对中期国债的风险溢价建立预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因子和曲度因子对中期国债的月度风险溢价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利用该预测模型建立的模拟债券组合,与市场指数及债券型基金相比,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宝臣  张涵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在全球债券市场排行中紧跟美国和日本债券市场,已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2005年之前,中国债券市场被认为符合预期假说,即长短期债券间不存在风险溢价。由于预期假说假设投资者偏好为风险中性,而实际市场中的投资者偏好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债券市场风险溢价应长期存在。为研究该问题,直接关注零息债券持有期超额收益,力求捕捉风险溢价的时变特性。在Fama-Bliss和CoChrane-Piazzesi溢价预测模型的研究框架下,利用中国远期利率特性,构建远期利率差和远期利率组合两种预测因子。采用两种因子分别对中国债券市场风险溢价进行预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袁象  余思勤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评级机构给予的信用级别与商业银行债券的风险溢价显著相关,且当债券级别越高时,风险溢价越低;当商业银行债券以浮动利率发行时,债券的风险溢价能显著降低。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影响了债券市场上的资金供需情况,当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债券发行方商业银行需要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皮天雷  罗伟卿  
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有效地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本文首先阐释了传统风险管理技术——再保险的微观运作机制,并指出其在面对巨灾风险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而推演出引入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本文以1978~2010年间中国发生的214起地震灾害事故为样本,根据地震损失分布特点并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债券定价原理推算了地震巨灾债券的收益率及价格,从而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结合我国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