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7)
2023(7459)
2022(6316)
2021(5784)
2020(5030)
2019(10899)
2018(10810)
2017(20367)
2016(11440)
2015(12464)
2014(12364)
2013(12235)
2012(11329)
2011(10186)
2010(10421)
2009(9404)
2008(9500)
2007(8393)
2006(7552)
2005(6768)
作者
(34289)
(28706)
(28431)
(27427)
(18245)
(14075)
(13061)
(11014)
(10848)
(10345)
(9998)
(9884)
(9387)
(9054)
(9034)
(8881)
(8687)
(8501)
(8307)
(8248)
(7225)
(7060)
(6912)
(6608)
(6596)
(6481)
(6291)
(6246)
(5829)
(5827)
学科
(43072)
经济(42915)
(29132)
管理(28751)
(24329)
企业(24329)
方法(21009)
数学(16847)
数学方法(16618)
(13056)
(12699)
中国(12210)
(11476)
业经(10819)
(9609)
理论(9132)
农业(8349)
地方(8146)
(8089)
(7463)
银行(7433)
(7138)
(6928)
财务(6913)
财务管理(6899)
(6692)
金融(6691)
企业财务(6690)
技术(6639)
(6565)
机构
大学(161495)
学院(158834)
(61332)
经济(59903)
管理(58687)
研究(57583)
理学(50676)
理学院(49986)
管理学(48945)
管理学院(48637)
中国(42748)
科学(37789)
(33939)
(32831)
(30406)
(29959)
研究所(27521)
中心(27162)
业大(26854)
(25909)
农业(25895)
财经(24018)
(22663)
师范(22381)
(21824)
北京(20892)
(20571)
(20030)
(19761)
经济学(18804)
基金
项目(111245)
科学(88241)
基金(82798)
研究(76471)
(74581)
国家(73951)
科学基金(62663)
社会(51008)
社会科(47270)
社会科学(47249)
基金项目(43986)
(43103)
自然(42051)
自然科(41124)
自然科学(41114)
自然科学基金(40434)
(37270)
教育(36016)
资助(33403)
编号(29180)
重点(25816)
(24940)
成果(24411)
(22950)
(22867)
科研(22150)
计划(21543)
创新(21376)
国家社会(21226)
教育部(21009)
期刊
(66274)
经济(66274)
研究(47158)
中国(34025)
学报(32116)
(29227)
科学(28190)
大学(23791)
(23682)
学学(22394)
管理(20648)
教育(19323)
农业(19237)
(15068)
金融(15068)
财经(12259)
技术(11432)
经济研究(10617)
(10550)
(10133)
业经(10072)
(9380)
问题(8715)
业大(8538)
图书(8291)
资源(7805)
科技(7740)
统计(7419)
农业大学(7037)
技术经济(6929)
共检索到239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明  谢家智  
不利的社会系统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脆弱性的重要原因,既定的社会建构能否实现风险转移及合理分配是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文章基于经济、人口、组织、文化和科技等五维视角,运用DEA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中国巨灾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得益于人口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及救灾组织体系的建设等因素,中国近期应对巨灾冲击的敏感性下降而恢复力则在提升。巨灾社会脆弱性管理必须多管齐下,政策制定要在应对人口和就业结构新局面的情况下,搭建更为完备的风险损失分散机制,并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灾害文化意识,同时充分发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阿丽  石勇  石纯  许世远  王军  
沿海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中的人口和财富也决定了其面临灾害具有较高的脆弱性。本文在讨论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脆弱性、风险与灾情的关系,总结了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的三种方法:基于历史数据、指标体系和实际调查的灾损率曲线。与国内依赖指标体系评价脆弱性不同,文章采用演绎法,据历史灾情参考全球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的基本思路做灾后脆弱性的评估。在不考虑自然因素的前提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社会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产值、地均GDP三要素与脆弱性间具备显著的相关关系。最终,对沿海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区域分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松鹤  韩传峰  孟令鹏  
基于系统脆弱性内涵,从敏感性、应对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并引入熵值法克服指标重要度排序的主观性,评估中国大陆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结合评估结果运用优势粗糙集理论得到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指标的约简,即影响城市防灾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评估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能为建设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丽娜  达良俊  由文辉  
介绍了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定义、特征及其研究尺度,讨论了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科学基础及目标,着重阐述了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城市生态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必须包括暴露—压力、敏感性、恢复力三个范畴。建立了通用的压力—敏感性—恢复力概念框架。基于此框架,进行驱动力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张宝雷  
人地系统是地理学研究核心和理论基石,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是进行脆弱性研究的典型人文—自然复合系统。在VSD框架下建立以暴露—敏感性—适应性为准则层、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为要素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评价模型和集对分析法对1995—2016年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特征进行实证评价,并且归纳分析脆弱性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暴露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敏感性指数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后进入相对平稳阶段,适应性指数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基础性因素,人文因素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进一步加剧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的脆弱性。根据研究结果从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调整两方面提出降低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胡蝶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国平   郑慧开   尹罡   刘黎明  
流要素不仅是乡村脆弱性时空分化和重组的重要力量,也愈发成为研究都市城郊乡村重构的重要视角。论文通过构建“敏感性—适应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时空探索分析、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8—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184个行政村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人口流、资金流、商贸流的流量度和流向度对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521增长至0.622,脆弱性等级由中低等脆弱提升至中等脆弱;时空格局呈“先增后降波动式”和“东高西低团聚式”的动态特征。(2)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相对长度由“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弯曲度较小且呈现“南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时空跃迁的流动指数为0.509,空间集聚结构存在相对较高的转移活性。(3)人口流是提升脆弱性的主导因素,其影响系数为0.022,而资金流和商贸流成为降低脆弱性的关键;流要素的流出度对脆弱性的影响总体上高于流入度,人口流出度对脆弱性增长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18,而资金流入度的降低脆弱性能力最显著,影响系数为-0.009;“敏感性协同—适应能力权衡”是影响青浦区脆弱性的主导模式;流要素对经济敏感性和经济适应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启亮  谢家智  张明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提出,为传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提供创新思路,因此,其可测性及测度机理必是问题重点。在整合灾害周期性理论、自然灾害链前提下,借鉴PAR(压力—释放理论)将社会脆弱性引入农业自然灾害应对过程,并基于管理模式构建农业客体、农业环境、农业主体三维子系统指标体系并作综合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熵权法对宏观涉农数据进行实证处理,测算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发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呈逐年递减,且各子系统趋势相对平稳且一致。此项研究为农业承灾系统及子系统的相互传导提供部分有效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龚晶晶  
在生态搬迁大背景下,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内在心理和应对策略均发生了明显转变,有必要从外部扰动与内部适应的视角探究农户生计脆弱性。基于生计脆弱性理论,探讨实际气候灾害、感知气候灾害和农产品价格策略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基于广东韶关南水湖生态搬迁安置区425位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验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结论:首先,生态搬迁安置区农户感知气候灾害有其特殊性,与村子位置、社会关系和生计转换能力有关;再者,实际气候灾害和感知气候灾害均会加剧农户生计脆弱性,但感知气候灾害的影响力大于实际气候灾害,这与以往研究观点不同,也反映出农户对于气候灾害的担忧心理较为突出;最后,气候灾害及其后续的农产品价格策略是影响农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兵  孔维华  姜琳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脆弱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论文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生态环境背景特征(沙漠化、盐渍化、风力侵蚀、干旱等灾害严重)的基础上,引入极端气候灾害因子(指示气候变化)和大尺度景观格局指数(指示人类活动对生态景观的干扰),构建了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13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荒漠生态区的生态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重度脆弱状态;其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程钰  任梅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将集对分析法和脆弱性评价模型相结合,从敏感性和应对性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其2000—2014年社会脆弱性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整体而言,2000—201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敏感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应对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社会脆弱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应对性是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对社会敏感性产生的扰动比较均衡,其中经济因素的扰动相对突出,生态环境约束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是应对性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从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完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以及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三方面提出规避社会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萍  盛业旭  任建兰  
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敏感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由东西高、中间低的"凹"型布局演化为离散式空间格局,适应性指数渐趋上升,脆弱性指数持续下降,实现从高脆弱性类型向中等脆弱性类型转变发展,但东低西高的阶梯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适应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主导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中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扰动是敏感性产生的主要力量,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适应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3个方面提出降低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超璇  鲁春霞  黄绍琳  
生态脆弱性是国际社会面对一系列生态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重点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SRP模型,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项指标构建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把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结合起来,进行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度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6年间,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明显下降,2008年、2012年和2016年轻度脆弱面积占比分别为27.24%、29.54%和35.57%,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研究区域内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坡度、干旱指数、植被覆盖度和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有关。基于评价结果,对张家口市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培森  尹希果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测度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分析产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17个行业为金融依赖型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21个行业为一般产业;金融依赖型产业和一般产业的脆弱性均存在显著的M形变化趋势,金融依赖型产业比一般产业更具有脆弱性,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的波动幅度小于一般产业;一年期贷款利率上升、贷款规模扩大、税金负担和财务费用增加会增强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M_2与金融机构存款比值上升会降低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宁钟  
本文认为,供应链的复杂性带来了风险性和脆弱性,并威胁到供应链的持续性;影响供应链脆弱性的因素,一是当前供应链运行模式注重效率而非效力,二是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三是生产分销的集中化,四是外包生产日益盛行,五是供应商数量缩减,六是需求波动,七是供应链成员间透明性和控制措施的缺乏。文章提出,要解决供应链脆弱性问题需要采用变化管理的方法,即“3P”管理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