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0)
- 2023(12703)
- 2022(10604)
- 2021(10260)
- 2020(8493)
- 2019(19058)
- 2018(19059)
- 2017(36614)
- 2016(19405)
- 2015(21505)
- 2014(20630)
- 2013(20067)
- 2012(18107)
- 2011(16074)
- 2010(16073)
- 2009(14224)
- 2008(13558)
- 2007(11748)
- 2006(10015)
- 2005(8199)
- 学科
- 济(78882)
- 经济(78798)
- 业(64982)
- 管理(56388)
- 农(46973)
- 企(43971)
- 企业(43971)
- 方法(32001)
- 农业(31162)
- 数学(28612)
- 数学方法(28222)
- 业经(21278)
- 中国(20329)
- 财(19213)
- 技术(19083)
- 制(15632)
- 地方(15283)
- 技术管理(12530)
- 贸(12420)
- 贸易(12408)
- 易(12106)
- 银(11860)
- 银行(11848)
- 策(11728)
- 发(11322)
- 理论(11319)
- 学(11316)
- 行(11290)
- 务(11231)
- 财务(11189)
- 机构
- 学院(252786)
- 大学(245939)
- 济(107309)
- 经济(105347)
- 管理(104605)
- 理学(91061)
- 理学院(90235)
- 管理学(88825)
- 管理学院(88325)
- 研究(77483)
- 中国(61843)
- 农(54070)
- 京(48472)
- 财(47115)
- 科学(44823)
- 业大(41017)
- 农业(40906)
- 中心(39249)
- 江(38073)
- 财经(37245)
- 所(35957)
- 经(34267)
- 研究所(32385)
- 经济学(31878)
- 范(31070)
- 师范(30800)
- 经济管理(30260)
- 州(29814)
- 北京(29043)
- 经济学院(28886)
- 基金
- 项目(177371)
- 科学(142185)
- 研究(135293)
- 基金(129269)
- 家(110739)
- 国家(109688)
- 科学基金(96793)
- 社会(87865)
- 社会科(83039)
- 社会科学(83019)
- 省(72265)
- 基金项目(69378)
- 教育(62105)
- 自然(60638)
- 自然科(59307)
- 自然科学(59295)
- 划(58417)
- 自然科学基金(58249)
- 编号(55555)
- 资助(49923)
- 成果(42769)
- 创(42768)
- 部(39695)
- 重点(39212)
- 创新(39129)
- 发(39088)
- 课题(37352)
- 国家社会(36603)
- 制(35235)
- 教育部(34542)
- 期刊
- 济(117780)
- 经济(117780)
- 研究(69664)
- 农(57694)
- 中国(53526)
- 农业(39028)
- 管理(37046)
- 财(36820)
- 科学(33871)
- 学报(33755)
- 教育(28199)
- 大学(28019)
- 融(26771)
- 金融(26771)
- 学学(26584)
- 业经(25793)
- 技术(25550)
- 业(19315)
- 财经(17553)
- 问题(16455)
- 经济研究(16235)
- 经(15091)
- 农村(14523)
- 村(14523)
- 科技(13908)
- 农业经济(13903)
- 技术经济(13258)
- 版(13169)
- 世界(12216)
- 经济问题(11889)
共检索到371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幸宇
巨灾后农房重建是解决农村居民基本居住问题、维护灾区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资金筹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面广、需求量大、时间紧迫和政策性强等特点,其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健全的实施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资金筹集在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总结和完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杨春燕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刘高福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受灾地区的社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社区文化重建是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在统筹优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期望能为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有所帮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广京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据中国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公布,截至5月21日12时地震已直接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积失踪32666人、(截至20日24时)累计解救和转移被困人员396811人、公路受损里程28829公里、桥梁损毁3053座共计135162延米、9个县市形成33处堰塞湖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特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人民日报,2008年5月22日第2版)。而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中央企业初步估算就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央企损失估算300多亿元受灾企业已开始重建工作。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黎仁华 李齐辉 何海霞
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新兴方式。通过实施"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着眼预防、着力防范"的跟踪审计模式,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灾后和谐重建;有利于促进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促进灾后科学重建;有利于政府合理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确保灾后重建审计目标的实现,组织实施跟踪审计应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与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来明确审计的基本内容。重点关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应用的合理性、效率性、经济性。组织实施的思路和方法是:事前调查,着眼预防,促进规范,实现审计的预防功能;全程审计,滚动实施,实现审计的识别揭露功能;适时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跟踪审计 审计方法 审计内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玉成 徐砥中 勾永阶 任佩瑜
国内外对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阐述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与其它项目管理的不同特性,分析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户主体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即"GMAC"模式,以及实施"GMAC"模式的配套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可持续"是支援灾区的最高境界。构建可持续社会援助体系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下放慈善权,让慈善回归民间;加快制度供给,从根本上改变NGO的政治生态;强化志愿者激励和专业技能培训;构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网络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联系等。
关键词:
灾后重建 社会援助 路径障碍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世庆
文章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及灾后重建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笔者认为,汶川大地震涉及范围有很大差异性:一类是四川最发达的成德绵平原地区,也是我国西部最发达的地区;另一类是我国水能、森林、草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有"富饶的贫困"之称的经济发展最落后和居民收入最低的地区。是什么原因造成"富饶的贫困",如何走出"富饶的贫困",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直希望解决,但至今仍存在许多棘手问题的挑战。第二类地区还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灾后重建应走什么道路?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汶川大地震警示我们,对这类地处江河上游、高山峡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世庆 许英明 蒋同明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策等各个方面,涉及灾害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多个学科。国情不同,灾害应对管理与重建模式不同,总的趋势是更加尊重自然、重视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 多视角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灾后重建规划组 李双成 赵志强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成都市域文化旅游资源及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尤以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附近的四市一县灾损最甚。受灾损失的重点文化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刻不容缓。论文首先对成都文化旅游设施的损毁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灾后重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恢复重建战略进行思考,提出恢复重建工作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尽快有序恢复成都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文化旅游设施 灾后重建 成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克俊 张鸣鸣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如气候、地质等不确定性因素阻碍重建进程,个别措施不利于民众长远利益,金融贷款方面有潜在的风险,部分援建项目不适合当地的现实需求,而建设成本大幅攀升则是制约重建步伐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在当前或今后给重建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从保障、激励、监督、利益协调、工作推进等多方面深层次探索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机制建设,在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提升重建效率。
关键词:
城乡住房 重建 机制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远胜 汪霞 申志伟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农户的灾后重建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而金融机构贷款是满足需求的主渠道。根据四川省5个重灾县45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先对灾区农户的财产损失、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及其筹资渠道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用Logistic模型识别了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灾区农户的户均总损失为46464元,其中房屋损失占81.7%;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缺口大、筹资渠道有限等特点;57%的被调查农户获得银行贷款,96.7%的农户贷款是为了建房,贷款的期限和额度主要集中在1~5年和1~5万元;影响农户贷款需求的因素有户主年龄、农户地形、收入和损失。文章最后提出了三点政策性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彭思奇 杨凌
借鉴区域经济政策中期与事后评价采用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倾向于满意。但是,对产业发展、就业及创业等民生工作仍有更高的期望。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中国模式 精英化 文化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