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9)
2023(9645)
2022(8719)
2021(8215)
2020(6708)
2019(15765)
2018(15726)
2017(30300)
2016(16625)
2015(18736)
2014(18728)
2013(18574)
2012(16819)
2011(15194)
2010(14874)
2009(13497)
2008(12930)
2007(11045)
2006(9576)
2005(8077)
作者
(48510)
(40199)
(39969)
(37918)
(25640)
(19303)
(17999)
(15859)
(15370)
(14147)
(13847)
(13490)
(12674)
(12574)
(12404)
(12241)
(12117)
(11963)
(11455)
(11341)
(9956)
(9729)
(9666)
(9028)
(8979)
(8879)
(8834)
(8788)
(8099)
(7960)
学科
(65384)
经济(65318)
管理(47771)
(45750)
(38030)
企业(38030)
方法(32816)
数学(28369)
数学方法(28071)
(17383)
中国(15573)
(15425)
业经(15087)
(14779)
地方(13452)
农业(11747)
(11730)
(11612)
贸易(11604)
环境(11378)
理论(11324)
(11269)
技术(10633)
(9783)
(9646)
财务(9589)
财务管理(9573)
(9520)
企业财务(9058)
教育(8948)
机构
大学(234718)
学院(233056)
管理(97478)
(89525)
经济(87545)
理学(85571)
理学院(84649)
管理学(83228)
管理学院(82824)
研究(76601)
中国(54617)
科学(50177)
(50149)
(38808)
(38366)
(37967)
业大(37914)
研究所(35562)
中心(34113)
(32134)
北京(31498)
财经(31483)
(30533)
农业(30517)
师范(30248)
(28707)
(28437)
(26587)
经济学(25668)
经济管理(25144)
基金
项目(169341)
科学(132193)
研究(122712)
基金(122067)
(107215)
国家(106354)
科学基金(90942)
社会(75215)
社会科(71226)
社会科学(71207)
(66388)
基金项目(65802)
自然(60798)
自然科(59352)
自然科学(59340)
自然科学基金(58232)
(56000)
教育(55228)
资助(50494)
编号(50278)
成果(39552)
重点(37526)
(36508)
(35873)
(35260)
课题(34003)
创新(32811)
科研(32571)
大学(31119)
项目编号(31023)
期刊
(92857)
经济(92857)
研究(65702)
中国(39105)
学报(38943)
科学(36003)
管理(34435)
(34247)
大学(29043)
学学(27343)
(26599)
教育(25255)
农业(24620)
技术(20315)
业经(15797)
(15174)
金融(15174)
经济研究(14385)
财经(14164)
图书(13471)
(12906)
科技(12701)
理论(12280)
问题(12266)
(11952)
技术经济(11768)
实践(11565)
(11565)
林业(10931)
资源(10862)
共检索到322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何其轩  杨曾奖  龙友深  简新华  
对1.5~3.5年生巨尾桉扦插苗造林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和林分养分循环的调研结果表明,巨尾桉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高峰期为2年生,3年生时开始下降。1.5,2.5和3.5年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5,28.5和38.0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分别为2.6、3.4和6.3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积累占20%~40%。林分凋落物年平均为5.6t/hm2,凋落物年失重率为55%,1年内凋落物中大部分养分元素已被分解释放,林分能较快地建立起养分循环体系。施N肥能较好地改善林分的N吸收和循环速率,如能施P肥也将会得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曾育田  李伟雄  
论述了2~3年生尾叶桉幼林地上部分生长、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在树木各器官及各径阶中的分配,林分净生产量,树木各器官及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和林分的养分循环。2年生时林分的生物量为22.9t/hm2,其中干材占60.2%,皮占8.9%,枝占14.7%,叶占16.2%。3年生时林分生物量为40t/hm2,其中干材占63.6%,皮占7.7%,枝占14.1%,叶占14.6%。年净生产量为20.5t/hm2,约50%为树干生物量的增长,凋落物仅占16.7%。2年生时林分N、P、K、Ca、Mg,Si、Mn、Zn、Cu和B的积累量(kg/hm2)为157.6、5.42、59.3、23.97、9.27、14.16、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吴良如  邹跃国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杨曾奖  何其轩  
5年生和6年生马占相思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是65.0和77.3t/hm2。5~6年生马占相思地上部分净生产力为19.9t/hm2。5年生和6年生时,树木地上部分、林下植物和地表凋落物的N总积累量分别为525.45kg/hm2和590.24kg/hm2。P和K的积累量在5年生时为24.50和263.10kg/hm2;在6年生时为23.87和309.66kg/hm2。在2年3个月的观测期内,年平均凋落物量为4.87t/hm2。在5~6年生时,N、P、K、Ca和Mg的循环速率分别是60.5%,233.0%,44.6%,60.7%和47.5%。研究结果表明P缺乏是马占相思中龄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潘辉  张金文  林顺德  赖银华  王丽梅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道平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99.163、141.140t/hm~2,山脊的林木生物量仅为山洼的48.4%,林木平均胸径仅为7.8cm(19年生),经济价值很低。此外,由于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建)速生丰产林分的生产力水平。养分含量、养分循环速率也较高。研究认为,杉木分布区域中的丘陵地带,多形成独立的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程  欧阳林男  陈少雄  张维耀  陈沫  何沙娥  刘学锋  
[目的]探讨尾巨桉栽培区立地因子筛选及立地类型划分,为该地区尾巨桉人工林立地选择特别是大径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栽培区7.5年生尾巨桉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40块样地,收集生长数据(树高、胸径、优势高)、气候因子(年日照时数)和地形因子(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数据,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数量化理论Ⅰ研究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聚类分析,对样地进行生产力等级和立地类型划分。[结果]以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土壤养分等级、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和年日照时数8个立地因子与尾巨桉优势高建立数量化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56,达极显著水平(P<0.01);数量化模型中,海拔、土壤质地、坡向和年日照时数均与尾巨桉优势高极显著相关(P<0.05),年日照时数表现为高产组最长,低产组最短,土壤粘粒含量表现为高产组高于中、低产组,海拔表现为高产组显著低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机质、全P、有效Mg和有效Cu含量均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效Mn含量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低产组。[结论]影响尾巨桉栽培区人工林生产力的主导立地因子为年日照时数、海拔和土壤质地,尾巨桉在年日照时数较长、海拔较低以及土壤粘粒、有机质、全P、有效Cu、有效Mg和有效Mn含量较高的立地环境中生长更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少雄  周国福  林义辉  
试验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因素 ,每个因素 6个水平 ,4次重复。在参试的处理范围内 ,初植密度越大 ,其数量成熟和轮伐期的年龄越小 ;密度处理从 1到 6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分别为 5 5、6 2、6 6、6 7、6 8、6 4a ;最佳轮伐期分别为 5、6、7、7、7、6a ,这时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 2 4 8%、2 3 9%、2 3 5 %、2 2 8%、2 1 6 %、2 4 1%。施肥处理 1到 6的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 6 3、6 6、6 5、6 .5、6 .5、6 .6a ,全部在6 .3  6 .6a之间 ,而轮伐期分别是 6、7、6、6、6、7a ,这时的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绍明  郑小贤  杨梅  谢伟东  招礼军  梁宏温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于2006年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紧密相关关系。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净生产力水平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时,林分密度为1 050和1 32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28.556和47.853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9.51和15.95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100和42.182 t/hm2,占总生物量的77.39%和88.15%;当尾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方  吕世凡  吕成群  黄宝灵  董必珍  
【目的】研究接种益生菌对巨尾桉人工林采伐剩余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影响,为林木合理施肥和防止地力衰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固氮菌N1、解钾菌40 K、解磷菌P13种菌株分别接种巨尾桉广林9组培苗。造林后,测定3.5年生林木的生长量和叶、枝、根、皮等采伐剩余物的数量以及N、P、K等养分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益生菌接种巨尾桉广林9号对林木生长、采伐剩余物数量和养分归还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接种40 K菌株的效果最好,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对照增长14.7%、23.9%和70.9%;采伐剩余物达到8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丁贵杰  王鹏程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平均木在 18  2 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 ,而林分是在 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 8%以上 )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而枝、叶、皮刚好相反 ,18年生以前 ,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 ,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 :干、枝、根、皮、叶。 8、12、18、2 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33.94、89.9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长忠  沈国舫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 ,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 ,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 11%~ 18% ,国有林多为 2 0 %~ 4 0 % ;若达正常经营状态 ,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 70 %以上和 4 0 %。集约经营条件下 ,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 50 % ,马尾松可达 80 %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 ,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 80 %以上。相同条件下 ,马尾松同杉木相比 ,生物生产力高 2 0 %以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洋  张健  冯茂松  
研究四川洪雅县4种不同密度下巨桉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4个巨桉人工林年凋落规律相似,5月是全年凋落物产量的高峰期,1月凋落量最低;4个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大量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32、86.90、67.72和66.37kg·hm-2,且N>K>Ca>Mg>P,叶是养分归还的主要组分,春夏两季叶养分归还量最大;枝、叶的平均年失重分别为18.2%和36.1%,分解系数分别为0.176~0.214和0.383~0.445,半衰期分别为3~4年和1~2年,周转期分别为14~17年和6~8年。5种元素释放率大小顺序为Mg>Ca>K>N>...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茂松  张健  杨万勤  钟宇  
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四川省60个巨桉标准地养分限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受土壤交换性Ca、Mg,土壤速效P影响最大;而N、K、Mn等由于土壤中含量相对较为充足,限制作用较小;Fe、Cu、Zn等影响较小,但综合效应不可忽视.植物叶片Ca、Mg、P、Fe、B、N、Zn、Cu等是重要的养分含量指标,可作为养分供应和吸收状况的标志.在养分平衡关系中,N、Ca、Zn、Cu、P、Mn等与其他养分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加重要,表现为高N、Zn、Cu、Mn,低P、Ca有利于林分高、林分直径、林分蓄积等产量指标的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