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4)
- 2023(8786)
- 2022(7961)
- 2021(7585)
- 2020(6377)
- 2019(14999)
- 2018(14995)
- 2017(29309)
- 2016(16010)
- 2015(18073)
- 2014(18063)
- 2013(17957)
- 2012(16333)
- 2011(14639)
- 2010(14370)
- 2009(12822)
- 2008(12235)
- 2007(10374)
- 2006(8890)
- 2005(7451)
- 学科
- 济(60649)
- 经济(60583)
- 管理(45136)
- 业(42789)
- 企(36096)
- 企业(36096)
- 方法(30393)
- 数学(26278)
- 数学方法(25965)
- 农(15783)
- 中国(14951)
- 学(14574)
- 财(14485)
- 业经(13408)
- 地方(12475)
- 理论(10819)
- 农业(10655)
- 和(10533)
- 贸(10509)
- 贸易(10505)
- 易(10186)
- 技术(9957)
- 环境(9868)
- 制(9652)
- 务(9580)
- 财务(9521)
- 财务管理(9507)
- 企业财务(9007)
- 教育(8916)
- 划(8707)
- 机构
- 大学(223816)
- 学院(221204)
- 管理(92224)
- 济(82713)
- 理学(80972)
- 经济(80770)
- 理学院(80093)
- 管理学(78643)
- 管理学院(78264)
- 研究(71971)
- 中国(50876)
- 京(47776)
- 科学(47152)
- 财(36170)
- 所(35951)
- 农(35626)
- 业大(35495)
- 研究所(33224)
- 中心(32176)
- 江(30372)
- 北京(30085)
- 财经(29919)
- 范(29523)
- 师范(29248)
- 农业(28008)
- 经(27262)
- 院(26527)
- 州(25378)
- 师范大学(23783)
- 技术(23591)
- 基金
- 项目(159958)
- 科学(124747)
- 研究(116149)
- 基金(115334)
- 家(100750)
- 国家(99910)
- 科学基金(85596)
- 社会(70721)
- 社会科(66864)
- 社会科学(66845)
- 省(62752)
- 基金项目(62350)
- 自然(57461)
- 自然科(56087)
- 自然科学(56072)
- 自然科学基金(55031)
- 划(53027)
- 教育(52852)
- 编号(47855)
- 资助(47635)
- 成果(38349)
- 重点(35283)
- 部(34700)
- 发(33370)
- 创(33192)
- 课题(32415)
- 科研(30864)
- 创新(30844)
- 项目编号(29761)
- 大学(29689)
共检索到307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宝福 蒋家淡 洪长福 王炳南 吴淑玲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林地清理方式以不炼山且伐桩不覆盖处理为最好 ,与炼山的处理方式相比 ,该模式不但有利于伐桩早萌芽且萌芽率高 ,而且林分径高比例较为协调 ,抗风能力强 ;不炼山的林地采伐剩余物多 ,白蚁食物丰富 ,伐桩及萌芽条基本不受白蚁危害 ,更新效果较为理想 ,2 6 5个月林分有效株数、萌芽率、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达 3 2 1 7条·hm- 2 、81 0 4%、7 3 0m和 6 2 0cm ;实行不炼山 ,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将使腐殖质增多 ,利于地力的维持。不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出发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应采用不炼山伐桩不覆盖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星华
对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保留不同萌芽条数即不同密度的林分生长、生物量及林分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每伐桩保留 1~ 2株萌芽条的林分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全留萌芽条的林分 ;提出保留适宜萌芽条数量、合理整理萌芽条的时间和方法等林分密度管理技术措施 ;综合考虑培育目标和立地条件 ,提出巨尾桉二代萌芽林分密度应以 1650~ 2 50 0株· hm-2 为宜。
关键词:
巨尾桉 萌芽更新 人工定株 林分密度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少雄 李天会 李志辉 谢耀坚 刘素青
尾叶桉U6是南方分布最广的桉树无性系之一。研究表明,3个月生的U6的萌芽点、萌芽条数和萌芽高度均服从W eibull分布,峰度均大于3,比正态分布的峰值高;偏度大于0,呈不对称分布,数据均值右侧的离散性比左侧的强。萌芽点数按伐桩高度和伐桩直径分布均呈随机性,表明萌芽点数与伐桩高度和伐桩直径无关,仅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萌芽条数受伐桩直径和高度的影响,伐桩直径越大,萌芽条数越多,呈线性关系;当伐桩高度低于16 cm时,萌芽条数随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6 cm高度后随之减少,呈三次抛物型。萌芽条高度与伐桩高度有关,当伐桩高度低于12 cm时,萌芽高度随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12 cm以后随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涛 马万里 Joni Kujansuu 罗菊春 王广发 孙波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 ,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 ,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 ,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 .结果表明 ,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 ,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 ;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 ;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 ,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 ;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 ,以保留萌条 1~ 4株较好 ;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 2~ 4...
关键词:
水曲柳 萌芽更新 伐桩 采伐季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韦振道 韦俏娜 杨中宁 刘媛
【目的】探讨桉树纯林及桉树混交林坡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揭示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回答和解决桉树人工林水质问题,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纯林、桉树×灰木莲混交林(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灰木莲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森林水质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因子,采用连续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径流水质变化差异。【结果】1)试验样地坡面径流水pH值、COD、BOD5均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pH值(5.5~8.5)、COD(<150.00 mg·L~(-1))、BOD5(<60.00 mg·L~(-1))浓度的要求;2)桉树纯林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7.77 mg·L~(-1))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达到空白对照样地(1.22 mg·L~(-1))的6.4倍,桉树×灰木莲混交后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含量,其中桉树×灰木莲行间混交模式效果最明显;3)桉树和灰木莲纯林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其中桉树×灰木莲带状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其坡面径流水中腐殖酸含量的降低。【结论】桉树混交模式的营建在保证坡面径流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坡面径流水中单宁及腐殖酸含量,桉树混交栽培模式进一步缓解了桉树纯林对土壤酸碱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关键词:
桉树 水质 混交林 坡面径流 混交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曾奖 徐大平 江松远 温记贤
对 5 5年生尾叶桉实生林砍伐后 ,保留不同萌条数量对其萌芽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定株使桩的存活率明显下降 ,特别是保留单株 ,但保留一定的株数却有利于萌芽林的生长 ;萌芽林的高、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随保留株数的减少而显著增加 ;3 5年生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出材率 (顶木 )以保留 3株·桩- 1为最好 ,其次为 4株·桩- 1和 2株·桩 - 1,蓄积量分别为 4 5 4 9、4 4 2 1和4 2 5 1m3·hm- 2 ,分别是对照的 131 7%、12 8 0 %和 12 3.0 % ,出材率 (顶木 )分别是对照的 174 .3%、14 8.6 %和 15 5 ....
关键词:
尾叶桉 萌芽更新 留条数量 生产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韦东艳 杜阿朋 谢耀坚 贺亮亮 张沛健
研究了尾叶桉萌芽性能差异及伐桩直径、高度对萌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叶桉萌芽点数、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均服从低峰态正态分布,但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为正偏斜,萌芽条高度为负偏斜。从变异程度而言,三者均属中等变异。随着伐桩直径增大,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均随之增加;伐桩直径对萌芽条高度影响不大,仅对单桩最短萌条高有抑制作用。伐桩高度的影响复杂,当伐桩高度低于15 cm时,随着伐桩高度增大,萌芽点数、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总体上均略有增加;但当伐桩高度超过15 cm时,随着伐桩高度增大,萌芽点数略有下降,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均呈明显降低趋势。还发现,伐桩被土埋或被枯落物覆盖后其萌芽性能明显受到抑制,经过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江松远 杨曾奖 徐大平 温记贤
尾叶桉萌芽林的施肥研究较少,国内的桉树施肥研究主要集中在第1代苗木造林。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尾叶桉萌芽林当年高生长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生长与施肥量成正相关的关系不断减弱。对胸径生长的调查结果有与同高生长相一致的规律,随时间的推移处理间的差异不断变小。对比树高生长,处理间胸径的差异更加显著,直至施肥后3a,在P=0.1水准上仍然差异显著。施肥促进高、径生长的同时,提高了材积和出顶率,从而明显提高了利润。但对比尾叶桉实生林更加显著的施肥效果,建议把有限的肥料用于实生林施肥,将更大程度地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尾叶桉 萌芽林 施肥 生长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世能 郑海水 翁启杰
在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不同林龄、不同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同时比较了保留不同萌条数量的萌芽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林龄对伐桩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伐桩存活率及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林龄越大,萌芽更新效果越差;(2)皆伐和隔行采伐对大叶相思伐桩的萌芽率、萌条数量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试验证明对大叶相思林分施以隔行采伐通过萌芽更新建立复层林分是可行的;(3)保留不同数量萌条对萌芽林早期(1.5年生)的径、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后期(4.5年生)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每棵植株伐桩保留4根萌条的萌芽林生物产量最高,更新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大叶相思,林龄,采伐方式,萌芽更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光友 徐建民 陆钊华 杨伟东 杨国清 钟罗生
对49个家系的尾叶桉测定林各年度生长性状进行分析与遗传评估,结果表明:各年度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分枝、干形和保存率在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率的累积贡献率达95 45%,此4因子是综合评定家系时采用的;以家系群体平均选择指数I0为基准,两种选择标准下的家系材积增益,3年生时为7 63%~15 80%,4年生时为3 92%~10 39%,5年生时为6 08%~23 53%;以选择指数为指标,5年生时入选的5个优良家系是:109,113,66,81和100号。
关键词:
尾叶桉 家系测定林 指数选择 遗传增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大平 何其轩 杨曾奖 龙友深 简新华
对1.5~3.5年生巨尾桉扦插苗造林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和林分养分循环的调研结果表明,巨尾桉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高峰期为2年生,3年生时开始下降。1.5,2.5和3.5年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5,28.5和38.0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分别为2.6、3.4和6.3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养分元素积累占20%~40%。林分凋落物年平均为5.6t/hm2,凋落物年失重率为55%,1年内凋落物中大部分养分元素已被分解释放,林分能较快地建立起养分循环体系。施N肥能较好地改善林分的N吸收和循环速率,如能施P肥也将会得到...
关键词:
巨尾桉,净生产力,养分循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镭
文章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来研究,强调了集群系统形成过程的渐进性,要注重集群萌芽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萌芽过程的分析模型,在分析中,着重于集群萌芽过程中的区位选择和企业数量规模的变化,力图通过分析来揭示产业集群萌芽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萌芽 区位选择 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世能 郑海水
本文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伐桩直径及采伐工具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采伐季节对萌芽更新影响显著,冬季采伐更新最好,夏、春季次之,秋季最差;②伐桩直径对萌芽更新影响较大,萌条的径、高生长随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加,而伐桩存活率则相反。在参试的所有径级伐往中,4~8cm直径的伐桩萌芽更新效果最好;③刀砍和锯伐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均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涛 邓冬丽 王建忠 兰俊 张磊 卫忠诚 陈远龙 莫继有
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2.5年生赤桉第二代家系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分析与遗传评估,探讨赤桉家系遗传变异规律,旨在选择遗传增益较高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结果表明:参试90个家系间胸径、树高、材积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树高、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及单株遗传力均大于0.5,表明在家系和单株水平上均受强度遗传控制;以胸径、树高、材积3个主要生长性状构建赤桉家系/单株选择指数方程,按照标准选择出5个优良家系,选择率为5.6%;选择出65株优良单株,选择率为2.7%,优良单株平均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44.34%、35.
关键词:
赤桉 第二代 遗传变异 遗传增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金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 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间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
关键词:
巨尾桉 大径材 间伐试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