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55)
- 2023(4868)
- 2022(4172)
- 2021(3983)
- 2020(3317)
- 2019(8034)
- 2018(8087)
- 2017(15717)
- 2016(8628)
- 2015(9829)
- 2014(9915)
- 2013(9818)
- 2012(8776)
- 2011(7874)
- 2010(8276)
- 2009(7435)
- 2008(7123)
- 2007(6331)
- 2006(5452)
- 2005(4804)
- 学科
- 济(39351)
- 经济(39325)
- 管理(21553)
- 方法(20240)
- 业(19812)
- 数学(18948)
- 数学方法(18467)
- 企(14428)
- 企业(14428)
- 中国(12540)
- 农(9843)
- 财(9622)
- 地方(8303)
- 收入(7904)
- 农业(7048)
- 学(7045)
- 理论(6662)
- 城市(6622)
- 业经(6585)
- 环境(5581)
- 贸(5359)
- 贸易(5356)
- 易(5157)
- 制(5026)
- 发(4814)
- 城市经济(4801)
- 和(4467)
- 国民(4459)
- 划(4442)
- 银(4250)
- 机构
- 学院(122048)
- 大学(120720)
- 济(49553)
- 经济(48315)
- 管理(47372)
- 研究(41883)
- 理学(41141)
- 理学院(40619)
- 管理学(39535)
- 管理学院(39328)
- 中国(30561)
- 科学(27492)
- 京(26923)
- 所(21429)
- 财(21092)
- 研究所(19707)
- 农(19641)
- 业大(18632)
- 中心(18499)
- 江(17714)
- 北京(17053)
- 财经(16881)
- 范(16462)
- 师范(16328)
- 院(15627)
- 经济学(15624)
- 农业(15469)
- 经(15426)
- 州(14353)
- 经济学院(14101)
- 基金
- 项目(85723)
- 科学(67865)
- 基金(62724)
- 研究(58901)
- 家(55940)
- 国家(55576)
- 科学基金(47950)
- 社会(37463)
- 社会科(35624)
- 社会科学(35614)
- 基金项目(32870)
- 省(32820)
- 自然(32791)
- 自然科(32102)
- 自然科学(32093)
- 自然科学基金(31447)
- 划(28703)
- 教育(27603)
- 资助(26851)
- 编号(23356)
- 重点(19750)
- 部(18327)
- 发(18084)
- 成果(17532)
- 创(17117)
- 课题(16609)
- 计划(16422)
- 科研(16342)
- 创新(16170)
- 国家社会(15718)
共检索到174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洁 张可云
从单中心城市模型出发构建开放的城市体系增长模型,阐明城市特征如何影响规模变化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夜间灯光数据反映城市规模变化率,构建实证模型考察工资收入、基础设施及其协同效应对城市规模扩张速度的影响。结合我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城市规模加速扩张,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协同作用;(2)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城市相关属性的影响,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但毗邻规模较大或便利设施更为完善的城市可能不利于本市的规模增长;(3)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增长模式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城市实际条件制定规划目标,区分不同类型城市选择发展路径,着力加强城际联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皮亚彬 李超
本文将市政基础设施与区际基础设施同时纳入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分析了两类基础设施对城市体系规模格局的差异化作用机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区际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时,各城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效果更明显;而在区际基础设施处于中低水平时,小城市投资市政基础设施以吸引产业和人口的政策可能无效,大城市通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拥堵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研究对如何通过选择合理的基础设施投入组合优化城市体系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基础设施 运输成本 集聚经济 城市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爱君 谭君印
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2008—2021年我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并基于城市规模差异,进一步讨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非均衡性。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该效率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次,组内差距是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超大城市组内差距贡献率缓慢下降,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组内差距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但在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其作用效应表现不同,其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表现为总体富裕效应,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表现为共享富裕效应,对小城市则无影响。最后,测算得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共同富裕效应的最佳城市人口规模为167.10万—375.65万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合理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秉镰 杨晨
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会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优化空间布局以及重塑企业内外部网络关系等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体系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城市规模分布向多中心和分散化发展,最终促进城市体系网络化发展;各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相邻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单中心程度和集聚程度的提高,会对本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造成"虹吸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基础设施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丹 Tatsuaki Kuroda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丹 Tatsuaki Kuroda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纯纯 张捷
本文通过构建1999-2012年的省际面板,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减缓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和城市市区空间规模的扩张速度。此外,本文所定义的城市规模扩张库兹涅茨曲线有可能存在。本文在应对城市规模扩张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劳动收入 技能差异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柯子 石楠
本文对全国621个设市城市2006-2014年的城市市政设施投资及城市规模、密度、建设用地结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市政基础设施人均投资额随投资总额增大而提高;而市政设施投资总额随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增加而增加,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反映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将显著提高对市政基础设施需求的数量和类型复合度。实证分析还显示,当城市人口密度达到特定分界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迅速激增。各类建设用地中,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影响最显著且影响程度最大,且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颖
本文构建了2004~2011年面板数据,通过使用齐普夫法则(Zipf's Law)测度了我国中小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规模分布差异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城市规模的倾斜式发展有助于劳动者工资的绝对收入,这种直接影响约为0.8%~1.1%。同时能够优化工资分配格局,直接改善程度为4.9%~5.2%。这种倾斜式发展战略,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产业生产率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缺口,约为1%。非国有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收入但是会引致分配格局的恶化,要素市场的发展能够兼顾收入的提升和分配格局的改善。制定合理的政策...
关键词:
中小城市 城镇化 均衡有序发展 工资收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修岩 王雨昕
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2)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3)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骆文月 随洪光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博
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土地资源和控制城市蔓延的开放空间网络,代表着一种较新的精明保护思想。在系统论述其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实施管理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我国相关研究和保护规划的借鉴价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梁巧玲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包括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回馈效应;铁路的"增长效应"高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增长效应"高于其他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即一个地区市场规模越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其中,对于本地市场规模较大,而国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铁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而对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公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泉午 廖勇海
文章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了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物流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公路密度增加显著提升了物流规模,铁路密度的影响没有公路显著。通过东中西部地区比较分析,发现铁路密度增加对东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公路密度增加对东中西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物流规模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部门。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物流规模 空间面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