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3)
2023(14817)
2022(12538)
2021(11909)
2020(10101)
2019(23606)
2018(23051)
2017(43969)
2016(23451)
2015(26590)
2014(26287)
2013(26063)
2012(24047)
2011(21633)
2010(21455)
2009(19849)
2008(19388)
2007(16945)
2006(14554)
2005(12915)
作者
(65661)
(55240)
(54849)
(52445)
(34962)
(26489)
(25136)
(21613)
(21009)
(19484)
(18767)
(18587)
(17338)
(17321)
(17281)
(16984)
(16567)
(16349)
(15871)
(15779)
(13411)
(13342)
(13317)
(12679)
(12465)
(12361)
(12047)
(11969)
(11078)
(10955)
学科
(101849)
经济(101751)
管理(63647)
(61140)
(48445)
企业(48445)
方法(47766)
数学(42681)
数学方法(42137)
中国(31079)
(26744)
(24568)
(20451)
贸易(20441)
(19913)
业经(19587)
地方(19171)
(19038)
农业(17936)
(17260)
理论(14873)
(14720)
财务(14665)
财务管理(14630)
环境(14494)
(14420)
(14281)
银行(14244)
企业财务(13871)
(13806)
机构
大学(334851)
学院(331731)
(144030)
经济(141280)
管理(128525)
研究(114809)
理学(111427)
理学院(110170)
管理学(108201)
管理学院(107576)
中国(86517)
(71056)
科学(68153)
(63507)
(56662)
中心(52769)
(52477)
研究所(51649)
财经(51559)
业大(47583)
(47565)
(47109)
经济学(45718)
北京(44735)
(43960)
师范(43535)
(41646)
经济学院(41281)
农业(41247)
财经大学(38478)
基金
项目(226494)
科学(180175)
基金(167802)
研究(164350)
(146368)
国家(145243)
科学基金(125312)
社会(106997)
社会科(101540)
社会科学(101512)
基金项目(88488)
(85645)
自然(80813)
自然科(79036)
自然科学(79011)
自然科学基金(77591)
教育(76439)
(73385)
资助(68957)
编号(64983)
成果(52078)
(51595)
重点(51252)
(48470)
(46873)
国家社会(45541)
教育部(44715)
课题(44693)
创新(43951)
科研(43804)
期刊
(150056)
经济(150056)
研究(97261)
中国(63881)
学报(49826)
(49219)
科学(47801)
(46563)
管理(46007)
大学(38490)
学学(36100)
教育(33189)
农业(31880)
技术(29442)
(26963)
金融(26963)
经济研究(25608)
财经(25404)
业经(22875)
(21947)
问题(21551)
(18301)
(18229)
统计(17342)
技术经济(16580)
世界(15968)
国际(15793)
(15479)
(15392)
资源(15240)
共检索到485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 ,但对适度的农民数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从对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出发 ,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等为标准 ,根据目前状况和假设赶上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两种条件 ,探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后我国可能有多少农民 ,进而计算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齐  
基于劳动力由R&D企业转向其他企业或建立新企业从而引致技术扩散,而新企业的建立势必涉及到融资这一事实,本文认为金融市场效率变动在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引起技术扩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指出:融资效率的提高将增强资本的可获得性,会促进R&D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学习水平上升,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由R&D企业流出转而建立自己的企业。从而加速技术扩散。这意味着融资效率的提高使得R&D投资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同时增加了R&D企业和非R&D企业的产出,即增加整个社会的边际产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技术扩散效应将放大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展开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志刚   赵小松   刘静  
中国东北地区先行出现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跨省迁出规模较大,而另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跨省迁移却很少,这无法简单地用劳动力迁移规律解释。本文同时考虑迁移的货币效用和非货币效用目标,拓展了托达罗模型,构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决策分析框架,从区域间文化差异与就业平等性差异视角解释上述现象,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两配对构建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同时追求非货币效用的假设能有效解释经济欠发达地区跨省迁移少的现象;(2)就业平等性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重要影响能有效解释东北等地区劳动力大量外迁现象,它不仅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就业概率、岗位选择与晋升,也影响其迁移的非货币效用;(3)在控制经济水平和就业市场容量等因素后,以平等就业环境测度的区域就业平等性差异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平等性低的省份迁往就业平等性高的省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清  
改革开放后,中国以高投资率带动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不断减少,劳动力供给增长开始跟不上高投资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工资加速上涨、投资的产出与就业效应不断降低的挑战。文章利用2004~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工资上涨对劳动力供给的拉力是递减的,而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作用却是递增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显示,投资的工资上涨效应在递增,而投资的产出与就业效应在递减,因此城市工资上涨是必然趋势。此外,工资上涨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继续实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不是明智的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向书坚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乾之  权衡  
该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将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麟科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韩丽娜  
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历程,但由此带来了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的保护不公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寻求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点,在制度安排上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劳动力是生产中的主要投入要素。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证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这种劳动力供给效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供给效应的释放是有条件的。为进一步证实和解释,文章引入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劳动力红利确实存在门槛效应,并进一步捕捉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效应影响的门槛值。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守海  
本文研究表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工工资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民工工资应该提高1/3左右的水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