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58)
2023(4642)
2022(3721)
2021(3160)
2020(2669)
2019(6072)
2018(5741)
2017(11104)
2016(5927)
2015(6569)
2014(6533)
2013(6543)
2012(5710)
2011(4795)
2010(4883)
2009(4950)
2008(5362)
2007(4842)
2006(4343)
2005(4096)
作者
(16928)
(14200)
(13938)
(13082)
(8892)
(6625)
(6360)
(5371)
(5182)
(5042)
(4738)
(4737)
(4725)
(4275)
(4245)
(4229)
(4228)
(4193)
(3946)
(3898)
(3476)
(3359)
(3307)
(3231)
(3182)
(3123)
(3061)
(2959)
(2747)
(2734)
学科
(63676)
企业(63676)
(55370)
管理(43628)
(31698)
经济(31640)
(18696)
方法(17308)
(16924)
财务(16922)
财务管理(16918)
业经(16694)
企业财务(16101)
技术(12081)
企业经济(11631)
数学(10424)
数学方法(10393)
(9794)
技术管理(9564)
经营(9531)
(8951)
(8634)
理论(8274)
决策(7924)
(7554)
计划(7219)
经济理论(7071)
(6615)
体制(6349)
(6036)
机构
学院(94261)
大学(90259)
管理(45726)
(43752)
经济(43150)
理学(39352)
理学院(39085)
管理学(38880)
管理学院(38690)
(22669)
研究(21982)
中国(19796)
财经(18170)
(17593)
(16379)
商学(14981)
商学院(14865)
(14841)
财经大学(13430)
经济学(13260)
经济学院(12023)
经济管理(11890)
(11270)
工商(10817)
北京(10655)
中心(10448)
科学(10421)
业大(9967)
公司(9923)
(9734)
基金
项目(57869)
科学(48746)
基金(45397)
研究(42864)
(37739)
国家(37348)
科学基金(35405)
社会(30728)
社会科(29345)
社会科学(29334)
基金项目(24158)
(23046)
自然(22972)
自然科(22555)
自然科学(22550)
自然科学基金(22265)
教育(19167)
资助(18015)
(17900)
(16858)
编号(15939)
(14814)
(14571)
企业(13983)
创新(13449)
(13176)
国家社会(12954)
(12861)
人文(12591)
重点(12219)
期刊
(49470)
经济(49470)
研究(25006)
(23693)
管理(23616)
中国(14214)
科学(10917)
技术(10427)
财经(10279)
财会(8989)
(8910)
学报(8451)
业经(8390)
技术经济(7733)
(7585)
金融(7585)
经济研究(7572)
大学(7317)
学学(7235)
会计(6894)
通讯(6204)
会通(6200)
经济管理(5960)
现代(5708)
问题(5633)
商业(5341)
(5109)
(5094)
(4979)
企业(4979)
共检索到137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子楠  王高望  赵晓军  
通过在一个带有异质性厂商的增长模型里引入政府关于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国企职工工资决定的刚性特征,并分析了这种工资刚性对国企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的影响。本文里,国企效率损失表现为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层面上企业自身亏损程度的加深,以及宏观层面上国有企业作为整体在经济中要素和产出比重的下降。校准结果发现,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特征大约解释了1993-2007年国有企业在工业部门中24.84%的资本比重和36.40%的产出比重的下降。如果政府放松对国企工资的限制,将工资决定方程的刚性系数,从基准模型的0.347放松到0.1,则该段时期国企资本和产出的比重将平均分别增加13.84%和20.33...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涛  陈嘉佳  
结合我国转移支付实施现状以及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的理论文献,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三部门模型,并以分税制改革后我国1994—2010年各省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财政集权过程中转移支付增加对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转移支付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当地方政府过多地用转移支付来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时,国有企业在产生道德风险而导致效率损失的同时,挤压了转移支付中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部分,从而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建军  
国有企业破产破的是国家的产 ,那么非国有企业破的是谁的产呢 ?经过粗略地计算 ,非国有空壳工业企业破产企业所有者平均仅承担 3 6 59%的损失 ,而国家却要承担 54 3 %的损失。所以不管何种所有制企业破产国家都要承担巨大的损失 ,因而 ,国家有必要考虑减少破产负担的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明  石磊  
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应该包含两种: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二是由这种效率损失进一步带来的其他效率损失。传统观点强调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而忽略了第二种效率损失。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困境,提出国有企业的"增长拖累"这一概念,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所发展的观点是,国有企业不仅本身存在效率损失,而且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从而对整个经济体构成"增长拖累"。利用中国1985—2004年29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验证了这一思想。因此,就效率层面而言,推进国企改革是一条必然之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董晓庆  赵坚  袁朋伟  
传统观点只强调国有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损失,而忽略了创新效率损失。很多经验研究虽然证明了技术创新才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实证检验很少,因此,本文针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5大类高新技术行业2000—2011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以民营企业为参照对象,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解、评价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在分行业比较中,发现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其余四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创新效率都明显低于民营企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数据可比性较差,可能与该行业基本全部由国有企业经营有关;在全部行业总体效率比较中,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金燕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本书是西北大学刘瑞明博士的一项旨在探索国有企业拖累经济增长可能途径的研究之成果。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二是由这种效率损失负辐射带来的进一步损失。国有企业既起主导作用,就必然有正主导和负主导两方面。传统观点强调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而忽略了第二种的效率损失,片面理解主导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延兵  
吴延兵基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理论,提出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的理论假说。本文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数据,对此假说进行再次检验,研究结果仍旧支持该假说。研究还发现,国有企业在国有垄断行业中的创新效率损失远大于其在非国有垄断行业中的创新效率损失。重构国企产权和破除国企垄断应是国企改革的两大着力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斌  
国有企业改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如何科学地评价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水平的必要前提。文章选择随机前沿方法 (SFA),以2006-2015年3224个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损失问题进行了测算,进而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行业、产业的效率损失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确实存在着技术效率损失,中央国有企业损失最严重,地方国有企业次之,最后是民营企业;就行业层面而言,不同行业间的效率损失水平差异比较大,教育业尤为突出;就产业层面而言,所有产业均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基于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这一企业理论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损失和创新效率损失问题。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监督和激励机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创新具有不同于一般生产的特殊属性,已有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并不能实现创新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因而无法改善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的理论假说。基于中国省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估计结果都稳健地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崔文杰  
信息化效率损失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信息化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目标短期存在冲突;国有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协同困境";具有政治关联的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腐败国企领导人的串谋,排斥市场竞争;转换成本导致的路径依赖,使国有企业信息化过程出现产品锁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基于晋升选择策略性信息化;这些因素是造成国有企业信息化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必须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按公司治理要求规划信息化进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晓华  李明珊  
企业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形成的制度背景为依据,测算和比较了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份国有工业企业过度投资水平,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检验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地区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损失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选择差分内差分方法评价了政府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的"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2008年之后更为严重;地方政府干预动机越强,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越突出,尽管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也造成了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聂丹  
文章通过融入了劳动供给的生理约束条件的多时期模型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进行了拓展,并分析了农民工工资决定中的多重均衡,以此说明了当前我国外资企业中农民工工资过低的国民福利损失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完毕之前农民工《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合理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立国  
一、隐性投资效率损失概念的提出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大规模的投资推动的。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不但始终高于 GDP 的增长率,而且投资占 GDP 的比率也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的名义投资率在50%左右,而与此同时,投资效率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只有20%左右。美国的名义投资率大致稳定在20%左右,但投资效率却在50%以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魏华林  龙梦洁  
由于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银保合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激励和监督机制约束参与者,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而只有当合作"有效"时,才能在确保各利益群体"无摩擦"的前提下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资源利用净收益大于零。虽然在契约关系型银保合作模式的推动下,我国银行保险实现了长达十年的高速扩张,但与此同时诸如手续费虚高、销售误导以及账外激励等无效率的市场乱象屡禁不止,以致市场竞争无序、行业信誉受损。导致银保合作的效率损失原因主要是参与者之间的激励机制设计普遍表现激励有余,约束却不足。在国际经济走势继续低迷和国内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形势面前,推动银行和保险之间的深度层次合作,促进银保合作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俞海山  朱福建  
消费外部性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影响他人或社会,但个人或家庭并未因此而给予相应补偿或取得相应报酬。无论是正消费外部性还是负消费外部性,其结果都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为此,政府必须通过直接管制、经济手段等措施来治理消费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