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6)
2023(5684)
2022(3986)
2021(3408)
2020(2556)
2019(5563)
2018(5635)
2017(10953)
2016(6121)
2015(6810)
2014(6907)
2013(6497)
2012(5636)
2011(4864)
2010(4974)
2009(4591)
2008(4607)
2007(4163)
2006(3823)
2005(3535)
作者
(17022)
(14199)
(14193)
(13598)
(9119)
(6655)
(6462)
(5516)
(5489)
(4926)
(4914)
(4765)
(4553)
(4480)
(4387)
(4382)
(4219)
(4093)
(4042)
(4035)
(3443)
(3428)
(3409)
(3248)
(3203)
(3157)
(3103)
(3011)
(2826)
(2780)
学科
(28288)
经济(28255)
中国(14532)
管理(14488)
(14476)
(10426)
(8593)
企业(8593)
地方(8310)
农业(7606)
方法(7583)
业经(7246)
城市(7141)
数学(6530)
数学方法(6499)
(6340)
劳动(6323)
(6063)
城市经济(5395)
人口(5165)
(5095)
产业(4980)
发展(4801)
(4796)
(4316)
信息(4214)
(4052)
环境(3998)
总论(3963)
理论(3934)
机构
大学(85971)
学院(85895)
(37392)
经济(36428)
研究(31922)
管理(30840)
理学(26212)
理学院(25862)
管理学(25372)
管理学院(25217)
中国(22823)
(19103)
科学(18789)
(15421)
(15254)
中心(13994)
研究所(13848)
(13370)
(13124)
经济学(12886)
(12870)
师范(12765)
财经(12637)
(12048)
北京(11853)
业大(11696)
(11602)
经济学院(11591)
(10530)
师范大学(10516)
基金
项目(59260)
科学(47989)
基金(43956)
研究(43526)
(38114)
国家(37802)
科学基金(33152)
社会(30439)
社会科(28803)
社会科学(28797)
基金项目(23358)
(22405)
自然(19938)
自然科(19542)
自然科学(19539)
自然科学基金(19169)
教育(19153)
(19038)
编号(16961)
资助(16502)
(13736)
成果(13457)
国家社会(13396)
重点(13327)
(12628)
课题(12218)
(11685)
发展(11461)
(11315)
创新(11057)
期刊
(43167)
经济(43167)
研究(27803)
中国(19484)
(13421)
科学(12506)
学报(11879)
管理(11196)
(10731)
大学(9533)
学学(8991)
农业(8897)
教育(8656)
问题(7812)
(7770)
金融(7770)
城市(7073)
业经(7011)
技术(6863)
经济研究(6808)
财经(6409)
(6270)
(5663)
现代(5182)
资源(4643)
(4356)
(3954)
世界(3927)
经济问题(3752)
技术经济(3737)
共检索到129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苏东坡  
以工资作为调节机制的劳动力流动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核心和主链条。本文在分析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对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机理作用下劳动力流动参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方式进行阐释。提出在尊重城市化阶段性规律的同时,应通过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工资与产业互动及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多重障碍等措施,来实现工资、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协调演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大鹏  张洋  
文章以美国的城市化经验为例,旨在分析经济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美国的城市工资溢价在过去的两百年中都相对保持稳定,而租金溢价则相对波动较大。从大城市中工人和公司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整个20世纪,美国的家庭和就业都经历了从中央城市到郊区转移的过程。城市是以更有利于开展生产发展的地理位置为基础,而非主动聚集来获得生产上的优势。依托生产型基础设施投资来驱动城市增长将会推高工资和租金水平,而依托消费型基础设施投资来驱动城市增长将会降低工资水平,提高租金价格。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兰瑞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人越少。据1970年对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在50~2000美元之间的100个国家的经济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雅莉  张明斗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然而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受制于AR、VR、UR三种收入的行为机制。为此,运用政策调节使城市化经济运行趋向充分就业就成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彭荣胜  
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制约因素。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克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的主导要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任媛  安树伟  
劳动力迁移从微观方面分析是一种个体决策过程,从宏观方面分析就是城市化渐进的过程,两者是同一现象在微观和宏观中的不同表现。本文利用局部调整——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分析城市化水平与非农化产值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农化对城市化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效果却非常显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非农化的响应较慢,存在滞后性。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城市化水平短期内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发展时呈现出的一种短期、局部性现状,具有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并不会长久存在。其解决思路在于缩短农民迁移过程中的滞后性,同时促进农民工向合法性永久迁移者转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杨  彭怡  
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化对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要从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尽快转移目前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后,文章对近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新  
由于乡镇企业吸收了1/3农村劳动力,城市打工-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又占很大比重,使得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特征。本文的解释是:(1)除刘易斯的推力和拉力外,农村劳动力选择何种转移模式,以及能否实现城市化目标,还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入是否大于边际成本;(2)在当前,乡镇企业转移、城市打工的候鸟式转移以及城市化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共存,反映了不同的边际收入与支出的动态均衡关系;民工荒实际上是转移者对收-支非均衡的现实反映。因此,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支均衡关系对城市化政策进行调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祥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韩建雨  
运用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序列模型对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稳步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坚持共享性发展,使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有效遏制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陆铭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的流动是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国内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出现的。规模日益庞大的流动劳动力以流向东南沿海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但由于户籍、土地等制度的制约,劳动力流动短期特征明显,但趋势又是长期化,因此,形成了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早期的实证研究注重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政策环境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流动,较新的研究从人力资本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为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提供了新的见解。但是,如果要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就需要在制度约束和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研究社会互动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有效推进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应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曹佳斌  
在参考现有城市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用赫芬达尔指数(HHI)和城市首位度来对我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剩余人口流动进程进行关联分析,揭示了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模式之间的关系。农民土地物权的权能不足导致农村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模式。为了通过保留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保对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的用益物权,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非全面转移的流动方式,导致我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