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06)
2023(13548)
2022(11298)
2021(10428)
2020(8607)
2019(19912)
2018(19282)
2017(37228)
2016(19318)
2015(22009)
2014(21686)
2013(21586)
2012(20104)
2011(18175)
2010(17922)
2009(16766)
2008(15942)
2007(13519)
2006(11959)
2005(10713)
作者
(53163)
(44614)
(44402)
(42477)
(28682)
(21163)
(20060)
(17321)
(17130)
(15497)
(15380)
(14930)
(14011)
(13908)
(13898)
(13588)
(13165)
(12885)
(12671)
(12338)
(10986)
(10649)
(10462)
(10307)
(10097)
(10070)
(9443)
(9012)
(8837)
(8517)
学科
(112021)
经济(111922)
管理(55820)
(51315)
方法(48372)
数学(43577)
数学方法(43202)
(40713)
企业(40713)
中国(28822)
地方(22570)
(22559)
(21211)
业经(19328)
(18131)
贸易(18123)
(17557)
(17269)
农业(15696)
环境(14884)
(14772)
地方经济(14113)
(13796)
金融(13795)
(13413)
理论(13286)
(12722)
银行(12718)
(12562)
财务(12527)
机构
大学(290475)
学院(286921)
(141643)
经济(139380)
管理(114911)
理学(100332)
理学院(99327)
管理学(97966)
研究(97705)
管理学院(97415)
中国(74796)
(60526)
(59623)
科学(52475)
财经(49988)
经济学(47097)
(45826)
(45673)
中心(43758)
经济学院(42325)
研究所(41378)
(38668)
财经大学(37522)
北京(37441)
(35462)
业大(35434)
(35421)
(35283)
师范(35174)
商学(31690)
基金
项目(193498)
科学(156975)
基金(147820)
研究(142482)
(126652)
国家(125730)
科学基金(110939)
社会(98624)
社会科(93911)
社会科学(93892)
基金项目(77273)
(69951)
自然(68851)
自然科(67354)
自然科学(67340)
自然科学基金(66192)
教育(64861)
资助(60920)
(59722)
编号(53912)
(45429)
国家社会(43252)
重点(43035)
成果(42425)
(41801)
教育部(40542)
(39823)
人文(39162)
创新(37458)
大学(37392)
期刊
(149256)
经济(149256)
研究(89356)
中国(48785)
(45537)
管理(42712)
科学(37101)
学报(35075)
(30458)
大学(28933)
学学(27613)
财经(26343)
经济研究(26074)
技术(25293)
(24802)
金融(24802)
(22785)
问题(21319)
农业(20959)
教育(20396)
业经(19803)
(17538)
统计(16671)
技术经济(16227)
世界(16038)
国际(15076)
(14512)
决策(13254)
商业(12749)
现代(12736)
共检索到417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清  
本文采用2004—2009年全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依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我国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进行了整体样本与分样本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的结果来看,我国城市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要素流入的拉力在整体上呈现递减状态,也即工资水平的提高不能带来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加,劳动力数量同工资水平之间的倒U关系使得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数量在理论上有个峰值。同时城市分样本估计告诉我们,低收入城市与高收入城市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要素的拉力是不同的,高收入城市已经进入了工资拉力递减的倒U状态,而低收入城市则处于工资边际效用递增阶段,因此对高收入与低收入城市的城市化政策应该是有差异的。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韩润霖   吴立元   张航宇  
中国大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采取优惠的落户政策,而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落户政策更严格。本文通过构建两城市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经验分析方法,考察了低技能劳动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落户要求,能吸引更多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从而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大程度发挥高技能行业的集聚效应。此外,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落户门槛能提高全社会的实际工资收入,缩小全社会工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永生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本文首先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出发,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了计量并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增长回归模型;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来GDP增长0·6823个百分点;最后通过放大迁移收益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单讨论,指出如果政府仅仅将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达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则每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将相当可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旭光  何佳佳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邵宜航  汪宇娟  刘雅南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可分为结构效应和总量效应。结构效应考察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对不同阶层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总量效应则考虑劳动力流入导致的住房需求总量增加可能产生的相应阶层的财产性收入的变化。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基于我国城市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由于流动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仍然会扩大城市内部收入差距;而当流动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时,劳动力流动则可能缩小城市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夏海舟  
财政政策手段对治理通货膨胀具有特殊的功能。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主要有:一是通货膨胀引起财政分配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二是财政分配状况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通货膨胀。文章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还对1979—1988年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财政政策的选择的若干主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邓翔  朱海华  路征  
文章根据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区域分割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外地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出现的新变化,并基于流动状态构造了3类劳动力群体,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13年)数据和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相比本地劳动力,区外流动劳动力的工资收入高出了26%,其中的11%来源于流动带来的人力资本优势,15%来源于让渡社会保险权利换取较高工资收入的"权利置换"收益。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收入层面已不存在对外地劳动力的歧视,反而外地劳动力还具有一定的工资收入优势,但这种优势主要是以失去收入安全保障为代价的,因而需要更多地关注外地劳动力在社会保险福利上的损失,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广婷  江静  陈勇  
本文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997—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为应对当前剩余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转移速度减慢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政府应该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本地就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晶  汤琼峰  
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可爱  周申  王奎倩  
FDI的大量流入可能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关系密切。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就FDI流入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FDI显著降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说明FDI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影响的。此外,FDI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可爱  周申  王奎倩  
FDI的大量流入可能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关系密切。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就FDI流入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FDI显著降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说明FDI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影响的。此外,FDI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永玲  赵倚仟  
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吸引劳动力正成为各城市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铁路构建出的全新城市网络,对资源和要素重新进行配置,改变了城市经济格局。文章将铁路可达性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反映了空间结构总效应;同时将劳动力作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研究城市之间可达性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流入效应。研究认为,可达性对不同城市的作用途径存在明显异质性,中介效应较好地揭示了其中的差异。结论表明:铁路提速有利于高行政级别和大城市更多依靠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间接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低行政级别和中等城市突出体现了可达性带来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铁路提速对国家五大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结构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尤其是群内城市的劳动力流入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反映了城市群交通网络和要素一体化对经济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