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62)
2023(7494)
2022(6222)
2021(5621)
2020(4593)
2019(9978)
2018(9613)
2017(18310)
2016(10100)
2015(10542)
2014(10254)
2013(9947)
2012(9127)
2011(8109)
2010(7745)
2009(6934)
2008(6899)
2007(5922)
2006(4888)
2005(4208)
作者
(31700)
(26618)
(26447)
(24952)
(16728)
(13074)
(11692)
(10354)
(10046)
(9162)
(9143)
(8713)
(8542)
(8408)
(8354)
(8164)
(8063)
(7848)
(7600)
(7567)
(6973)
(6479)
(6217)
(6073)
(5964)
(5960)
(5777)
(5720)
(5453)
(5385)
学科
(36290)
经济(36244)
管理(29099)
(28543)
(22107)
企业(22107)
方法(18682)
数学(16858)
数学方法(16718)
(10772)
(10581)
(9350)
中国(8989)
(8869)
贸易(8869)
(8677)
业经(7913)
农业(7391)
(7133)
财务(7127)
财务管理(7116)
技术(7036)
(7000)
企业财务(6879)
(6473)
银行(6435)
(6191)
金融(6191)
(6085)
环境(5850)
机构
大学(142833)
学院(142345)
(57112)
经济(56153)
管理(52996)
研究(50162)
理学(47332)
理学院(46783)
管理学(45857)
管理学院(45628)
(36103)
中国(35573)
科学(34854)
农业(29282)
业大(29048)
(28885)
(26698)
研究所(25114)
(24543)
中心(22527)
财经(20746)
农业大学(19645)
(19485)
(19191)
经济学(18123)
(17783)
北京(17151)
经济学院(16647)
(16228)
科学院(16203)
基金
项目(107283)
科学(83580)
基金(80322)
(74948)
国家(74371)
研究(67690)
科学基金(62031)
社会(45298)
自然(43379)
基金项目(43169)
社会科(43166)
社会科学(43152)
自然科(42476)
自然科学(42456)
自然科学基金(41763)
(41491)
(35974)
资助(32099)
教育(30447)
重点(24627)
编号(23547)
(23328)
计划(23130)
(22762)
(22109)
科研(21752)
创新(21391)
(20758)
科技(20462)
国家社会(19912)
期刊
(52903)
经济(52903)
学报(34526)
研究(34155)
(31494)
科学(27860)
大学(24460)
学学(23924)
中国(22985)
农业(21296)
(18408)
管理(17521)
(11793)
(11312)
金融(11312)
财经(10347)
业大(10191)
经济研究(9961)
(9308)
业经(9119)
(8797)
农业大学(8793)
技术(8784)
科技(8411)
教育(8177)
问题(7586)
商业(6742)
林业(6222)
(6221)
(6214)
共检索到188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娜  熊善柏  赵思明  
以白鲢(Hypophthalmichthyx mortitrix)为原料,研究食盐添加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和干燥条件对干腌法制作的腌腊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考察腌腊鱼生产中安全性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腌制条件和干燥方式对腌腊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显著;食盐添加量越小,腌腊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酸价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越高;腌腊鱼的腌制温度越高、腌制时间越长,其亚硝酸盐含量、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则越高。在4种干燥方式中,真空冷冻干燥所制得的腌腊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汝成  熊善柏  鲁长新  曾令彬  
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不同工艺制作的腌腊鱼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腌制可促进鱼中挥发性物质及前体向腌腊鱼相关风味物质的转化;酯类化合物是腌腊鱼中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2种浓度盐水腌制的腌腊鱼中均含有乙酸-11-十二烯-1-酯、十二酸甲酯、12-甲基十三酸甲酯、14-甲基十五酸甲酯、Z-9-十六烯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多种酯类化合物,但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低温干燥有利于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干燥时应使用较低的温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顾赛麒  王涣淇  冯媛  黎君鸿  周振毅  鲍嵘斌  戴王力  陈玉峰  周绪霞  丁玉庭  
为探究高铁肌红蛋白(MMb)对腌腊鱼品质的影响,在腌制草鱼肉中添加不同浓度MMb构建样品反应体系,基于羰基化合物、脂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等指标,研究腌腊鱼传统加工中MMb促脂质氧化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随着MMb添加浓度的升高,3种羰基化合物含量逐渐递增,且增幅存在“4-羟基己烯醛>4-羟基壬烯醛>丙二醛”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8 mg/g MMb样品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为18.95%、18.72%和31.83%),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呈完全相反趋势(增幅为6.74%);添加MMb浓度越高,鱼肉样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越容易发生氧化降解,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尤为显著(相对含量分别下降12.37%和16.27%)。本研究共检出6大类4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确定了戊醛等13种气味活性物质,除癸醛外所有气味活性物质均与PUFA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表明MMb介导的脂质光氧化反应可能是传统腌腊鱼香气的主要形成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圣江  潘文杰  宫长荣  耿召良  孙福山  雷波  赵会纳  谢已书  
【目的】探讨装烟方式和烤烟中烟叶品质形成的机理,进一步提高烤烟烘烤烟叶质量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普通挂竿(T1)、密集挂竿(T2)和散叶插扦(T3)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类胡萝卜素和叶表提取物组分含量的变化,分析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中性香味物质、烟气有害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烘烤中T3处理烟叶失水较慢,48—72 h与T2处理差异显著(P<0.05)。T3处理烘烤中烟叶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降幅分别为62.91%和69.45%,大于T1(57.59%、65.19%)和T2处理(57.59%、60.31%),烤后烟叶含量最低。T1和T3处理烤后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较高,损失率分别为8...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冀衡  肖志新  杨虹琦  王勇  郭紫明  
对烤烟RG17、中烟90、K346、G80的C3F烟叶中水溶性糖、钾、总氮、烟碱、石油醚提取物、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等品质指标和烟气焦油、稠环芳烃化合物等安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346的烟碱、石油醚提取物、总挥发碱含量相对较高,RG17的钾含量相对较高,G80的总挥发酸含量较高,而总氮含量相对较低.焦油释放量较高的品种为K346,但该品种苯并[α]蒽、Chrysene、苯并[α]芘3种稠环芳烃含量最低;中烟90的焦油释放量虽然较低,但其稠环芳烃化合物含量最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学军  张文娥  张政  黄亚欣  彭剑  江辉  
为指导贵州核桃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对黔西北高原产区的核桃品质及质量安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黔西北高原核桃壳薄、脂肪及蛋白含量高,达到了优质核桃的标准,但出仁率及单果重个体差异较大,需进行优株鉴选。黔西北核桃种仁内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指标均符合NY/T1042-2006标准要求,具有无毒、无害和食用安全的特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长杙   冉乾松   杨天根   翟精武   刘亚兵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与闷黄质量关系的前提。然而,黄茶闷黄体系受自身复杂性和不可直接测定性的限制,目前闷黄品质评价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综述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含水率、时间及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黄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感官、成分检测及智能仿生技术。人工感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检测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前处理复杂;智能仿生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可检测黄茶闷黄适度快速高效评价。通过回顾近年来针对黄茶闷黄影响因子及3种主要评价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闷黄影响因子与黄茶品质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及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黄茶标准化和数字化加工提供支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洁  王文钰  陶冬冰  战廷尧  冀东平  郝吉明  王丹阳  
为提高稻谷干燥品质、降低干燥能耗,在前期稻谷干燥优化工艺参数基础上,探究了薄层热风变温干燥工艺对稻谷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的影响。分析干燥温度(30~70℃)、变温时刻(20~150min)、变温温度(30~70℃)、变温时长(20~60min)、变温次数(1, 2, 3次)等试验因子对稻谷干燥速率及外观品质(爆腰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以干燥温度、变温时刻、变温温度、变温时长为试验因子,以爆腰增率、整精米率为响应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响应面图,分析稻谷变温干燥特性并阐释结果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40~60℃、变温时刻20~140min、变温温度40~70℃、变温时长10~50min条件下采用循环变温的干燥方式,可获得较好的干燥品质;变温干燥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初始干燥温度54℃、变温时刻50min、变温温度47.5℃、变温时长20min,干燥后稻谷的爆腰增率12.5%、整精米率79.9%,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61%,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准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稻谷收获后干燥技术改进及深入探究其干燥品质变化机理提供数值与理论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娇芬  林河通  陈绍军  刘木水  陈莲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唐淑玮  高瑞昌  赵元晖  曾名湧  冯秋凤  陈依萍  
本研究以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肉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对鲟鱼鱼糜的漂洗工艺进行了优化,对鱼糜漂洗前后的蛋白质含量及其组成、水分分布、凝胶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鲟鱼鱼糜的最佳漂洗工艺为:水漂洗1次,盐水漂洗1次,盐的质量分数为0.25%,漂洗时间为1 min。鲟鱼鱼糜经漂洗后,其盐溶性蛋白比例显著升高(P<0.01);鱼糜中的水分受到的束缚力增加,自由度减小,形成了更为致密的凝胶网状结构;破断力、凹陷距离、凝胶强度、持水力、白度等表征凝胶性能和鱼糜品质的指标明显提升。研究表明,采用恰当的漂洗工艺可显著提高鲟鱼鱼糜的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可  刘磊  张瑞芬  池建伟  贾栩超  张名位  
【目的】探讨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对全麦片品质特性的影响,为高品质全麦片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全粉为原料,采用α-淀粉酶、纤维素酶及其复合酶进行预酶解-滚筒干燥制备全麦片:未经预酶解处理直接滚筒干燥全麦片(drum-dried whole wheat groats,DWG),α-淀粉酶-滚筒干燥速食全麦片(drum-dried whole wheat groats withα-Amylase,DWGA),纤维素酶-滚筒干燥速食全麦片(drum-dried whole wheat groats with cellulase,DWGC),α-淀粉酶-纤维素酶-滚筒干燥速食全麦片(drum-dried whole wheat groats withα-Amylase and cellulase,DWGAC),以及以小麦精粉为原材料制备直接滚筒干燥精麦片(drum-dried refined wheat groats,DRG),分别测定其复水性速率、结块率、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糊化度、黏度、色度,淀粉、还原糖、植酸含量、淀粉和蛋白质消化特性等指标,比较并分析预酶解-滚筒干燥对全麦片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能显著改善全麦片的冲调性,其中DWG样品复水速率最低,DWGAC复水速率最高,与对照样品DWG相比,DWGA、DWGC、DWGAC的结块率显著降低。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显著提高了全麦片的溶解性,其中DWGA、DWGC、DWGAC相比于DWG水溶性指数分别提高了4.98、2.07和5.04倍。同时,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使全麦片的淀粉、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还原糖含量和糊化度显著升高(P<0.05),适当降低了全麦片的色度。此外,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使全麦片中快消化淀粉比例显著提高,快消化淀粉含量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2.34%、34.84%和46.59%,其中DWGAC快消化淀粉含量最高;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加快,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分别提高了0.33、0.25、0.26倍,消化率升高。【结论】预酶解-滚筒干燥处理提高了全麦片的冲调分散性,降低了结块率和黏度,提高了淀粉和蛋白质体外消化性能,对全麦片品质有提升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