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9)
2023(14067)
2022(11708)
2021(11218)
2020(9138)
2019(21214)
2018(21155)
2017(39150)
2016(21473)
2015(24222)
2014(23732)
2013(22396)
2012(20299)
2011(17872)
2010(17963)
2009(15781)
2008(15183)
2007(13488)
2006(11428)
2005(9665)
作者
(55722)
(46253)
(46103)
(43870)
(29795)
(22472)
(21024)
(18070)
(17953)
(16754)
(16191)
(15558)
(14890)
(14455)
(14436)
(13972)
(13823)
(13757)
(13719)
(13555)
(11538)
(11218)
(11073)
(10876)
(10484)
(10446)
(10434)
(10211)
(9383)
(9266)
学科
(77083)
经济(77004)
管理(62561)
(60445)
(51390)
企业(51390)
方法(37440)
数学(32779)
数学方法(32078)
中国(23509)
(21880)
(19755)
技术(19622)
业经(18254)
理论(16950)
地方(16863)
农业(14852)
(14417)
(13931)
技术管理(12904)
(12887)
贸易(12871)
(12731)
财务(12669)
财务管理(12634)
(12478)
教育(12405)
(12328)
教学(12284)
企业财务(11895)
机构
学院(279273)
大学(275543)
管理(111814)
(106666)
经济(104285)
理学(96409)
理学院(95380)
管理学(93372)
管理学院(92826)
研究(84499)
中国(63938)
(57575)
科学(51303)
(49023)
(47903)
中心(40922)
(39825)
业大(39563)
(39236)
财经(38908)
(38284)
师范(37879)
研究所(36021)
(35452)
(34969)
北京(34718)
技术(34202)
经济学(32081)
(31882)
农业(30204)
基金
项目(192658)
科学(153297)
研究(145940)
基金(137303)
(117864)
国家(116808)
科学基金(103036)
社会(90750)
社会科(85926)
社会科学(85907)
(79702)
基金项目(72431)
教育(71320)
自然(66427)
自然科(64981)
自然科学(64967)
(64951)
自然科学基金(63779)
编号(61314)
资助(55718)
成果(48469)
(45123)
重点(43588)
课题(43073)
(41927)
创新(41271)
(41010)
项目编号(37379)
大学(37377)
国家社会(36835)
期刊
(116072)
经济(116072)
研究(77731)
中国(61805)
教育(45997)
管理(44403)
(40304)
学报(38621)
科学(36527)
(34672)
技术(32501)
大学(31000)
学学(28240)
农业(23768)
(22529)
金融(22529)
业经(20212)
财经(18628)
经济研究(17521)
图书(16766)
(16082)
职业(15259)
科技(15199)
技术经济(14707)
(13927)
问题(13926)
(13852)
统计(13416)
(13090)
论坛(13090)
共检索到414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建斌  屠远  刘维平  周全法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践、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就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德东  于爱国  陈雪梅  高振海  田文晶  
以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科学定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的创新性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且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荣华  应敏  闫国庆  
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用"四阶段递进式、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入学后,经过企业见习、理论学习、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等四个阶段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黎明  刘建飞  吴丽华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经过量的迅速扩张之后,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其发展取向。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因材施教,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症结所在。因此,科学确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彰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以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的实践为例,阐述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构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景波   郑仲桥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内涵建设,推进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州工学院面向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等专业学位类别,构建了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就业创业和科技创新有机整合,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胡小唐  钟登华  李云章  陆培毅  何振雄  杨秋波  
认为校企互动不足是影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介绍天津大学在长期的工程硕士教育实践中的做法,即坚持校企紧密合作,聚焦企业需求,服务行业发展,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的办学理念;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重点服务国家大中型企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斌  
源于"反思型实践者"的"反思实践型"人才是当下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人才的理想形象。能够生成实践智慧、反思教育现实、按需进行思维转换是此类人才的核心品质,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知识构成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借助贯穿大学四年的"知识-实践"教学体系,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反思实践型"学前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路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郭蕾  
以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阐述了北京大学如何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方面探索开放式、协作式的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与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干勤  柏伟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安全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思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余支政  骆莲莲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以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及灵活性,而课程硕士培养在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特点符合这些要求。笔者主要探讨在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中借鉴课程硕士攻读方式的依据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聂文斐  杨吉  宁更新  姚若河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对象,以华南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段式的培养方案及相应的培养机制,以期创建富有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钰  康妮  刘惠琴  
在总结清华大学10年经验基础上,明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定位是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人才。分析了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课程教学兼顾学科和行业需求、专业实践注重培养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组织实施以培养项目形式开展等特色,并对工程人才多模式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传杰  王卫华  刘勇波  
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现实需求,架构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整体方案;分析了该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三类主体积极性不足两大瓶颈,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支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项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两类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较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健武  周毅  田雅芳  
金融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性的专业,需要同时具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切合实际的实践经验,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发,提出了以立体式实践培养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其中包括教学场景、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应用和探索中,这一体系初见成效,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欢迎,也获得了学界同行的认可和业界的好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唐广军  郭文莉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工程实践和工程职业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作为具有行业特色背景的地方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创新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培养过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主线聚焦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从构建层面、条件层面、实施层面、保障层面、衔接层面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