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1)
- 2023(13526)
- 2022(11835)
- 2021(11358)
- 2020(9466)
- 2019(21958)
- 2018(21965)
- 2017(42013)
- 2016(23256)
- 2015(26365)
- 2014(26348)
- 2013(25291)
- 2012(22602)
- 2011(20193)
- 2010(20343)
- 2009(18362)
- 2008(17449)
- 2007(15091)
- 2006(12917)
- 2005(11082)
- 学科
- 济(83283)
- 经济(83192)
- 管理(64246)
- 业(59367)
- 企(49566)
- 企业(49566)
- 方法(42394)
- 数学(37087)
- 数学方法(36349)
- 农(24965)
- 中国(22069)
- 财(19212)
- 业经(18784)
- 理论(18623)
- 学(18104)
- 贸(16827)
- 贸易(16820)
- 易(16383)
- 地方(15835)
- 农业(15223)
- 技术(14263)
- 教育(13920)
- 和(13877)
- 制(13820)
- 教学(12972)
- 环境(12701)
- 务(12626)
- 财务(12543)
- 财务管理(12521)
- 划(12231)
- 机构
- 学院(315887)
- 大学(310736)
- 管理(124833)
- 济(114230)
- 经济(111445)
- 理学(109135)
- 理学院(107977)
- 管理学(105548)
- 管理学院(105021)
- 研究(96920)
- 中国(70086)
- 京(65932)
- 科学(62667)
- 财(50457)
- 农(49011)
- 业大(48470)
- 所(47922)
- 江(45035)
- 中心(44625)
- 研究所(43933)
- 范(43135)
- 师范(42714)
- 北京(41414)
- 财经(41223)
- 技术(39132)
- 农业(38566)
- 州(37476)
- 经(37399)
- 院(35729)
- 师范大学(33858)
- 基金
- 项目(219419)
- 科学(171291)
- 研究(163079)
- 基金(154860)
- 家(134001)
- 国家(132855)
- 科学基金(114596)
- 社会(97481)
- 社会科(92222)
- 社会科学(92195)
- 省(88946)
- 基金项目(82077)
- 教育(79188)
- 自然(76059)
- 自然科(74332)
- 自然科学(74316)
- 划(74214)
- 自然科学基金(72910)
- 编号(69853)
- 资助(65279)
- 成果(55724)
- 重点(49270)
- 课题(48837)
- 部(47438)
- 创(46053)
- 发(45868)
- 项目编号(42693)
- 创新(42670)
- 科研(42014)
- 大学(41671)
- 期刊
- 济(121170)
- 经济(121170)
- 研究(86999)
- 中国(59843)
- 教育(48443)
- 学报(48351)
- 管理(45988)
- 农(44673)
- 科学(44070)
- 财(37149)
- 大学(36969)
- 学学(34412)
- 技术(33432)
- 农业(32125)
- 业经(22326)
- 融(20992)
- 金融(20992)
- 经济研究(19499)
- 财经(18589)
- 图书(17986)
- 业(16843)
- 职业(15806)
- 经(15775)
- 科技(15727)
- 问题(15237)
- 技术经济(14836)
- 理论(14807)
- 版(14307)
- 商业(13994)
- 统计(13928)
共检索到443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宗明 胡俊红
通过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及需求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阐释基础上提出产品设计人才培养观,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本科院校产品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体系分析了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从企业、高校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产品设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廖建华 刘慧娟
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实施主体上的误区;二是培养过程上的误区。为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和实施双主体、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改革,从而实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端祥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和重点,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特别是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为例,来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娄淑敏 何向华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师"在传授技能知识时,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然而传授这些技能的能力、技巧和方法时,又可以扮演"教练"的角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专业技能,是"导师""教练""师傅"三个角色的统一。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专业教师 角色定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强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人才培养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并承担着美化生活、提升产品质量层次的重要功能。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应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但客观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强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丰富的地方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谷溪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的最好办法。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庞大,专业种类繁多,就是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依据不同专业需求,推进多元化工学结合创新体制,真正搭建起了学生、企业、院校间的桥梁,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江哲丰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为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多元的知识结构、广阔的科技视野以及全面的产业思维角度重新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探索"课堂+工作室+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路径,建构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推动产教融合四项策略。研究所述观点对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设计专业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进一步开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一代数字技术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汉 曹军平 刘俊栋 陆桂平 王涛 黄宝中 董加喜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行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校行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学生的"工"和"学"轮换进行,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晓男
本文阐明了实施和推广"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途径及保障机制,初步建构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室建设开发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运作和工作室管理模式。
关键词:
工作室制 内涵 运作模式 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凌守兴
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专业办学体制机制,实施基于"师徒结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并重点对"师徒结对"的内涵、实施关键因素、实施注意事项作了分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华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差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口,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笔者从教学管理的六个主要方面入手,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管理研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建松 谢峰
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高职院校提出了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系统要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共生态"办学模式,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系统设计,探索了经济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有效地保障了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并通过实践彰显了工学结合的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俊竹
文章通过对"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提出"产学研用"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构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践行"学中做、做中学"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结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际,阐述了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严丽丽
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高职院校由于实习单位点多面广、实习岗位的特殊性,增加了实习成本和风险,这一直是困扰开展工学结合的难题。文章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财经院校 工学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